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时间:2022-04-26 09:30:42

浅谈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最早、影响最大的理论。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概念理论发展为视角,在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做比较的基础上,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关键词】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原则

Understanding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ng Yumin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was brought up by Eugene A. Nida,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1980s. It has alread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western theories among Chinese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field. The whole thesis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theory properl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words】Eugene A.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rincipal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一直是译界争论的问题,是决定译者译文走向的根本问题。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同其它“对等”原则一样,“功能对等”原则把翻译的重点从注重信息形式转移到重视信息内容与读者反应上来,强调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应。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1.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任何翻译的基本原则皆是完成对等的功能。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最初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以“动态对等”这一概念提出的。奈达在该书中提到:从根本上来讲对等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形式对等,另一种主要是动态对等(“there are fundamentally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quivalence: one which may be called formal and the other which is primarily dynamic”)( Nida 1964:159)。 其中“形式对等”关注的是所传达信息的形式和内容本身。(“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message itself, in both form and content.”)而“动态对等”是以意义或效果的对等(“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Nida 1964: 159).

在1993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版的《语言、文化、翻译》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第116页他谈到: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奈达指出,翻译的矛盾主要是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的矛盾。

1.1 形式对等

为了更好的理解功能对等,首先了解什么是“形式对等”。 在奈达的理论体系中,“对等”这一概念不是绝对的相等,读者看到的是原语在译语中的相近含义并非原语本身的精切含义(“can'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in terms of proximity”)。(Nida 1993: 17)。本质上讲, 形式对等式以原语为中心,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多且真实的反应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典型的形式对等翻译形式是译者尽可能逐字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其功能在于读者可以根据原文内容,自己去了解原文所呈现的风俗及表达方式等。为了使译文流畅并便于理解,翻译中通常使用日常用语。但是由于中英文的结构不同,使用一对一的逐字翻译有一定的局限性。

形式对等是以原文的结构为基础的,它在译文的正确性和精确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功能对等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1.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form.)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原语信息;(2)自然,它指向译语;(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形式对等)。按照奈达的定义,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所谓“动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改变,因而,这种对等也是灵活的、相对的,而非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一对一”的逐字翻译。 此后,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语言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因此,在奈达此后的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然而,实质上这两个术语基本相同,“功能对等”可以用来指代以上两个概念。根据奈达的理论,“功能对等”基本上是以动态对等来进行阐述的。他认为,功能对等中包含意义和文体两种程度的对等,而对于翻译而言最重要的是所传达信息的内容。很显然,奈达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这同时揭示了翻译的最基本功能,即实施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

奈达在《语言、文化和翻译》一书中写到: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Nida.1993: 116).奈达认为对接受者理解程度和译文欣赏程度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奈达而言,译语的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基本上与原语的接受者对原文的理解保持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奈达强调的是原语和译语接受的结果,实际上是语言功能,而非语言形式。

功能对等实质上是更客观、动态和精确的翻译观点。 它是在对等功能原则基础上建立的,以读者反应为导向的翻译方法。

1.2.1 功能对等的层次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进而他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李 2004: 115)”,该定义中的“信息”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和文学形象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等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共有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 (2)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3)语言顺畅,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 4)读者反应类似。

奈达从翻译认知和翻译经验出发将功能对等根据不同的效力适当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给出了最高层级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两个概念。

最低层次对等可以理解为译文的读者可以理解文章并明白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最高层次对等,或理想状态的对等是译文的读者应与原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基本一致。然而,要达到这一水平是相当困难的。

2.功能对等的局限性

翻译是语言的交汇,更是文化的交流。它不仅是在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传达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传达又是极其复杂的,各民族的风俗、统千差万别,信仰、心理、观念、价值观等内在的因素也可能都南辕北辙,因此并不是原文的每一个词义都可以有其译文的对应语,也不是原文的每一个修辞格都能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即使能够找到对应语,也总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文化缺失,所以按照这两种情况,译文读者既不可能像原文读者那样去理解、欣赏原文(最高层次对等) ,也不可能想象和理解原文读者如何欣赏原文的(最低层次对等)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语言层面上是完全合理的,但是由于该理论忽略了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复杂性,从而在翻译实践中降低了其操作性,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Fascinated by Languag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年

[2] Eugene A. Nida:Contexts in Translating,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3] 金. 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上一篇:张扬个性 写出自我 下一篇:关注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出勤率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