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中医学专业学生查房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4-24 07:04:04

规范中医学专业学生查房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他们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会有力地推动我国中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规范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和保障。

关键词:教学查房;临床实习;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0-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新兴学科的兴起,中医高等教学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在传统中医教学的基础上,现代学科的渗透和教学法的革新和拓展,大大提高了中医的理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临床毕业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这一期间,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还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培养临床能力又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因此,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1]。回顾当今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现状,不难发现,由于在竞争激烈的医疗环境下,他们面临着考研、就业等问题的困惑和忧虑,部分实习生忽视临床实习,把临床实习当作走过场,认为在将来工作时可以弥补之;有的实习生把考研复习当成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有部分实习生为毕业分配而奔波,使一些中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呈现严重滑波趋势,给学校、医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因此,如何调整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临床教学改革中十分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我科室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探索,现将我科室的带教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学查房流程

1.查房前准备。带教老师提前选择典型病例,提前3天告知患者和学生,学生应以5人为宜;学生查房前温习好相关的课本知识,并熟悉病例,查房前要洗手、准备查体器械、消毒液等。

2.讲解病史。站位:带教老师站在患者的右侧、头侧,被查的实习医师站在患者的右侧、足侧。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病人的病史及治疗经过。例如:患者苏××,女性,21岁,以“尿黄1周。身目黄染1天”为主诉,于由门诊拟“黄疸”诊断收入院,今天是入院第2天。现汇报现病史如下:患者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黄,无发热,无食欲不振,无倦怠乏力,未予治疗,2天前开始出现身目黄染,呈进行性加深。现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于昨日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急黄”入院症见:身目黄染,倦怠乏力,无恶寒发热,无咳嗽咳痰,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纳寐差,尿黄,尿量可,大便调。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中医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之法,辅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肝脏微循环、腺苷蛋氨酸注射液退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保肝降酶。

3.查体。体格检查,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望、触、叩、听。第一步先由带教老师讲解什么是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在运用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时该注意什么,随后由实习医师逐个通过中医的四诊来重新获取病史:(1)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2)通过“闻诊”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3)通过“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4)通过“切诊”,就是通过切脉以感觉脉象和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症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并将四诊合参得到的信息详细记录。如:望诊神清,目黄,身黄如金,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闻诊语声清晰,气息调匀;问诊乏力,腹泻,右胁肋部胀痛,口干、口苦,纳寐差,小便色黄;切诊脉浮数。第二部进行西医四诊即“视触扣听”,只需要学生做本专科的体格检查及西医的腹部查体。例如:腹部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型及肠型;听诊肠鸣音3~4次/min,未听及异常血管杂音,无振水音。叩诊全腹呈鼓音,右侧锁骨中线叩诊肝区,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下界位于右侧肋缘,肝区无叩击痛,莫非氏征阳性,叩诊全腹无移动性浊音;触诊逆时针触诊全腹,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手法触诊肝脏,无压痛,触诊脾脏,未见异常。

4.病例分析与讨论。教师: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白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的病症。首先是必须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主证,其次是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兼证;另外常有比较明确的病史。黄疸的病因学比较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中医方面:按黄疸的病因分:(1)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阳盛衰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脾伤失运,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发为黄疸。若素体脾阳不足,病后脾阳受伤,湿由内生而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受阻,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也可发为黄疽。此外,肝胆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也可引起黄疽。黄疸的发病,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病位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胆。黄疸的发病是由于内外之湿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而成。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致湿热为患,发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致寒湿为患,发为阴黄。至于急黄则为湿热夹时邪疫毒所致,也与脾胃阳气盛衰相关。不过,正如《丹溪心法·疸》所言:“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临床以湿从热化的阳黄居多。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阳黄日久,热泄湿留,或过用寒凉之剂,损伤脾阳,则湿从寒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西医方面可分为:1.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致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同时,溶血性疾病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而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系由各种溶血性疾病所致,包括:(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致肝脏处理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因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受阻,转化成为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加从而出现黄疸。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3)胆汁瘀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胆汁瘀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常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原发性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瘀积等;后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水肿、肿瘤、蛔虫等。(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常与与萎黄进行鉴别。①病因上,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而萎黄的发病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②病机上,黄疸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而萎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③症状上,黄疸的主证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而萎黄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该患者的病因为积证引起;病机为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症状,故与萎黄可与鉴别。

二、教师总结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6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由于黄疸起病急、传变快、预后差等特点,辩证论治往往不易把握,给本病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且临床疗效不甚令人满意。本科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辨病论治疗黄疸,并首次完整提出黄疸“毒邪病因”新学说,认为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疠之毒邪(外因,始动因素),毒热炽盛,痰毒内闭,痰火交攻,热迫心营,脉络瘀阻,清窍受蒙,三焦不利,正虚邪陷;其主病位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血脉受损,三焦俱病。提炼出有效方剂——解毒化瘀系列方,经多年临床验证该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截断逆转”法治疗本病,预防疾病向脑、肾、脾、肺、心等脏腑传变,阻止疾病的恶性进展。

三、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中医专业学生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中医临床教育多年来延续着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缺乏有中医特色的实习和教学管理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生存压力的加大,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就业难,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了重医轻教、重西轻中,老师带而不教、学生做而无用等问题。而学生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习不仅面临大量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还有繁多的理化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及意义分析,病历的书写和各种记录的完成,实习生无疑是紧张而慌乱的。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的,这一模式已经得到许多中医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广泛认同[4]。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质量,而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临床能力培养[5]。毕业实习是医学生跨入临床医疗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临床医生生涯的起点。在这一年当中,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自身的中医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增强自己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提高自己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即临床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实习这段时间里对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他们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会有力地推动我国中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规范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锡光,孙梯业,颜伟,等.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析[J].医学教育,2005,(1):45-46.

[2]杨剑明.中医专业实习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66-167.

[3]钱静,朱虹,郑陆驿.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6):526-527.

[4]凌昌全,王丽娜.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193-1195.

[5]何晓晖,陈建章,徐宜兵,等.强化辨证论治教学、培养临床实用人才[J].中医教育,2007,26(4):70-72.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12JGA155)

上一篇:高职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下一篇:SPSS统计软件在《抽样调查》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