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时间:2022-04-26 05:32:25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思考、探索、创造。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设计探究性调查课题、培养创新思维

设计探究性社会调查课题,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我国的国情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联想我国的近代史,自己设计一个社会调查课题。该课题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又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意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构建初步的创新活动的框架。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小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让学生收集样本,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解决办法,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也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一些有趣、有味、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成政治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质疑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形成,它与教师的启发教学有突出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动脑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都要充分肯定。而且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因为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的精神,而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出自思维的创新过程。例如在讲授科教兴国战略时,我不是直接给出教材的知识点,而是补充了我国与外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的材料,引导他们从材料中去讨论,自己得出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进而思考我国应该如何实施此战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目的。

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发挥,不利于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现代社会必须的素质的养成。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整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信息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容量大,而且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以旧的学习方式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是单一被动地接受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倡导自主性学习,即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不同见解。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发挥想象力,提出新的见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多设置一些发散型问题,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实现创新素质系统各要求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和想象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创新的实际效果。那么,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采访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改革和探索,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展示了学生创造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从大脑中输出所需要的各种新信息,创造出大量新知识”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

时代在召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劳动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每一位青少年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祖国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 下一篇: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