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策略初探

时间:2022-04-26 04:56:30

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策略初探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阅读在现代生活中已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更成为一种人们无法回避的生活方式。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就必须在今天的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仅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加强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这个阅读量,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课外阅读氛围不够浓厚。良好阅读氛围的创设已迫在眉睫。其创设主要靠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利用阅读资源。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改变读物不足的现状:同步运用与教材配套的读物如《课外读本》;充分利用学校的馆藏资源和图书室;每班要组建自己的图书角;有条件的可以充分使用网络资源。二是拿出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周要至少拿出两节课(最好是连堂课)作为课外阅读时间。不得随意侵占。这有助于养成学生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科学合理的阅读检测。课外阅读不能漫无目的,一定要达成一定的成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科学的设计各种书面反馈评价方式,如可以使用课外阅读卡片。四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个体达到某种目标的不竭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孔子也曾讲“为学之道,贵乎入心”,可见通过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从而以心呼唤心,以激情唤起激情,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阅读活动不仅仅是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陶冶情操,建构人格,对学生的生命和个性进行全面唤醒,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找到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材料和书籍,唤起较持久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拓宽课外阅读的空间

(一)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横向选择

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水平、心理需求决定了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做到科学引导,有的放矢。大致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作出对课外读物的选择:

1、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文学名著是历史文化遗留的精品,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经久不衰。它们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意义十分重大。

2、精粹时文。时文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适合中学生心理也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让他们多读时文,紧跟时代,关注社会民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而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思想。

3、人文读本。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引导学生触摸人类的良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纵向发掘

1.、加强课外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内容当作点,把课外相关内容当作面,进行由点到面的延伸与拓展,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内所学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印证与升华。

应该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而由一斑而全豹,由一点而全面。因此,让学生明确“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这一关系,尤为重要。

2、注重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活是本无字大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当。让阅读优化生活,让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愈深,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愈活跃,阅读的智慧就愈高,阅读的观念就愈新,阅读带来的生活质量就愈高优,就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生活、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对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成绩,陶冶学生的情操等诸多方面。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成效,实现目标,就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强化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认识规律可从以下几个层次着手:一是整体感悟。这是浅层次的认识。人们阅读文章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留下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认知规律看,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感性到理性。基于此,进行阅读的第一层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整体感悟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及感情基调,写作意图及写作思路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为深入理解与赏析文章打下基础。二是精彩赏析。这是深层次的吸收。课外阅读里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有动人心魄的画面,有启人心智的哲理,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构思精巧的谋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心态,去发现、探究、借鉴,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技能、思想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三是质疑发问。这是高层次的反刍。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学生来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更有意义。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勇于发现,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唯此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体验去增强创新意识,对文章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四是独特见解。这是最终的升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又是每个读者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尊重个性的课外阅读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他人都无法代替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认知水平、智力结构、情感价值观的差异会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暴露无遗。况且理解认识只有准确与不准确之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特点开展对文本的多角度的解读。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效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切不可统一答案,统一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定要是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综合的。在此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就得到激活了,自主探究能力也就得到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提高。学生的阅读态度端正,至真至诚,他的收获和感动就远比一个索然的结论要珍贵的多。二是多激励。激励赏识是最强大的力量。这里的阅读主体是心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初中生。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可能有些片面,偏激,不尽人意。但在阅读中,他们时时期盼的就是你对其阅读价值的肯定和赞许。只有肯定才能让其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才能勇于发现,勇于探究,获得成功。三是要感动着学生的感动。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时代在发展,那种仅靠教材,孤陋寡闻,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已彻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会留给学生一片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让学生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带给学生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下一篇:优化初中英语教学,重视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