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主旨思想、观点态度”题

时间:2022-04-25 04:20:04

例谈古诗词“主旨思想、观点态度”题

如何准确解答古诗词中的“主旨思想、观点态度”这一类题呢?如下方法可资借鉴。

巧抓标题法 古诗词标题常常会点明诗词的相关内容,有时会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处境等重要信息;有时会点明题材类别,如边塞诗、怀人诗、山水田园诗等;有时会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等。因此,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关注诗题,并善于从中“淘宝”。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由题可知属写景抒怀诗:“春”点出时令,“夜”点明环境,“雨”为描写对象,“喜”抒发诗人情感。读透标题,联系诗句,答题即可事半功倍,快速又准确。

例1 读下面的宋诗,回答:三、四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解析 读标题,便可明确本诗是诗人送何遁山人归蜀的事情。对照诗歌内容,一、二联写送行之景和送行之事;三、四联想象别后何遁山人归家情景,寄托对友人真诚祝福,也暗含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妙用注释法 不少古诗鉴赏题在诗的后面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效信息,或交待写作时间、背景;或介绍诗人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或说明某一词语含义;或对诗中有关意象作一解释。只要试卷上出现了注释,就一定会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我们千万忽视不得,否则就无法准确体味诗人的主旨思想或观点态度。

例2 下面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解析 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注释内容。朋友远道而来,词人与友人自然有久别重逢的喜悦。“被贬期间”与词中“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江曲花”均表达了宦海浮沉的悲惋无奈,而词中“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流露出离愁的别绪。

答案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由此可见,题中注释是解题的关键,如果忽视了,就不能完整准确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紧扣意象法 由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而从意象、意境切入是把握诗歌主旨思想和观点态度的关键。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另外,还需注意其多义性特点,如“杨柳”除“渲染离愁”外,还有“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等含义。总之,要紧扣并活用意象,必须与诗境紧密结合,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和观点态度。

例3 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成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比较。

解析 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诗境中有不同的情感侧重点。由写作背景和诗中意象“轻借力”“高空”“蟾宫”“平地”“碧霄”可知词中“夕阳红”喻指个人由命运多舛到飞黄腾达;而《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夕阳红”应与“大江东逝,浪淘英雄,青山依旧”等意象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即可看出这里的“夕阳红”不再是个人命运的变化,而是慨叹整个历史沧海桑田的悲壮。所以抓住意象,紧扣诗境,就能准确把握其不同的象征意义。

答案 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和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夕阳红”则象征历史的沧桑巨变。

精抓诗眼法 关注诗歌中那些最能直接表达全诗感情的字、词或联、句,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观点、态度大有益。例如下面这首诗。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感情比较复杂,但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处境、胸襟,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志士空老、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极写初夏幽静景色之美,后两句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显“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所以诗歌表面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所以从尾联入手,也不失为一种快速准确解答主旨思想、观点态度的好方法。

准确解答古诗词的主旨思想、观点态度,还可用“细审题干法”“形象揣摩法”“表达技巧分析法”“谋篇布局切入法”“身世遭际联系法”等,不过答题时,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综合运用协同互补的。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 雁

【明】 王 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1. 有人说这首诗在“立意方面不落俗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于宋、元易代之际,他的一生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

2. 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下半首也写听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两者都写“听雨”,在意旨的表达上有何不同?

1. 诗歌通常借秋雁南飞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这首诗反向为之,塞北虽苦,虽遥远,但终究是故土,表达了人们不因他乡美好、故乡艰苦而削弱对故乡的思念,这使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深一层。(可用“精抓诗眼法”来突破,“江南虽好是他乡”卒章显志)

2. 温词浅白直露,蒋词深沉蕴藉;温词作客观冷静叙述,而蒋词用主观抒情升华。蒋词在“空阶滴到天明”前加了“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用“妙用注释法”,可知诗人是饱经忧患的一生。通过抓主旨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可知“一任”表现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上一篇:设置听力任务提高小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下一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