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探究

时间:2022-04-28 03:57:2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当务之急。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愿也不敢提问题。

学生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问题,会问出许多“为什么”,但是对于这些“为什么”,有的家长和老师能回答的就回答,不会回答或解答不了时往往会似是而非地回答或避而不答,甚至会对一些新奇问题,认为学生问得傻而直接呵斥不许问此类问题。

2.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回答问题,或者按照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不作深入思考,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营造“提问”的氛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老师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得很透彻”,不给学生留下课后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提不出问题。这样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碎而细致的分析、讲解,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预见性地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一一予以强调。结果教师的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提出问题的可能,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处在一种安全的环境里,思维最活跃,学习效果也最好。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图形着手,创设探究情境。这样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不断质疑,不断寻求方法解答疑问,让学生经常处于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持信任、放开的态度,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积极探索,这样就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提问。

知识必须形成网络,并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才会形成力量。建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智力活动。在探疑阶段,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新奇的想法,哪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只要有创新,就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在质疑阶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化训练,如一题多解、改变条件、改变结论、变换角度等方法来寻求问题的变异。在释疑阶段,师生以创新性为标准,各持己见,共同评价学生的思维结论,对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立尊重差异、追求新颖性念,通过发散性的答案引导学生以创新为标准去评价别人与自己的思维成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出错并要求他们及时改正,允许有不同意见。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师生之间的讨论、谈话也更轻松、自然,更重要的是,和谐宽松的气氛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当然,在操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困难。有时,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课堂教学容易出现混乱。但是,学生在操作和暴露思维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出现的问题,也为我们进行组织教学提供了出发点和有利的切入口。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善于思辨的学习习惯。有“问”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唤起认同,触动联想,产生争议,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策略 下一篇:紧扣数学问题特点,提升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