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尼旦沟金矿床探讨

时间:2022-04-25 06:02:49

[摘要]本文就青海尼旦沟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期与成矿阶段及成矿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尼旦沟金矿床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79-1

尼旦沟金矿床是青海地质局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型规模金矿床,地处拉脊山东段顶帽山―尼旦山背斜南翼之南北向次级构造交叉部位,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早古生代拉脊山造山带内,挟持于拉脊山两条NWW向深大断裂系之间,北部与中祁连隆起带相接,西邻党河南山造山带。

1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尼旦山向斜的核部位置,区内断裂发育,主要分为3组,即NW向、NE向和近NS向。NW向断裂属于区域性深大断裂,横贯矿区北部,具压扭性特征,性质上属于导矿构造;NE向断裂发育于NW向断裂两侧,切割该深大断裂和侵入体;而近NS向断裂主要分布于五道岭花岗闪长岩体的北东部,呈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具压扭性,其形成完全受控于侵入体的热动力作用,为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该组断裂系长约1Km-1.2Km左右,倾向NW,倾角57°-71°,断层内岩石挤压片理发育,形成200-300m不等的断裂破碎带。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矿区岩体东侧近NS断裂带控制的破碎蚀变带中,该矿化带长约1000m,宽度在200-300m之间,最宽处近500m,可划分为4条平行的矿带,单个矿带宽一般在10-20m之间,每条矿带内含多个金矿体,矿体长15-100m,厚度为0.5-4.5m,个别可达11m,平均品位在3.2-8.67×10-6之间。矿体主要呈脉状和透镜状,少数呈扁豆状、囊状和不规则状产出,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平行的燕行状排列,并具有大矿体分枝复合,小矿体尖灭再现的特点。矿体产状完全受容矿断层产状控制,与其基本一致,中间两矿带内的矿体受近NS向主干断裂控制,倾向260°-290°,倾角随断裂面角度变化而改变,一般介于45°-76°之间。而东西外侧的两个矿带又受到次级NS向、NE向及NW向三组小断裂的控制,矿体产状随构造线变化,除NS向矿体外,还产出NW向和NE延展的矿体,这两种矿体是由于WE向挤压作用和岩层不均衡运动所产生的剪切作用而形成的。

2.2矿石特征

矿石按照矿物组分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以毒砂―黄铁矿型金矿石为主,黄铜矿矿石和闪锌方铅矿矿石为次。毒砂―黄铁矿型多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其次为他形或自形晶粒状结构,呈不均匀浸染构造,部分具脉状或块状、团块状构造;黄铜矿型主要由黄铜矿和较少的黄铁矿、褐铁矿及脉石矿物组成,具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而闪锌矿方铅矿型则主要由方铅矿、闪锌矿,较少的黄铁矿、黄铜矿及脉石矿物组成,偶见自然金,矿石具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

2.3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较强烈,矽卡岩化期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石榴子石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该蚀变带内金的含量明显增加,形成金的初步富集;石英-硫化物期期的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绢云母化,少量重晶石化,蚀变具有分带性,中心部位硅化强烈,向外为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最外侧主要为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

3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前人对尼旦沟金矿床成矿期与成矿阶段的研究甚少,忽视矿区内矽卡岩化与成矿的关系,并在成因上将该矿床定义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根据围岩蚀变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等特征,我们认为该矿床为非典型的矽卡岩型金矿床,并将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两大期,其中矽卡岩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石英-硫化物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3.1矽卡岩期:五道岭花岗闪长侵入体就位于上寒武统高钙海相火山岩建造内,在剧烈岩浆热驱动下,发生广泛的水-岩作用,活化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后期矿化打下基础。

(1)干矽卡岩阶段:为早期矽卡岩阶段,形成矿物主要为无水硅酸盐,如透辉石、石榴子石等。(2)湿矽卡岩阶段:该阶段主要形成绿帘石等含水硅酸盐,且磁铁矿大量出现,如矿区北部出露的磁铁矿体。(3)氧化物阶段:为过渡阶段,矿区内磁铁矿体内磁黄铁矿等少量硫化物的出现,证明了该阶段的存在。

3.2石英-硫化物期:此期为成矿期,开始出现石英脉,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和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

(1)早期硫化物阶段:主要形成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磁黄铁矿及辉铋矿等。(2)铅锌硫化物阶段:石英数量继续增加,并开始出现大量的方解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矿区内闪锌矿方铅矿型矿石就是该阶段形成的。

4成矿模式

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是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与中酸入岩发生接触交代而形成的,这类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程度较高。而对一些产于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的非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研究较少,其中本文研究的拉脊山带内尼旦沟金矿床就属于这种产在火山岩地层的矽卡岩型矿床。

晚元古代末-早寒武纪,响应超大陆裂解事件,陆块发生拉张作用,大规模的持续扩张作用引起了了大量海底火山活动,同时也造成了大规模成矿物质的初始富集,形成了矿源层,为后期成矿奠定了基础。至加里东中晚期,随着南祁连洋东段支洋洋盆的闭合,洋壳开始发生俯冲、陆-陆拼贴,变质、变形较强,逆冲断裂较发育,在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下,形成了NW向的主要断裂及NNE向断裂系,其复合部位控制了岩体侵位。这次构造-热事件导致深熔岩浆作用广泛发生,其花岗质岩浆断裂上升侵位,与高钙的海相火山岩发生广泛的矽卡岩化,活化了成矿物质,含矿的流体沿着矽卡岩化后脆性裂隙继续上升,与下降的大气降水混合,物化条件发生变化,在构造破碎带内沉淀成矿,形成了拉脊山带内的“尼旦沟式”矽卡岩型金矿床。

前人曾认为该矿床为一个与海底热水喷流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后来也有学者认为该矿床是一个与中温火山喷气热液―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文不认同前人对其成因的认识,而认为该矿床是形成于造山过程,并非海底拉长环境,其成矿作用受大面积蚀变带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不同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单一构造控矿的特征,根据其矿体的产出位置及大面积矽卡岩化,可以认定尼旦沟金矿床为一个非典型的矽卡岩型金矿床。并且在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对该矿床的找矿思路也将发生改变,不仅只是单一的寻找断裂构造,而且要在矽卡岩化带的深部,寻找是否存在雁行排列分布的隐伏矿体。

参考文献

[1]刘增铁,任家琪,杨永征,等.青海金矿[M].2005,北京:地质出版社.

[2]刘志武,王崇礼.南祁连党河南山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及其金铜矿化[J].地质与勘探,2007,43(1):46-55.

上一篇:青海长山钼矿点特征探讨 下一篇:论志愿服务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