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时间:2022-08-08 07:46:01

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摘 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数学 学习方式 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通过实践学习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来自于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人们对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这说明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面的两个长方形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认识“圆周率”时,我让学生先测出几个圆周长和直径,然后引导学生找一找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进而认识了圆周率。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计算找到这一规律,印象更深刻。

二、让学生利用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是通过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经验与人们积累的数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不应该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该是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不是凭空想象,教师要提供“有结构的探索材料”,让教师的作用完全体现在为学生探索的材料准备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数学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会肯思维、敢思维。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商店一角”图,书包44元,文具盒14元,足球76元,球拍36元。随着画面的展开,一连串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①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想到哪些数学问题?②小明拿出压岁钱100元要给四川重灾区小朋友买一些礼物,这100元可以买哪些礼品呢?③如果只买两件礼物,可以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下多少钱?学生的回答后,我把算式板书出来:100-44-14=42,100-14-76=10,100-36-44=20,100-14-36=50。然后我提出问题④: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通过以上观察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一次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富有数学情境的教学,能够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课题,促使探究活动主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提高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观察、实验、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感受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形成与应用,即教材内含的知识成果经过学生的再创造,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的课上,有一位学生在做计算题19.99×4时,用巧妙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我发现后就把这种算法写到黑板上:19.99×4=20×4-0.04=79.96。然后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再请大家评一评,这种算法好不好,为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种算法很简便,又有创造性。我高兴地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同学很会动脑筋,有创新精神。”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后,这位学生获得了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了自主探索的热情。

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通过互动的过程使学生学到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修正自我的机会与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组织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并交流如下内容:发现了什么?是否正确?说出根据。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出示:“1/5+1/4=?”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这道分数加法计算题与前面学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果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逐步明白了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相同,要想计算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知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通过数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机械被动、死记硬套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下一篇: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