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4-24 11:45:05

语文学科与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

毋庸置疑,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创造力是语文教育的使命。

一、批判与创新的关系

批判思维能力,它是指一个人对事物及其关系的判断能力,包括评判力、识断力、鉴赏力、审美力等等。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旧,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扬弃,对权威的继承、怀疑;而这些都是凭借批判性思维来实现的。故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和归宿。

创新的过程,源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源于批判性思维。故而没有批判性思维也就没了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批判和创新思维的培育是合为一体、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排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能力

1.对各种先进文化的继承

批判性思维总是以一定的思想观点为参照框架的,而这些观点总是以专业领域知识为基础的,熟悉领域知识最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进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教给学生的并不是批判,而是继承。只有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对传统经典和时代先进文化继承之后,了解了各种知识、观点等,洞悉万象,满腹经纶,你才有了批判、创新的基础。

所以,对各种知识,或是各种陈述性知识――如听说读写方法的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或是各种程序性知识――在操作或实践中“怎么做”和“做什么”的知识,最好能够构建出一定的体系或结构,这些是批判、创新的基础,对经典作家,他们的作品本身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高点;但这些作品也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的创新得来的,凝聚着作家着批判、创新的因子,而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品读、领悟、内化之后,必然成为批判、创新的动力。“接受是发展的基础,阅读前人创造的文学经典,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灵感。”

当然,也还有其他方面,如历史学、哲学等的继承。也正是这些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不拘一格的继承,也才能培育出批判的因子、创新的火花。这样的继承,才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2.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比较阅读、多元解读、多角度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展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与同学的辩论、与老师的思想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生成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么这种生成,虽然不可等同于与科学的创新,但是已经带有自己的创新思维特征,必然会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影响,进而升华、定格为思维的习惯,终而裨益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工作创新。

在教学中,尤其要能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提倡的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能够以问题为依托,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的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积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接受式学习往往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趋同,缺乏创造性。探究性学习则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更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敢于尝试用不向的方法途径探索问题,从而寻求不同的答案。鼓励并支持学生在所谓“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这种开放性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依托一定的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有效素材,激发学生的批判、创新意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选文。如《六国论》的观点、论据等都存在有争议的地方,《鸿门宴》中刘邦离席后的活动,这些都是教材能激发学生质疑、想象的地方,都可以合理利用。

或者凭借课后习题,在课堂或课后展开探究。对于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来讲,文本是一个非常健谈的提问者。它以一个又一个深邃而迷人的问题,引发学生做出回答。而学生一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就会受到启发和感悟。

如,苏教版必修二上的一则活动体验。

阅读鲁迅《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的“看”和“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们交流看法。

这样的问题很具有开放性,学生在此类活动中,也必然会受益匪浅:一方面拓展自己的阅读面,深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鉴赏。另一方面更会随着问题的研讨,深化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生成自我的见解。

在这些见解背后,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创新首先意味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人类走过了漫长的现代化历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开始自觉用人、自然、社会内在统一的整体主义视野重建现代主体性、现代创造性,而这些重新构建的见解尽管不能等同于专家的创新成果,但就中学生而言,无论是构建的过程还是结果,已经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

上一篇:让每一个学生尽显语言生命的张力 下一篇: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