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争议之我见

时间:2022-04-25 11:47:04

需求定律争议之我见

[摘 要] 论文综述国内关于需求定律争论观点。需求定律有时间性限制,强调在既定用途上,以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或传递性为前提条件,并且把收入作为消费者选择集合的约束条件。争无定论实质是对需求定律理解不同。

[关键词] 需求定律 争议 时间性

一、问题提出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于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角倾斜,是否存在吉芬商品,一直争论不休,争论范围不断扩大,呈愈演愈烈趋势。这在美国学术界也存在广泛争论。我们试图加入这一讨论中,从需求定律理论基础出发,探讨这一场争论的是非。

二、文献观点综述

从已有文献看,国内观点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以汪丁丁、黄有光、王则柯等为代表采用举例方式,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吉芬商品。如社会上存在着像珠宝和钻石那样的商品,也会产生越贵越买的现象;在特定的成本分摊方式和激励机制下,如对文凭的需求,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等都是吉芬商品。股票价格上升,其需求跟着上升。

其二是张五常和薛兆丰等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薛兆丰认为同一条需求曲线必须是同一件物品,不能有时代表这个物品,有时又代表另一个物品。股票、钻石性物品都不能证实需求曲线可能向上,文凭“越贵越买”的现象,其文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张五常也举例“如果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而其需求量也增加了。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不是因为其价格上升,而是因为连天大雨”,并认为“既然价格高,需求量更大,卖者不会拿到市场出售,根本不存在吉芬商品”。

国内一些学者也参与讨论。刘正山认为争辩双方在处理逻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陷入泥潭,出现了偏差。刘正山得出结论:(1)其他条件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铁律;(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价格上涨时,需求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表上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雨伞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铁证,并批评张五常承认雨伞问题的存在,为什么就不承认吉芬商品?黄焕金反驳了刘正山的第二个结论,指出“需求扩大会使雨伞价格上涨,雨伞价格上涨则反而起到抑制对雨伞需求的作用,而不是相反。争论不休是没有区分正常需求与投机需求的性质与对价格的不同反应。实际上那怕投机需求也遵循需求定律,只不过这里的价格已经变成‘预期价格’,而不是现实价格。”

三、需求定律的理论基础探讨

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我们必须关注理论解释行为的严谨性,讨论需求定律的理论基础。一般情况来看,商品或劳务本身存在多用途性。稀缺世界里,交易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行为,隐含着一个人对收入、时间和其它财产的不同用途所作的选择。只要某商品或劳务在用途明确下,给定相对价格,某人愿意为一单位某种商品放弃其他物品的数量取决于他的偏好和收入。实际中消费者决策时,其收入是经常变动的,其偏好也会因为时间等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因此,理解需求定律,我们必须在商品或劳务用途既定情况下,注意到时间性是需求理论成立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1.偏好变化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时间因素的变化会对消费偏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决策的结果,这为我们严格描述需求定律带来麻烦。需求定律包括了效用分析中三个定理(争取局限下的最高效用;替换定理:内凸定理),强调“一定时期”这一个时间性不变的假定。显然,定律通过这个极强的约束,消除了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影响因素,来说明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与价格水平成反比。这意味讨论定律时,我们界定好消费状态时假定消费物品的主观评价具有不变性。即不管是已消费的同种物品,还是未消费的同种物品,在完全没有消费之前,消费者对这些物品中的任一单位的评价都是完全一样的。需求定律显然以消费者偏好一致性或传递性的存在作为定律的前提条件。如果消费者对同种物品消费的主观评价发生变化,偏好的传递性当然就无法保证了。“不过想出一个恰当的反例相当困难。通常提到的很多例子涉及时间变化,从而在一致性检验中偏好发生改变。”

2.边际效用递减的心理规律是需求理论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

建立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定律基础上,需求定律强调了需求数量与偏好关系。当其它影响因素不变时,消费者对同一物品偏好随着消费对象的数量增加,消费者偏好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是对经济人消费特征的客观描述。人们对商品或劳务消费的评价强调了消费对象在满足人们需要时,具有可分性,不影响商品或劳务所提供功能的完整性。如果同一消费者在同一时刻对同一物品进行消费时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现象,显然是不符合经济人基本特征。因此,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建立在消费者偏好一致性基础上。一旦抛却了时间性,消费者偏好状态发生改变,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现象。

3.收入是消费者确定选择集合的约束条件

局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选择行为发生变化。收入与偏好状态有密切关系。收入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消费者消费状态的变化,对消费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消费者需求数量。需求定律是否成立关键在于把收入是作为变量还是常量看待。一般教科书定义需求是指一定时期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时,在该商品或劳务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支付的数量。实质上,“一定时期”的规定强调了消费者决策时间性,暗含了在一定时期人们的收入是既定不变的,从而也保证了消费状态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定律在描述消费者面对同一商品或劳务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根本上将收入确定为选择集合的约束条件,排除了收入变动对需求偏好的影响。

4.愿意支付价格是指真实的价格,区别于市场成交价格

价格是货币的表现形式,作为交易一方的需求本身就是指用持有货币交换商品。当货币作为效用的衡量工具,在其它条件不变下,消费者随着某一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的下降,愿意支付的货币会减少。我们放弃这一假设,其实质就是放弃了偏好的一致性。显然,需求定律也暗含了消费者对同一商品决策时,面临的收入约束和价格水平是指真实的收入和真实的价格。当然,交易的结果(需求量)还取决于所有者出售的权利和契约自由。只要在稀缺性的世界之中,我们就无法减少和消除竞争。实际的价格将通过更高和更低的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价格竞价过程产生,但需求定律并不描述这一竞价过程。

四、各派争议辨析

通过对需求定律的理论基础探讨,我们对双方争论问题有了如下认识:

薛兆峰关于同一条需求曲线必须是同一件物品观点。黄焕金区分投机需求与实际需求,实际上坚持了商品或劳务的既定用途这一个前提基础上,承认消费状态的一致性这一个假设前提。张五常进一步坚持了收入的约束性前提下,指出要区分愿意支付价格与市场成交价格含义的不同,定律是反映单独考察其他因素不变时,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水平与需求量关系。

汪丁丁等认为吉芬商品或炫耀商品是需求定律的特例,实际放松了收入作为选择集合的限定约束,将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需求数量的收入和价格因素联系在一起考察,没有严格区分单一价格因素对需求数量的影响。劣质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实际收入变化,改变了消费者对吉芬商品消费属性的评价,从而偏好的一致性影响发生改变。炫耀商品一般被描述为价格越高,消费越多,价格越低,消费越少,其边际效用随消费量增加呈递增变化。显然,这里收入是影响炫耀商品的重要因素,且其选择是以对交易将来的结果所作的预期为基础,也明显背离了消费状态的一致性假定,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存在的基础。因此,劣质商品或炫耀商品并没有违背了需求定律。

再来看雨伞问题。汪丁丁等实际上也是没有注意到消费状态的时间性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及不同价格之间的区别。需求定律并不描述竞价过程,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单从个人需求那方面看,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刘正山同志第二个结论实际上没有注意区分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区别,则走得更远。

五、结论

我们认为需求定律本身是严谨的。两派对同一现象问题争无定论,实质是由各自是否坚持需求定律是有时间性限制,在既定用途上,以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或传递性为前提条件,并且把收入作为消费者选择集合的约束条件。汪丁丁等将需求定律问题还原为价格最终决定需求,收入也是决定需求因素,实际上偏离了需求定律本身而讨论另一层面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考森 肯那・泰勒 吴汉洪,苏晚囡译: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M].华夏出版社,2001

[2]汪丁丁: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J].财经,2000年第29期

[3]汪丁丁 罗卫东:再论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叶航三人对谈录[EB].

[8]Angus Deaton and John Muellbauer, 龚志民译: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商务印书馆,2000年

上一篇:评价理论对叙述式广告语篇翻译的启示 下一篇:企业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