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四个合作”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与利益机制

时间:2022-04-26 04:12:40

高职“四个合作”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与利益机制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利益机制

导读:目前高职校企“四个合作”存在的若干难点,院校和企业的目标差异和利益机制缺失是其深层次原因。为了使校企“四个合作”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校企双方的利益作为保障基础。政府在校企“四个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应通过深化改革夯实校企“四个合作”的利益基础,建立起公平科学的利益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下简称“四个合作”)是我国应用性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目前校企“四个合作”中普遍存在着若干问题和难点,其原因是相当复杂和深层次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夯实合作双方的利益基础出发,通过深化改革,调动企业参与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一套公平科学的利益机制。

一、校企“四个合作”的主要难点及其深层原因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择了一批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然而,由于高职校外实践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学生十分分散,形式比较复杂,时间不易集中,组织也较松散,加大了在管理方面的难度。同时,由于许多合作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上职业分类的复杂性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多变性,目前校企“四个合作”面临着相当复杂的问题。

一是许多校外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不少校外实践基地既没有按照实践性教学计划真正开展实践,也没有根据企业的要求让学生认真学习职业技术。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四个合作”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甚至徒具形式。笔者近年对l0所高职院校(其中3所民办高职)土建类专业特别是房地产专业的企业实践基地进行了调查,仅有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很多,甚至有的仅签一个协议或空挂一块牌子,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

二是传统的集中教学管理方法失效,实践教学管理呈现“放羊效应”。校外实践环节由于学生呈现一种分散状态,一般高职院校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要求,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对高度分散的实践学生,特别是外地实践学生的教学管理鞭长莫及,而不少企业也难以按照教学目标和学校的实践教学要求来管理实践学生,学生实际上处于“放羊”状态。许多学生为了获取实践成绩,往往“所干”与“所学”脱节,“实践”与“就业”脱节,使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无法衔接。

三是高职院校与实践企业的关系难以协调。校企“四个合作”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但许多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开展“四个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拒不合作,出现了学校与企业“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笔者曾多次深入一些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施工现场开展深入调研,确实有不少企业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对与高职院校开展“四个合作”有所顾忌,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

出现上述各种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无论在组织性质还是在运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是以追求合法赢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二者在性质、目标、体制、运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校企“四个合作”过程中,高职学生在企业开展实践性学习要利用企业的人员、技术装备和场地,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还需要承担可能出现的工伤事故、设备损坏等巨大风险,确实使企业有所顾虑,而且无利可图。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高职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二、校企“四个合作”的政府主导及其利益格局

高职校企“四个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不仅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情,更是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计。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本地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在校企“四个合作”利益格局中的处于主导地位。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投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引导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任何改革措施或新的管理机制,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都可以允许试验,都要提倡和鼓励大胆探索。

其次,政府为了调动企业在高职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积极性,应借鉴德国联邦政府的“双元制”成功经验,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例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以计入成本,并在产品销售后收回等等。为了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在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作为企业的实践专项补助,或对接受学生实践的企业减免全部或部分教育附加税费。

再次,政府应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性高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本地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政府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习年限、教学模式、实践方式等方面,应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改革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不必采取“一刀切”的僵化做法,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也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对于某些企业急需岗位的新技术人才,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前招生,可灵活设置学习专业。

像房地产业,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带动钢铁、建材、化工、汽车、家具、五金、纺织等一系列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房地产专业具有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建筑、设计、预算、评估、施工、监理、环境、园林绿化、市场营销、物业服务、房屋交易等众多领域。因此,为实现高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高职院校对培养技术人才责无旁贷,而且企业也应从人力资源的源头抓起,积极参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校企“四个合作”最大的利益基础,也是双方的核心利益所在。

三、校企“四个合作”的利益机制及其双赢策略

首先,高职实践教学应实行以企业为主的“双元管理”。长期以来,高职学生实习实践一直由学校单方面管理,其间虽然也强调校企协作加强管理,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往往既不重视也不热心。这种传统的管理机制存在着很大问题,实践效果不理想也大都与此有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确保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双元管理”模式。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企业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实践期间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同企业在职职工一样,由企业统一安排、管理和考核。企业可以根据专业、岗位、技术等方面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和考核标准。

其次,切实改变企业无偿参与高职实践教学的做法。在校企“四个合作”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企业无偿参与实践教学的做法,合理分摊实践教学成本。近年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把实践学生所交学费与合作企业分享,得到企业的欢迎。学校方面应花大力气主动与合作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搞好关系,融洽感情,增进友谊,力争与企业结成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院校应努力在培训员工、开拓市场、信息咨询、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对企业有所实质性的帮助。企业如果在与高职院校“四个合作”过程中有利可图,就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与责任性。

再次,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在高职校企“四个合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传统的刚性管理机制。由于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复杂性,学院与企业在制定有关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时应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合作企业、指导教师和实践学生有创新和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从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出发,进行“柔性管理”或“弹性管理”。例如,对“三明治”式的工学交替实践方式和对“项目驱动”为特色的实践形式,在具体管理机制上应该允许有很大的差异。对房地产专业而言,与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应有区别。

最后,校企“四个合作”尤其要重视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安排学生实践之始,就应该把就业问题加以重点考虑,要从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为出发点来安排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努力使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劳动者的“零距离对接”。在校企“四个合作”过程中,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形式,都值得探索和创新。如有的学生职业能力超群,深受企业赏识,尚未毕业就被企业试用或正式录用。学校方面完全可以网开一面,把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而不必拘泥于毕业前的一些常规程序而管得太死板。

说明:

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科研项目《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基金项目。

上一篇: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探析 下一篇:雨后的天空,飘着朵宽容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