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成长与反思

时间:2022-04-26 11:35:53

浅谈教师成长与反思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

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和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要意义;策略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 ninties, whether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teaching

Study on the growth of the teacher to the teacher's reflection. Teaching reflection is the core element and effective way of teachers, for teachers to implement creative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o the reform of new curriculum.

keyword: teaching reflection;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特级名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下面笔者欲就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作粗浅探讨。一、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由“一般型”教师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人的认识就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指导行动,否则就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就是使现有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就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若没有这种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那么,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他是很接近科学研究的。”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教学反刍。这无疑是教师很现实的、融汇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冲破“经验型”的束缚,成长为一名教学研究者。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是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渐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通过反思性实践,可以使教师教学行为更理性、更自觉,教学过程更优化。经验型教师区别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反思能力。在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目的动机、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教学行为,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做出科学的反应,优化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尽快接近或达到“专家型”。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反思,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需要学习,是反思性学习,是教师针对解决的问题去创造性学习。原因之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二,反思源于问题,大多数问题无现成的答案;之三,反思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科学理论的掌握源于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的反思是最高境界的反思。所谓理论的重构与重建,就是要将那些教师在反思中已经开始意识到但通常又难于表达的“缄默知识”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一种“明白的知识”。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行动中的知识,而且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二、做一位反思型教师的策略

(一)反思意愿是前提

意愿大于方法,反思意愿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先决条件。做一件事情,心不甘情不愿,是做不好的。杜威认为个体反思要具有三种态度:一是虚心,二是专心,三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所以,教师应该立足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自觉主动地投入教学反思工作。要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不能把反思理解为加重教学负担,是多余的累赘。

(二)加强学习是支撑

反思意识和能力要增强必须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不断给自己充电,教师才能随反思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上真正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否则将很难有所为。 (三)反思技能是核心

教学专家说:多看则明,多听则聪,多思则准,多干则成。所以教师必须掌握4种基本技能(1)观察技能,即课堂上密切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如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情况,及时记下并做好教学的调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聆听技能,即善于听取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乐于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并把这些意见记下来,改进教学,增强教学的科学性;(3)分析技能,即课后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等进行及时分析、并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4)总结技能,即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

(四)远离误区是保障

最后,教师还得做到“三戒”,才能保障反思落到实处。

(1)戒形式主义。教学反思是留给教师自己总结与研究所用,而不是供检查应付所用,教学反思的内容要真实、有感而发,有话长说,无话不说。

(2)戒空谈主义。教学反思要写得详实、具体,不应泛泛而谈,应一条一个问题,条分缕折,言简意骸。

(3)戒虚无主义。教学反思的内容客观、真实、实用,特别是反馈意见就应客观公正,勿失偏颇,否则会给今后工作带来误导和偏差。当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还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比如,教学反思能力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发展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还有哪些?等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和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建新.浙江省景宁中学. 2006年《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2] 李润华.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8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反思》.

上一篇: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之分析 下一篇:加气混凝土砌块夹芯楼板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