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风景画:19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

时间:2022-04-26 06:36:00

摘 要:法国19世纪巴比松画派在风景画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们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真实地反映现实中的自然风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样式,研究他们所具有的艺术特质,将有助于促进风景画创作的发展以及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把握。

关键词:现实主义;风景画;巴比松画派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90-03

“巴比松画派”是法国19世纪30―70年代兴起的一个风景画派,主要画家有:柯罗、罗梭、杜普列、狄亚兹、米勒、杜比尼等。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描绘他们所熟悉的法国乡村景色,对偏僻、荒无人烟的地方感兴趣。他们曾经聚集在巴黎东南方50公里处枫丹白露森林及其北端的巴比松树,写生作画,由此而得画派之名,他们创作出民族的、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不仅承接了古典主义,同时开启了现代印象派,为风景画带来了新的气息,其所具有的朴素真实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蕴含诗意情调的艺术品格,有着永恒的审美价值。

一、传统基础之上的转变

在巴比松画派所处的时代,风景画的地位不如历史画、神话宗教题材绘画。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风景画最初就是在基督教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作为“背景”出现的。与中世纪相比,以具有真实感的风景代替了抽象的、图案化的背景,向自然迈进了一大步,传达出亲近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情节性、寓意性在此中仍是主角,美丽的景色仅仅起到烘托的作用。

直到17世纪荷兰的鲁伊斯达尔、霍贝玛创作了欧洲最早一批纯粹的风景画,描绘了乡村自然景色;19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康斯特勃尔和泰纳两位杰出的风景画家。

巴比松画派在当时,所面临的不仅是传统基础上的转变,还要在保守势力的排斥下进行艺术创新。

柯罗最初接受的是古典主义教育,他的老师米夏隆1817年曾获历史风景画罗马奖,在1822年米夏隆年去世之后,柯罗又随米夏隆的老师新古典主义的贝尔丹习画,还去卢佛尔美术馆临摹克洛德・洛仑的风景画参加罗马奖竞赛。

1825年柯罗第一次到意大利旅行,画了许多建筑物与著名的废墟。那时候柯罗的创作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比较他在罗马的写生画《南尼大桥》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入选1827年沙龙的《南尼大桥》,可以发现后者掺进了虚构的美丽的树木、弯曲的小路,并且按照古典风景画的格式布局。沙龙展之所以接受柯罗的作品,也正是由于此时他的风格符合惯有的口味。后来在沙龙中,柯罗继续展出他的历史风景画,如1833年的《在荒野里的圣徒耶列米》、1836年的《狄安娜沐浴》。从意大利回到法国后,柯罗居住在亚维瑞城,经常到枫丹白露森林写生,还到诺曼底、布列塔尼、卢昂、敦刻尔克等城市写生。

柯罗在写生素描中,准确而精细地刻画景物,用细细尖尖的铅笔、硬朗的线条,画出树木、山岩、建筑物的结构,仔细地描绘细部,表现真实的明暗关系,可见他对自然风景深入的研究。

在柯罗的创作中自始至中保持着两种倾向,一个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另一个是历史风景画特征的。他的写生画和一些创作真实而富有质感如《芒特大教堂》、《运草》、《回忆莫特芳丹》、《阵风》,另一些创作则加入虚构的因素,如《与丘比特玩耍的水仙》、《演奏乐器》。柯罗的风景里既出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出现了神话里的人物。可以说,在柯罗身上集聚了传统与创新两种因素。

罗梭想成为“祖国的艺术家”,周游法国各地,在蒂耶查克、圣温桑、法伊古山谷、马尔贝峭壁、塞尔河岸等地写生,追求风景的地方色彩与地理特征。1833年在沙龙展出的《格朗维尔郊区景色》画的是普通的农村风景,作品中现实主义倾向受到当时一些评论家们的重视,这幅画与贝尔丹等的历史风景画一同展出显示出不同的追求。但是很快罗梭的作品遭到了沙龙的拒绝, 1835年沙龙评审委员会没有接受他的《从汝拉高山牧场下来的羊群》。与柯罗相比较,罗梭的画更具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因素,因而受到守旧的评审委员会的排斥。之后的15年,沙龙未曾接受罗梭的画。

在这时,罗梭开始与画家杜普列、狄亚兹、进步评论家托雷、拉维隆等人交往,参加南特展览,与官方展览沙龙评审委员会形成对峙。1847年开始定居巴比松,当时的巴比松是闭塞的小村庄,在这些地方罗梭探索着真实表现大自然的各种景致,深入观察周围事物、细致描绘自然景色。1848年法国爆发革命,当年的沙龙是没有评审委员会的自由沙龙,罗梭与柯罗一起参加了这一年沙龙组织工作。这一年,罗梭第一次接受国家的订画。《枫丹白露森林的落日》在1850-1851年沙龙中展出。1866年罗梭当选为沙龙评审委员, 1967年任万国博览会展览评审委员会主席。直到最后,罗梭才得到政府的承认。

普杜列在卢佛尔美术馆临摹过画,特别关注荷兰画家的作品, 1832年在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工作室学习工作。1833年在沙龙展出的《贝里农场室内景》受荷兰画家影响,细致入微地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景物,借用旧有的画法来表现法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幅画获得了金质奖章。杜普列早期作品受到英国风景画和法国风景画传统的影响,表现出装饰性处理的倾向。还有受荷兰影响,比如把地平线画的很低,天空占有很大的画面。

30年代中期开始,杜普列的创作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沙龙评审委员就拒绝他的作品了。杜普列与罗梭有同样的遭遇。1848年也参加沙龙展的组织。1852年的沙龙展之后至1867年万国博览会之前没有参加官方的展览会,其间参加由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互助储金会在1860年组织的展览, 1862-1865参加美术家联展。

狄亚兹早期的作品也偏爱装饰趣味,将真实与幻想结合起来,带有浪漫主义色彩。1848年与罗梭一起在枫丹白露森林对景写生,受其影响,不再注重色彩的装饰性效果,而变得更加朴素、更加细致地表现大自然。

米勒最初是跟一位新古典主义画家学习绘画。他十分钟爱并临摹过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乔尔乔内的《田园奏乐》中的风景,还喜爱普桑的作品。他参加过罗马奖的竞赛,但是没有得奖。为了卖画和参加沙龙展,米勒也曾按照布歇的风格作画。1849年,米勒搬家至巴比松村,专心描绘农村生活景色,由此促成他画风的转变。

杜比尼继承家学,其父是贝尔丹的学生, 1836年到意大利研究古代艺术,作写生画。1839年在创作《在荒野的圣徒耶列米》过程中,杜比尼碰到这样的难题:“很难为我所要的题材找到合适的现成风景,总是不得不造景”。直到1852年沙龙展出的《收获》摆脱了古典派风景画的虚构性,描绘普通的乡村景色。

从柯罗、罗梭、杜普列、狄亚兹、米勒、杜比尼等人的师学渊源,注重写生,画风的转变。坚持现实主义的追求中,可以看到巴比松画派如何逐步实现了确立法国风景画的独特品格,以及进行了怎样的转变。

二、探索真实的自然风景

历史风景画具有虚构性,自然风景仅仅提供素材,画家们 以特定的布局模式造景,作为人物活动的装饰性背景。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风景画创作探索在于具体地描绘自然特色,对风景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光线的变化进行认真的探究,寻找真实的色彩处理。

如果说柯罗的创作作品表现他的古典主义传统的话,那么他的众多写生画则显示出他创新探索的取向。在写生画里,细致地表现光的变化,光散布在景物之上,将其统一起来,而有了真实的生命感。

《南尼大桥》写生的那一张画更具现实主义风格,笔触、用色、光线处理大胆突出,光线明暗变化表现出空间层次,这种层次并不是象沙龙展出的创作作品那样,以人为的造景形成空间层次。

《蒂沃利的埃斯特别墅》阳光投射在近处的地面上、围栏的台面上、小孩的背上,中景里的树木、房屋上,远景中的群山上,画面和谐统一,绿色从深到浅,变化微妙,层次丰富。在《傍晚》、《黄昏》、《晨曦》、《早晨》等作品里,柯罗抓住不同时间光的效果,在多雾的清晨、傍晚的暮色中,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光使形产生了变化。

罗梭1833年《格朗维尔郊区景色》把景物细节画的非常具体,有立体感和质感,同时各种局部能统一起来,总体上显得和谐,他让整个画面笼罩着光与空气,把景物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并努力克服色彩的虚构性。如《郎德的沼泽》,整个景色十分开阔,沐浴在明亮的光与大气里。《勒伊尔阿达姆的林荫道》画中新生的嫩芽、柔软的树枝、鲜艳的绿草,用小笔触来画,色彩非常丰富,充满了春天的感觉。

罗梭研究光还表现在他对同一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观察。1863年画蒙布朗的全景,他画了不同天气、不同光照的十二种景色。描绘风景的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展现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微妙变化,开拓着风景画的表现领域。杜普列深入大自然,获得了进行具体刻化的能力。《黄昏》把在黑暗即将吞没万物之际的景色画的十分细腻。《雨后村道》在路旁画了各种树木:山毛榉、榆树、白辣树、橡树,远处还有柳树,具体化的描绘将景色表现得生机盎然。他还擅长于天空的刻画。《沼泽地日落》是杜普列与罗梭一起画的,画中空间充满了阳光与大气。《橡树旁的池塘》蓝天里白云与灰云交错分布着,池塘里倒映出天空,很有氛围感。狄亚兹在《林中道路》里画透过树叶的阳光,在《林中的狗》表现照耀在树身上照射在水面与草地上的阳光,阳光在闪烁,从亮到暗的过渡,色调形成丰富的变化,色彩鲜活而富有生命感。杜普列曾经称赞狄亚兹:“没有谁比他更好地理解光的规律了――这是魔法,也就是太阳在树叶中间与树群附近的疯狂活动。”

米勒写生的素描与油画,画得十分具体,仔细观察,表现细节,轮廓细腻、笔触明晰。创作的油画则显得比较概括。他善于用光把景物联系在一起,形成单纯而统一的感觉,尤为喜爱表现晨曦与黄昏的片刻,如《晚钟》、《牧羊场》等人物后的背景与人一起在暮色的笼罩之下,烘托出统一的光的氛围。《麦草堆》、《牧羊场》更是表现特定光线下的景色,月色下的迷朦暗沉。《鹅群》、《在沃吉松树林边吃草的牛》画的是充满阳光的池塘,有着米勒画中少见的明快色调。

杜比尼的《奥普特伏的拦河坝》充满光照的大气感,色彩富有节奏感,水面与天空的淡蓝色,近处草木与远处斜坡的绿色,近处石块与远处山岩的色彩,互相呼应。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走出画室,对景写生,研究树木、林间小路、天空、岩石、水塘,研究大自然光与色的规律,更加直接、生动、丰富、忠实地表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

三、平凡风景中的动人情调

巴比松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景画不是自然主义,而且有着对风景的理解,倾注感情在风景之中。他们描绘普通百姓生活中真实的风景,长期居住在那里,有着深刻的内心感受,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风景中独具的特征,融进自己对风景的感受。

1817年,柯罗的父亲在距离巴黎15公里的凡尔赛附近的亚维瑞城买了别墅,柯罗经常到此作画,他一生的不同时期画了许多亚维瑞的景色《有牧羊女的森林入口》(1825年)、《围墙边的道路》(1828年)、《亚维瑞城的亭子》(1847年)、《亚维瑞的早晨》(1868年)、《亚维瑞城的回忆》(1872年)等等,这些作品不是全景式的构图,没有宏伟的场面,而是深入到林间、小路旁,近距离的视角,景色柔和而富有亲切感。柯罗认为“真实性――这是艺术的一部分,感情――是对真实性的补充。首先要在大自然中探索物的形,然后是色彩、调子的关系,然后考虑怎样画,而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服从使你激动的感情”“赋予形象以使你感到激动的那种外貌”。柯罗的风景画带给人的是欢乐、轻松的感觉,有某种抒情的调子。象《回忆莫特芳丹》、《清晨仙女之舞》那摇曳舒展的树枝、那薄雾迷蒙的林间,带有舒适自在、温情清新的诗意之美。罗梭的气质与不同,柯罗把自己比作“在灰色的云中唱歌的云雀”,而把罗梭比作鹰。与柯罗的轻松比较,罗梭的作品则更显得厚重有力。罗梭画的《橡树》具有雄伟气概,茂盛的树冠占据着大幅的画面。而且,他善于将人的情绪寓于画面的风景之中。《栗树林荫道》有种紧张不安、令人激动的情绪,《贝里林缘》则笼罩着寂静的氛围,《枫丹白露森林的落日》透过树荫形成的拱门,这方的草原、天空豁然开朗,夕阳余晖下的自然显得格外壮美。此外,他的作品也富有生活气息,如《诺曼底市场》小城的街巷房屋,日常的细节传达着生活的暖意,《格朗维尔郊区景色乡村马车》冒着青烟的烟囱,《从汝拉高山牧场下的牛群》山间生活的场面,这些作品有着风俗画的气息。

把杜普列和罗梭作个比较,罗梭平静宏伟,杜普列则是激动不安的。罗梭的《朗德的沼泽》宁静朴素,杜普列同一地方画的《沼泽的落日》强调对比,具有戏剧性的效果。杜普列喜欢在天空上描绘移动的乌云,产生强烈的动势。狄亚兹也常常描绘戏剧性效果的风景,《雨天》布有厚厚

乌云的天空,云层的灰调子变化丰富,让天空显得很有动势,《暴风雨将至》也是描绘风雨中戏剧化的天空。

米勒出生在农村,对乡村生活有天生的亲近,能深入理解农民生活的甘苦。米勒的作品中有着伤感的诗意,如《晚钟》、《扶锄的人》、《拾穗着》人物身后的背景,又如《有鸦群的冬景》、《有两位农妇的风景》,这些带着人民辛勤而艰苦劳作印记的土地,具有宁静与伟大的气息,有着纪念碑式的庄严感。在米勒的风景画里,可以看到生活的艰难,风景因而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我在乡村中发现比迷人的美更重要的东西――无限壮美的景象”,米勒过着贫穷的生活,对这样的风景有着深切的体会与感情,他让平凡的乡村景色拥有崇高的英雄史诗般的壮美,忧伤而又厚重,让人敬慕。杜比尼喜欢在风景画里融入人们的生活,与米勒不同,杜比尼不是悲伤的基调,而是带有温柔乐观的情绪。在抒情、富有诗意的写生画的基础上,追求有宏伟气派的纪念碑式的风景创作,画朴素的乡村风景。

在绘画史上,“巴比松画派”意味着一种风景画的样式,真实地反映现实中的自然风景,与古典主义的“历史风景画”形成区别对比,开拓题材领域,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巴比松画派”还意味着一种创作方法,坚持现实主义的思想,走出画室,对景写生,在描摹自然中实现艺术语言的个性创新。

上一篇:凡书法当观其韵 下一篇:怎样进行舞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