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创作主体原始动机的异化现象

时间:2022-04-24 11:15:08

浅谈艺术创作主体原始动机的异化现象

一、异化现象的提出

(一)有关概念

艺术创作活动是内在的认识和外在的制作活动的统一体,也就是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的统一体。艺术构思起于艺术家创作的原始动机。原始动机就是最初的,促使艺术家从事某种艺术创作活动的念头,一股内部驱动力。异化,是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变化。艺术创作主体原始动机异化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由最初的动机取向向其他动机的转变,逐渐异于最初的艺术构思,此异化是一种创作者的心理异化。

(二)异化现象

艺术是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传统艺术观认为,艺术的功用是创造心理和谐与审美愉悦,是对人与社会的缺失之处进行修复、补偿和调节。艺术创作者原始的动机中,艺术的审美动机是不可缺少的,创造艺术家本人以及艺术欣赏者心理和精神的和谐;丰富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是艺术创作者原始创作动机的主导。在这样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产生了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的心理需求倾向,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

这样的动机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异化,改革开放使得艺术市场化,新的消费理念和西方的艺术理念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方面,艺术市场化推动艺术作品走向市场,生存、竞争、自我实现、自我成就和艺术价值的体现成为了众多艺术家需要关心的现实,创作动机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异化;另一方面,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青年、独立的艺术家开始“觉醒”、学习、效仿。西方的19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对西方本土古典主义艺术的决断,探求艺术的纯粹性,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理念提到了“纯粹的意识性”。从现代主义艺术提出的 “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界提出了“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还同时在文学、电影、戏剧、舞蹈、建筑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

中国的文艺新青年和独立的艺术家,对西方的哲学和艺术观念具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在吸收西方的同时开始探索性的进行表达自我、释放自我。艺术家创作的原始动机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进入逐渐改变,异化现象产生。

二、艺术创作中原始动机异化的分类

艺术家在相同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艺术理念影响下,由于个人的艺术观念,生活环境,知识和阅历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原始创作动机的异化方向也相应的产生了很大不同,大致概括以下三种原始动机异化的倾向:

(一)原始动机的正异化

有部分艺术创作者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和实践,其感性和理性不断相互转化,能够在人类历史和美术史的基础上洞悉和领悟潜藏于其中的哲理和真理,深刻体会到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的精神和境界后,在其高超的技艺支持下和不断积累的经验中,艺术创作主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艺术作品的创作开始走向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境界,例如由以往的为个人扩充到为社会,为人类等,这样创作者的动机在原来的动机上开始升华,这是原始动机的正异化。

(二)原始动机的负异化

艺术创作者有技艺,对艺术媒介和工具掌握全面,由于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个人的主导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弱势于社会观念和当下时风,艺术创作者本身内在的创作动机开始异化,艺术市场里个别艺术家因为个别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国内外好评,触及了个人的欲望,内心萌发了模仿和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迎合市场的想法,艺术作品的风格开始转化。还有些艺术创作者技艺也并不高超,基本的技法和艺术表现方式并未全面掌握和理解,而内心创作的驱动力又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机巧,希望利益和成就感的实现,进而在艺术创作的动机里出现投资和投机的意识,作品也呈现出怪异、出奇、吸引眼球、挑动欲望的荒诞作品。这些内心创作动机向负面的微妙变化,属于负异化。

(三)原始动机平行异化

有精湛的技艺,也无有甚多世俗的欲望,但是创作者自身的原始创作动机没有明确的方向,总是在一个较低的境界和层次上徘徊不前,创作出的艺术其质量和精神价值也是流于一般。观赏者对此艺术表现形式只是一种如此的感觉:此艺术语言和艺术技艺是很精湛,但看了只是看了,引不起共鸣,内心也没有太多感受,很快就会忘记。这就是创作者的原始创作动机没有走向正异化,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的平行异化。这三种异化现象会在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上互换。

三、对创作动机异化的浅思

(一)负异化现象

在对西方的学习和艺术市场化的影响下,艺术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启动了艺术家的新思维,出现了一批经典的艺术作品,也为 “新生代”艺术家的出现搭建了平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市场。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样繁荣甚至狂热的背后不免产生负面的效应:在商品社会中,消费欲望脱离了人的本来需要,变成一种占有欲;艺术行为脱离人类与人性的需要,转向一种狭隘的功利性目的。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正是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位置,背离了有益于人与社会的最基本要求而向异己的方向发展。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背后,恰恰具有极端的功利性和排他性。社会的挤压导致了人的心理上的扭曲和变异,艺术家则把这种变异转为一种扭曲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人文哲学家弗罗姆这段对商品社会艺术的解读很形象的揭开了当下艺术现象背后部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之所以负异化的原因。

(二)从现象反思创作动机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根本,不能抛弃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真善美的融入。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过度物化,“有”遮蔽了创作者的心灵,从而失去了心灵的浩瀚与丰富;这种“有”是一种失去了与“无”的有机联系的“有”,是人的“有”与“无”的对抗的分裂、消解与遗忘。另外,对传统过于片面的否定、继承不足造成了艺术家难免在创作动机过程中出现片面的创造和超越心理,会在艺术作品里显示出一种人性心灵发展上的断裂与不和谐,而艺术作品的出现会在社会当中产生精神反响,精神反响会影响甚至引领一个时代整个人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此取向在更深的层面上会导引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当代艺术不得不走入市场化的今天,这些不和谐有必要得到改善,故应强调艺术家创作动机中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念,恢复艺术作品的对话功能和日常审美性。把一种“奇妙的而且几乎神圣的和谐渗透到读者的心灵里”,这需要艺术创作主体向艺术传统、日常生活、大自然学习,在创作动机中更多的关心和谐、关心真善美。在陶冶情操上用心,在为振兴民族精神上用心,从而使当代艺术获得他应该具有的丰富、和谐的超越性。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160.

[2] 阙建华.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1.

[3]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322.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66.

上一篇:黄宾虹积墨画风解读 下一篇:谈平面设计在临时展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