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差异性教学和评价的探索

时间:2022-04-28 12:06:53

体育课差异性教学和评价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96-03

体育课成绩评价的目的绝非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根据学生先后天因素所产生的客观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差异评价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和运动的乐趣,最终使他们在运动技能和体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教学素质化目标,又使体育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差异性教学和评价立足于学生现实差异性,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着意对学生差异的适应、培植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一种教学和评价策略。

一、理论依据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九种: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我反省智力;交流——人际交往智力;观察——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由此可见,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尽管每一个个体都是上述九种智力的组合,但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体都有可能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个体所具备的智能只有优势之别,并无优劣之分。

二、建立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差异性教学和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元素表现形式,每个人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因而很难找到一个能适合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这个尺度下的失败者很可能是另一个尺度下的成功者。加德纳主张,建立以个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强调这种评价应当是灵活多样的,要体现“以人为本,建立个人发展”的思想,因此,设计多元弹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必然选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在体育课中进行差异教学和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教学中应面对全体学生,根据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健康状况、性格特征等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1.差异性教学的构建。

(1)了解差异、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成绩等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全班区分若干层次,本研究分成A(好)、B(中)、C(差)三组。

(2)针对差异,目标分层。确定与A、B、C层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目标。一般以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作为基本目标,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指标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努力都能达到所在层目标。在教材达成度上要求A层85~100分,B层75~84分,C层60~74分。在练习内容上,A层学生增加发展目标内容,B层增加选择性目标内容,C层为完成基本目标内容。在完成练习次数、距离、时间、质量要求上做到A、B层学生上不封顶,尽可能达到选择性发展目标,C层学生下要保底达到基本目标。

(3)面向差异,分合统一。分合统一是指分组教学和集体同授的协调。分合式教学结构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个阶段,指导A、B、C各层学生分成“两段轨道”学习。即A层学生凭借教师要求进行独立练习,B、C层学生在教师直接指导下练习。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个别指导、小组合作、教师重点辅导等环节,对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作出不同的要求。合(集体同授)——分(分层练习)——合(质疑)——分(层间互动)——合(小结),分合式教学结构是动态的,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要求、场地器材情况确定多种变式,科学合理地加以灵活运用。

(4)按照差异,分层提高。及时对A、B、C层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矫正、调节,对已达到该层次目标的学生确定高层目标:即在一定数量阶段学习中顺利达标的学生,允许按高一层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通过诱导、激励、帮助等途径使他们向高层目标迈进。在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一次层次升降,使各层学生都有晋升或降低层面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与现有的发展水平接轨,以适应各层学生间的差异需求。

(5)尊重差异,自选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基础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使每个学生的优势项目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差异性评价的构建。

(1)根据差异,分层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各层学生达到该层目标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A层学生适当增加难度指数,C层学生60分为及格,对身体素质特差生可适当降低及格分值。根据各层次学生成绩分值确定合格率。

(2)自选项目列入评价。学生由于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因素,个体间差异性较大,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等也各不相同。对体育课的活动内容的理解、掌握体育技术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项目的考核,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个子矮的学生可能对篮球不感兴趣,也打不好篮球,但他对乒乓球有兴趣,打得也比较好,如果考试项目为篮球,他只能得低分,但如果考乒乓球,他就能得高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的场地设施、器材条件,学校规定了7项内容作为自选项目的考核内容,分别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跳短绳。

具体的做法是:①分数比例:除了规定的项目外,高一年级自选项目为1项,占总分20%,高二、高三自选项目为二项占总分40%。②自选项目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跳短绳。③考核的方法是:篮球:男生罚款线投篮(女生向前1米),每人投10个,进3个为及格,进7个为满分。篮球还可以选择运球上篮,测试要求按照文件规定。足球:离足球门25m,(女生20m)处定点射门(无人防守),但足球在射门过程中必须有凌空飞行过程,每人射门10次,进3个为及格,进7个为满分。足球还可以选择曲线运球,测试要求按照文件规定。排球:连续自垫球20次为及格、60次为满分。要求球垫起高于头一米以上。

以上三大球,每人均有二次测试机会,记录测试成绩高的一次。在定量考核的同时,对技术动作作适当的考核。对技术动作正确、协调、优美,但进球数少的同学适当提高分数。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羽毛球:主要考核发球、接发球、扣杀、接低球、移动的速度、对攻的能力等。

乒乓球:主要考核发球、接发球、推、挡、搓球等技术,协调的能力及攻防的综合能力。

羽毛球、乒乓球以优、良、及、不及四个等级进行评定。以定性评价为主。

踢毽子:每次连续踢15次为及格,60次为满分。

跳短绳:每分钟跳100次为及格,180次为满分。

以上二项以定量评价为主,每人均有二次机会,记录成绩高的一次。(附表)评分标准如下:

每学期开学初,先宣布本学期自选项目的内容及考核内容、要求等。在期中或期末考核后,将成绩与上学期做一个比较,在上一次考核的等级上只有进步才能进上一个等级,如果退步或维持原水平,则作降一等级处理,将进步的幅度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三、差异性教学和评价的效果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上课的态度及考核的效果明显发生了改变。具体体现在:

1.参与的态度更积极: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因为有了考核的目标,学生练习时更主动、积极,这可能也是一个压力效应,适当的目标和压力,是一个人参与行动的动力。

2.有利于运动技能掌握:兴趣提高、自选项目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特长的项目。因此,学生练习时更投入,更有激情,练习的效果也更好。

3.身体素质提高:活动的时间多,运动量大。在快乐的活动中,耐力、协调、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4.合作精神增强:选择相同项目的同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一起练习、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

5.自信心增强:自选项目的范围较大,适合不同身体素质,胖、瘦、高、矮的同学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只要认真练习,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成功。因此,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成绩好的同学更是将考核作为一项展示自己水平、能力、技术的最好机会,考核过程往往能赢得周围同学的喝彩和阵阵掌声。

四、总结

1.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性教学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不失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2.差异性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和现实策略有利于贯彻课程标准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原则,让好、中、差各类学生都从自己的“起跑线”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实现发展与提高的最优化。

3.差异性教学策略依据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增进了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4.自选项目列入评价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自选项目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特长的项目,也是社会上比较普及和易于开展的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能论与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2]李建平.智能多元:挑战传统评价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1—3—31.

[3]龚成太, 王怀虎.多元智能理论下构建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上一篇:“起承转合”写好“经历” 下一篇:性别歧视语在英语中的宏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