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24 04:34:51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对盈余质量的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将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会计规范、证券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公司自身的经济收益能力,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盈余质量盈余管理财务舞弊影响因素

(一)盈余质量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O’Glove出版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盈余质量》,盈余质量分析在证券业日益受到重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加受到重视。市场上许多知名的刊物如Standard&Poor,WaUStreetJoumal等都对美国境内的股票进行盈余质量评级并定期公布,对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迄今为止,即使在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未能对盈余质量有统一的定义,但各方一致认为含有虚假信鼠的盈余是低质量的。O’Glove在其《盈余质量》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oBeaver认为盈余数字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可用盈余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即盈余反应系数,简称ERC)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越高,即ERC越大,说明其盈余质量越好。2002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PenmanandZhang(2002)认为“公司披露的目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KatherineSehipper,LindaVincent(2003)[2FA为公司对外披露盈余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他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即以当期或历史盈余来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从国内来看,不同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对盈余质量也就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国内对盈余质量内涵的不同理解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类:(1)强调盈余的真实性。认为盈余质量的好坏就是看盈余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余新培(1998)将盈余质量定义为“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周建波(2004)认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基础是盈利中有多大比例是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反映,而不是通过盈余管理等方式实现的,也既是说盈利质量的核心在于盈利的真实性。这类观点强调了报告盈余的真实可靠性,却末考虑盈余信息决策的相关性。现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盈余作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理应提供可靠目相关的信息,如果仅考虑可靠性而忽视了决策相关性,当然不够全面。(2)强调盈余的现金保障性。侧重点放在现金上,认为能够带来现金流量的盈余是高质量的盈余。其典型代表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储一昀、王安武(2000),他们对盈余质量这样定义,“盈利质量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人的盈利才具有高质量。”这类观点强调了盈余的可实现性。但却忽略了盈余的持续发展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同时强调盈余的现金保摩性和持续发展能力。即一方面看盈余是否伴有现金流;另一方面看盈余是否有持续发展能力。艾健明(2001)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周晓苏(2004)认为,“所谓利润质量,从―个会计期间看,表现为账面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从长远观点看,表现为各期利润持续发展的稳定程度。”这类观点较之前两种观点比较全面,但它其实暗含了―个假设,即认为企业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的,报表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所以这类观点仍然不是很全面。(4)强调盈余的决策相关性。程小可(2004)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这类观点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又何谈相关?相关性应当是在建立在可靠性基础之上的相关。尤其是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越来越多,盈余信息应该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强调其相关性,单从相关性角度定义盈余质量就显得不够全面和严谨。

(二)盈余质量的特征根据上文对盈余质量内涵的界定,盈余质量的特征应包括真实性、收现性、持续性、成长性四个方面。(1)真实性。真实性要求盈余的确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并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能真实地体现公司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况。具体而言,盈余是真实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并按照收入实现原则确认的结果,不存在虚构、夸张和人为管理的成分,这样才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2)收现性。收现性是指盈余的确认是否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量流入。会计盈余的确认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上,以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为计算原理,体现的是应计现金净流入的概念和可能财富的增加,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现金净流入与真实财富增加,只有应计现金净入成为实际现金净流入才表明收益的真正实现。若盈余不能转化为足够的实际现金净流入,则再多的账而盈余仅是“纸上富贵”,且有盈余管理的可能。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量流入的会计盈余,才是高质量的盈余。(3)持续性。目前,盈余中既包含经常性项目带来的盈余,又包含非常I生项目带来的盈余,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对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经常性业务带来的盈余是企业的核心盈余,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可预测性,能够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它才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体现,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而偶发交易和事项带来的盈余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的特点,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重复发生,因此无法通过暂时}生盈余来预计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的盈余波动较大,每年的盈利能l力时高时低,这说明企业的盈余质量不高。(4)成长性。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家企业及其所属的业务单元必然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几个基本阶段。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主要任务和关键成功要素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般而言,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属于资源的投入期,盈余水平较低甚至是亏损,而成熟期则是企业前期投入的收获季节,盈余水平相对较高。显然,成长陛好的企业由于其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而表现出高的盈余质量。从盈余的发展趋势看,持续稳定增长的盈余,其成长性相对比较好,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继出现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人们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产生置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行为。在会计理论界,经常将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和利润操纵(Earningsmanipulation)不加区别地混合应用而将二者等同,因此在此有必要先澄清盈余管理的定义。女[1Schl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是“企

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些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披露管理’”。Scott(1997)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择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陆建桥(1998)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笔者认为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共同构成了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种合法的行为。从较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但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盈余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方法。从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披露管理是通过会计手段(主要是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则是通过有意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在应计制(权责发生制)会}卜下,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财务舞弊不同于盈余管理。财务舞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蓄意欺诈行为,是以违法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往往采用虚构资产交易的方式来达到虚增(减)利润或资产的目的,是―种非法行为。财务舞弊是―种短期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粉饰会计报表,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中生有、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汁估计、断章取义、取其所需是会计造假的典型手段。在“契约人”和“信息不对称”假设下,经营管理者为在契约签订和修订过程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控制,使其他利益关系方形成对经营管理者有利的判断,也就是说管理者可能会利用各种方式对盈余数据进行粉饰。当其未违背公认会计原则,而仅仅是改变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时则属于盈余管理行为,而一邑超越了公认会计原则的范畴,出现对公认会计原则违背的隋况则转变成了财务舞弊行为。

(二)会计规范 根据E文对盈余管理概念的介绍可知,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会计规范的漏洞而对账面盈余进行的一种管理行为,正是因为会计规范存在这样的局限,才使用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具体来说这种局限性体现在:(1)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过大。会计从来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在对同―类经济事项的处理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最终的反映结果也各不相同。公司可以选择对其最有利的方法来反映经济实质,当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实质之间发生偏差时,盈余质量也就降低了。现行的会计政策,几乎在收人、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中都存在着可供选择的会计惯例、实务和原则,这样,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就有了一定的自由决定权,从而为管理当局人为地操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机会。(2)会计规范不完备。“会计规范是所有能对会计实务起约束作用的原则、准则、法规、条例和道德守则的总和。”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一些条例规定,从1992年11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开始,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证券监管证券监管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证券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首先,监管法规制定的滞后性。法制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证券市场创立近8年后才有缅E券法》的问世,《国债期货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债期货市场行将关闭前夕方才露面,一些早已存在的重要市场如投资基金领域、投资咨询领域等长期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虽然颁布了大量的管理办法,但管理级别和力度均显不足。其次,监管法规不固定。由于缺乏监管经验,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往往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各项~tr22_间缺乏配套和衔接,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如为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行为,1997年5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和经贸委了《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的规定》,在1999年为改变股市涣散的状况,又允许三类企业进八股市。最后,监管政策有漏洞。有些监管政策本身就存在不足,难以达到监管目的,给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可乘之机。如上市、配股和摘牌政策等都以单一的盈余指标作为资格门槛,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具有了强烈的操纵盈余的动机以取得上市和再融资资格。(2)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在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违法违纪行为,惩戒力度历来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事前监督弱化致使犯罪成本低微,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违法事件的频繁发生。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会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造假预期得到的收益大于造假成本,那么他就会选择造假,尽管这不符合道德标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是―项预期的造假成本,如果在这方面的处罚力度不够,便会助长造假行为。对于处罚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再处罚率,李小奕(2005)以1993年至2004年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和其他机构对256家上市公司的处罚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有44家公司被处罚2次,11家公司被处罚3次,7家公司被处罚4次,被再处罚公司占被处罚公司的概率有24.2%,从被处罚统计来看,说明我国会计监管者对信息披露违规者的处罚不严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收益大于预期监管水平,会计监管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没有起到威慑作用。我国法律对于证券违法者的处罚多在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方面,缺少民事责任,司法界对民事责任的审判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而且处罚金额相对较少,和其违法所得相比相差甚远,大大削弱了监管的效果。

(四)公司治理结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种委托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经营者在信息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为了减少类似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一整套约束激励制度,可以防止经理虚构业务、伪造凭证等虚增业绩的短期行为,并激励经理努力工作,保持盈余的持续、稳定增长。反之,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使经营者进行盈余操纵的欲望加大,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损害所有者的利益。(1)“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极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过度地在职消费,包括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享用高级轿车和使用豪华办公设施等;信息披露不规范,既不及时又不准确真实;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暗箱操作”;经理人员不是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更加注重眼前的地位、荣誉和利益;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增长过陕,超过业务收入增长从而侵蚀利润;不分红或少分红,大量拖欠债务。(2)监督机制不到位。首先,内部审计机制失效。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而内部审计的人选及报酬叉往往由管理者来决定,从而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与管理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企业的财务信息时缺乏独立性,使虚假财务信息成为可能。同时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监事会监督效果差。原公司法中监事会职能狭窄,结构不合理,导致监事会形同虚设,未能起到有

效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作用。新公司法强化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一方面充实了监事会的职权,包括弹劾权、股东会的召集权和主持权、提案权、权、质询权和调查权;另一方面强化了监事会的监督手段,尤其是解决了监事会行使权力时的方式和费用承担问题。但新公司法中有些内容还缺乏可操作性,如新公司法规定了监事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但现实中监事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以公司名义签约并先行支付部分费用,如果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拒绝配合,监事会的工作仍无法开展,而新法并无相应保障措施。最后,激励机制不健全。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类行为:一是偷懒;二是机会主义。为了防止和克服人的道德风瞄r亍为,委托人必勿职人实行激励与约束,前者主要是针对偷懒行为,后者主要是针对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只有约束机制而无激励机制,经营者将丧失管理的积极陛,偷懒行为在所难免。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缺陷,影响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其具体表觋为:薪酬结构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加奖金,实行年薪制的较少,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激励比较动态化,且强度较弱,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规范联系等等。

(五)经济收益能力经济收益是指公司在期末和期初拥有同样多的资本前提下,公司成本核算期内可以分配的最大金额。经济收益侧重反映公司物质财富的绝对增加,更体现了“资本保全”观念下的公司资产增值,它将公司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考虑全部收益,而不以收益是否已经实现为标准。公司的经济收益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当期盈利能力不高。公司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公司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利润来进行的,公司必须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盈利是公司的重要经营目标,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也是公司偿还债务的―个重要资金来源。如果长期缺乏盈利能力,公司必将走向衰败。盈利能力是盈余质量的―个核心,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盈利能力,盈余质量才有保障。(2)盈余来源构成不合理。盈余主要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部分组成,盈余的不同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主营业务利润是公司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公司一定期间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非经营性收益的来源主要是资产处置和证券交易。资产处置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不反映公司的核心能力。许多公司正是利用“资产置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通对证券交易增加股东财富,主要靠运气。如果公司靠证券交易获利,不如把钱还给股东,让他们自己去直接交易,还可以节约一部分交易费用。因此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利润、经营性收益占主导的公司才能保持未来现金流量的持续与稳定,相应提高了盈余质量,而一次性收入只能增加当期的盈余,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3)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太敏感。经营环境包括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两方面。外部经营环境比如政治、经济环境等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其盈余质量,公司面临着多变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则大大增加。如果公司对风险十分敏感,则公司内外环境稍有变化,就会使公司未来盈余发生很大变动,这种盈余的不确定性是盈余质量低的表现。内部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公司经济结构、公司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结构等,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公司所选定会计政策的内容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而影响公司的盈余质量。宽松的信用政策和稳健的存货投资策略,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金占用,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和潜在的坏账等成本,会造成账面利润虚增;同时由于销售收入有较大部分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账面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异,公司的盈余质量就要大打折扣。(4)缺乏稳定增长能力。产业内良好的竞争优势决定了公司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研发费用和维持适当的广告投^提高了公司的后劲,相应保证了公司的未来盈余。信用政策、资产质量等都会影响未来盈余从而影响盈余质量。资产的实质是“预期会给公司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一项资产不具备这项特征,那么它便是―项劣质资产,最终会转作费用或损失。导致公司未来盈余的减少,从而降低盈余质量。

上一篇:XBRL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