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87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4-28 01:23:55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87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内服配合灌肠治疗妇女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7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对应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结果,治愈有效率为92.5%。结论,中药治疗妇女慢性盆腔炎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少腹逐瘀汤;灌肠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18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在23~50岁之间,25~40岁为发病率最高,病程最长达4年以上,最短为30天,其中包括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及慢性盆腔炎结缔组织炎,均具有典型的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1.2治疗方法①内服治疗,以活血化瘀,调补肝脾肾为主,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小茴香20g,炮姜20g,灵脂20g,没药10g,川芎15g,当归20 g,蒲黄15g,肉桂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三棱15g,文术15g。湿热重伴急性炎症减炮姜、小茴香加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白花蛇30g,肾虚腰痛加川断20 g,杜仲20g,闭经加益母草30g,盆腔积液及输卵管积水加白茅根30g,盆腔结缔组织炎加穿山甲20g,水蛭5g(研磨吞吐)。水煎服日一剂,十天一疗程,月经前治疗。②灌肠治疗,方药红藤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牡丹皮20g,大黄15g,党参20g,半支莲50g,红花10g,鸡血藤30g。将药煎浓汁至200ml,温度40度,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用一次性管轻轻插入15cm,用50ml注射器缓慢灌肠。尽量卧床延长药液保留灌肠时间。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用药两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双侧无片状增厚及压痛,盆腔B超检查正常。有效:症状减轻,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双侧稍增厚盆腔B超检查炎性块物缩小,积液减少。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2.2结果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143例,显效26例,好转4例,无效14例。有效率92.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范畴内为“症瘕”“痛经”“带下”等病中。多因分娩,流产,宫腔手术,经期不洁,损伤胞宫,胞脉,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造成气血阻滞,冲任失调。湿热蕴结为其主要病因,由于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盆腔组织增厚、黏连,形成包块,局部循环障碍,气滞血瘀,湿热与瘀血夹杂,导致病情加重;或随虚寒体质寒化而成寒湿凝滞,湿性缠绵,瘀血阻络则造成病情迁延难愈。寒湿热邪蕴积体内,不通则痛。临床上辨证以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患者居多。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活血化瘀为主的少腹逐瘀汤,方中穿山甲水蛭桃仁文术益母草改善血液动力,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活血化瘀药能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抑制炎症扩张,血管加速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炎症性渗出的吸收。桃仁三棱文术能调节免疫,抗感染,加强细胞免疫,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及吞噬细胞活力,具有免疫增强剂的作用。该病是下腹痛,坠胀等症为主的妇科疾患,病变部位在盆腔,因此,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同样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中医理论,脏腑表里关系,胞宫与附件与直肠相邻,且直肠毛细血管丰富,粘膜组织疏松,药液灌肠后,通过直肠粘膜吸收,直达患处。增加了盆腔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败酱草牡丹皮黄连大黄等中药对大肠杆菌,淋球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教强的抑制作用。理气活血药物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性包块的软化吸收,药物经长时间保留,可充分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因而疗效较好。中药灌肠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易与接受,临床治疗观察,内服中药和灌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人工流产后恶露不尽76例 下一篇:中药颤复宁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