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话题教学

时间:2022-04-25 02:28:4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话题教学

当阅读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主话题”课堂慢慢地犹如一枝清香的小荷浮出水面。在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常常是借助对话来实现的,预设好师生讨论的话题,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依据。所谓话题就是问题,但不等同于问题,它有这样几个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便于贯彻教师的思路;2.便于学生各抒己见,既具有开放性,又是有章可循的;3.以简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教师不必挖空心思,处处留意引导;4.学生思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围绕话题,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窥见事物的本质。从课堂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做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自由,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长期坚持,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定话题,自己得出结论,那无异于将研究性学习引入了常规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确立“话题”,搭建师生对话的“桥梁”呢?

一、以“探究题眼”为话题

题目是文章的“核”,对“课题”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字义、词意的理解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文本中的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整篇文章去解读它。如,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常说的是“走遍大地”、“游览大地”、“游历大地”等,而“阅读”一般指的是读书,这“阅读”与“走遍(游历)”究竟有什么不同,其间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怀,是需要通过研读本文才能知道的。在“揭题”后,可以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探究本文的话题:围绕理解“题眼”――“阅读大地”,展开话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浏览迅速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把握大意,感受文本。

二、以“推敲词句”为话题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预设的话题来源于文本,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话题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推敲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以“词句”为话题推进教学交往与对话,让学生“咬文嚼字”,“瞻前顾后”,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感受“卓尔不群”时,通过对语句“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的感悟,来理解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险涧”的艰难辛苦、孤身一人考察长江源头的孤单寂寞、独闯真仙岩洞的无畏气概。

三、以“品读赏析”为话题

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要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行朗读、默读的训练,进行听话、说话、口语交际的训练,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进行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做好这些训练,“会读和读好文本”是基础。因此,训练学生品读赏析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训练学生品读赏析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内心的理解,读出真实的感情,而不是机械地要求学生哪里要重读、轻读,哪里要快读、慢读,这些都是形式上的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内心体悟、感受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教师可通过话题引导,使书面语言在学生脑中“活化”起来,建构起“内心视像”,让情与意伴语像而生,情绪流动寓于文字朗读之中,从而获得细腻、真切的审美感受。

四、以“适度拓展”为话题

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学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从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尝试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根据文本,不脱离文本,适度拓展文本材料,是师生需要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老师通过设问引导,让学生上网搜索整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既拓展了阅读空间,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张扬,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篇:浅议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及突破 下一篇:从“语言节目成功”获得的语文教学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