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及制度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

时间:2022-04-26 10:07:10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及制度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

[摘要]通过介绍自由贸易区的定义,结合上海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现有制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战略意义与可能的负面影响。为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找到最优借鉴模式,提出上海自贸区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制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战略意义;制度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3

1 自贸区的含义及上海自贸试验区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人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亦可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属于后者。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其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是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大创举,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2 中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2.1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

离岸金融业务是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产物,它突破了所在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分隔,为资金在最大限度内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然而,在中国,目前离岸金融仍然属于边缘化的新生事物,面临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尽管离岸金融试点从深圳扩展到上海和天津,尽管各地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谁应当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一度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是至少直到目前看来,中国还未拥有运行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或成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起点。

2.2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运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的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3.1 离岸金融市场的消极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以及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离岸金融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风险,宏观层面上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加大了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微观层面上放大了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3.2 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战略意义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不但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我国可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的离岸化经营,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我国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进而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2)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3)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能确保外商来华投资利润不必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进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比如,在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加工项目,如OEM尚无报关清单,因而要履行复杂的报批手续,不能马上收汇,业务开展受制约。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今后滨海新区的贸易增长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通过提供为市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业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我国可以从税收和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外汇收支状况,给整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有利于提升市场所在城市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以天津为例,历史上天津曾是我国北方经济金融中心,目前天津不仅初步形成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监管机构和市场体系,而且外资银行纷纷抢滩进驻,国外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北方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开始进入恢复阶段,建立天津离岸金融市场将使新区的中资银行得以开辟以非居民为服务对象、基本按国际市场规则操作的离岸金融业务,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从而在新区内形成局部范围内的国际资金流动,增强新区金融的国际化功能。

4 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的创新建议

4.1 发展模式选择角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区分,银行的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是一种“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这可以有效阻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政府金融监管的能力尚处于软弱状态,主要还是运用信贷规模来控制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继续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逐渐考虑向渗透型市场过渡。

4.2 制度体系确立角度

国际经验表明,如英国、新加坡和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为其运行提供了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或迎头赶上或后来居上。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税收优惠;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面对周边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以至少相同或相近的融资成本来吸引离岸金融交易者。

4.3 法律监管制度角度

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创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法制因素可以看作对外部条件最具吸引力的内部条件,它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树立了信心。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对离岸金融有关的银行业务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在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法制的补充和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尽快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公平合理、稳定开放的法制环境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是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最有效因素。

4.4 金融业务经营角度

金融业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适当降低业务地区、行业和对象的集中程度,实现业务地区和业务对象的多元化;根据有关离岸银行监管的国际惯例,对离岸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尤其要重视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要求。

上一篇:论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矛盾与社会和谐 下一篇:营改增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