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导向·丰富·守正

时间:2022-04-25 12:04:04

自2005年以来,江西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理念和命题特色就是坚持科学的语文观,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以纲(教纲和考纲)为纲、以本(教材即课本)为本的操作依据,“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

2011年和2012年,为适应自主命制语文新课标试卷的需要,在坚持江西语文高考命题的理念和特色、历经数年酝酿和准备的基础上,试卷的内容和形式较之大纲卷作了很大的调整和更新。与2005年以来江西自主命制的6份试卷相比,课标卷的命题内容和命题形式变动之多之大,让人感觉面目一新;但其内在的“成色”(命题理念和命题特色)非但未变,反而更为彰显,更加厚重。“面目”上的变化主要有:

1.诗歌鉴赏题的赋分由6分增至8分,且于2012年首次考查宋词。

2.启用选择题(3分)考查文学名著阅读(包括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的情况。

3.文言文除保留实词、虚词两道常规题外,先后设置断句题和文意筛选题,并将翻译题的赋分由10分增至12分,以集中考查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现代文大阅读文本采用外国小说(素材的陌生有利于考试的公平),且设置探究题型(论述题)。

5.第六大题的语言运用题原设2~3小题,考查单项的语言表达技能,2011年、2012年调整为一道“语言综合表达”题。因为有中心、结构和多种语言表达技能的要求,被坊间称之为“小作文”。

6.写作题赋分50分,较往年减少10分。

研究高考试题,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特点:2012年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表达注意到了文体上的综合平衡,力求尽可能更多地覆盖日常教学常见常用的文体,这样既利于真实地检测考生对不同文体的运用(阅读与表达)能力,也为平时的教学提供了应当更加重视文体意识的培养和文体能力训练的信号。这里将2012年各板块覆盖到的不同层级的文体情况列举如下,以备参考:小阅读为一般科技文,实即科普类说明文(现在不少省市都将其归入“实用类文体”);文言文,选取的是正宗的史传散文,过去语文教学一般视之为记叙文;古诗词赏析,选取的是宋词,一改多年以唐宋诗为对象的情况;大阅读,和2011年一样是文学类中的短篇小说;语言综合运用(小作文),是文学类中的抒情散文(短章);大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不难看出,高中阶段学习过的主要文体,大体涵盖其中。

由于2012年试题的内容与形式未作多大的变动,所设7个大题21道小题仍可消纳各个考点,加之试题整体难度有所下调,全省考生语文平均分首次超过90分及格线,语文高考贡献率得以提高,这份试卷保持了较高的测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同时也延续和彰显了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试卷对我省语文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实现了“守住”命题理念和命题特色的预期目标。为此,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及试卷格局也未作调整。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全卷还是语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理解与鉴赏、古诗文记诵、阅读理解与鉴赏、写作和名著阅读这五个板块,对应考纲的5个一级考点、15个二级考点及41个三级考点(2012年考了其中37个);全卷总分和客观题、主观题的分值及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文言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也不予变动。命题也将坚持2011年调整和更新后的思路与举措,并相应守住既定的理念和特色,守住整体上的质量和水平。

不过,追求稳定“守正”不图变化“出新”,并不是说试题完全不出新,起码选材要更新,个别考点或题型要轮替(如词语运用题不能总考成语,还可换成近义词选词填空形式;标点连续考查了两年,也许会暂时淡出,而语言连贯题则应高调上场;等等)。2012年的某些试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写作题,2011年我省命题(孟子“三乐”)的素材直接采自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思考与练习”,发出了写作考试也可以回归教材、以本为本的信号;2012年则依据必修教材4“表达交流”模块中“学习辩证分析”一节的相关知识与训练要求拟制作文题目,显示我省在高考写作命题中紧扣教材、读写结合以及由课堂向考场迁移的尝试更趋自觉,力度更大。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这种紧扣教材的写作命题作为尝试,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考试实践中继续接受检验,毕竟写作能力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能力,联系教材予以考查,既可以正面而直接,也可以侧面而间接。(这种形式即便是间或不被采用,也并不意味着对写作命题也应回归教材、以本为本这一守正原则的否定。)二是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考点和材料的轮替、更新与守正出新不是同一概念。比如,2012年的文言试题恢复了2011年轮空的文意筛选题,2013年也许再设置文言断句或新设句式题;小阅读材料2012年是一般科技类的,2013年也可能又恢复一般社科类的,或保持科技类不变,等等。这些都只是对既定考试内容的随机选择,不是考查形式上的推陈出新。

根据以上对于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分析,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拟就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注教材,夯实基础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关注教材,夯实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梳理课文中的重要字词(主要是现代规范汉字的拼音)。以近两年高考语文拼音题中的词语为例,可见其“回归教材”的特色:

【2011年】(1)蹑niè足 行háng伍(必修3《过秦论》);(2)彳chì亍(必修1《雨巷》第6页有注释与读音);(3)着zháo装(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着zhu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4)少不更(gēng)事(必修3《祝福》);(5)造诣yì(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6)校xiào对(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jiào。虽未出现于课本,但2007年字音题却考了这个词语);(4)珐(fà)琅(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动人的北平》);(8)茕qióng茕孑立(必修5《陈情表》);(9)蟊máo贼(必修4《哈姆莱特》);(10)弹劾hé(必修4第64页《苏武传》注释4,内有“劾”的注音);(11)勖xù勉(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内有“相勖”的注释及注音);(12)鲜xiān有所闻(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xiǎn。必修5《陈情表》有“终鲜xiǎn兄弟”);(13)圭臬niè(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都江堰》);(14)肖xiào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特利尔的幽灵》);(15)迤yǐ逦(必修5第3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注释7,另有注音);(16)咄duō咄逼人(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12年】(1)熟稔rěn(《归去来兮辞》“犹望一稔”);(2)青荇xìng(必修1《再别康桥》);(3)锱zī铢必较(必修5《咬文嚼字》);(4)优渥wò(必修5《陈情表》);(5)尺牍dú(必修5《陈情表》);(6)监jiàn生(必修2《祝福》);(7)执拗niù(必修4《窦娥冤》);(8)孑jié然一身(必修5《陈情表》“茕茕孑立”)。

2.梳理文言文字词,包括必修1―6的文言文,以及《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教材里的重要实词、虚词。原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已经远不够应对高考需要,这就要扩大积累面,熟悉100个常考文言实词(网上可搜到),同时掌握“猜读九法”(笔者这一研究成果详见《高中生之友》总第2期)。虚词则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那些易混用法(如“乃”字何时译作“才”,“与”字解作“和,跟,同”时怎么区别介词和连词的用法,“以”字解作“因为”时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等等)和特殊用法(如“予所否者”句中“所”字表起誓时可译作“如果”,“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句中“之”字解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等等)。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3.进一步复习巩固教材中名句名篇的背诵内容(见考纲附录二)。可采用背诵、默写、抢答等形式加以落实。

二、关注考纲,查缺补漏

比如考纲中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它涉及两个能力层级(识记A、表达应用E)和9个考点。其中涉及“正确”的有:(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5)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涉及“熟练、有效”的有:(6)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7)扩展语句,压缩语段;(8)选用、仿用、变换句式;(9)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而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可能忽视近义词语辨析、语言连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这些都要在二轮复习时加以强化,至少要结合“小作文”训练加以关注。

三、关注生活,加强积累

读书看报,加强积累,有利于增广见闻、净化语言、提高素养。“大语文观”认为,世界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高考试题的命题素材除了来自教材外,更多的采自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依然要关注现实,注重积累。笔者建议要求考生设立积累本,积累好素材,积累好思想,积累好语言,积累好标题。比如积累100个常见别字、2006~2012年“中国语文十大差错”以及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及颁奖词,等等。由于高考作文更加关注青年励志和社会“正能量”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搜集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如《谁在支撑我们的心灵成长》《把埋在土里的梦想“挖”出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忙文化”》《点燃转型社会的“道德之光”》这类文章及标题就很值得我们记诵和借鉴。

四、研究考题,实战演练

在二轮复习期间,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趋势,了解试题特点,归纳答题方法,做到“知己知彼”。同时,还要在进一步强化语基训练(天天练)和指导现代文阅读(主攻小说,兼顾散文)以及点拨写作技巧(如“三例三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限时综合训练(每周一练),以期在效度和速度两方面获取较大提升。教师则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努力消除盲点、兼顾冷点、巩固热点、落实重点、解决难点。特别是写作训练,从高考实际出发,建议“主攻议论文,跨进大学门”。尤其在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上加强指导。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一中)

上一篇:例谈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下一篇:高师无机化学实验如何实现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