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时间:2022-04-23 04:59:50

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摘要]自从人类创造文字的那一刻起,写作也就随之诞生了,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写作,写作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写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很多人的视野。为什么这种行为能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于世并长期发展?这种司空见惯的行为究竟能为人类自身带来怎样的益处?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怎样的帮助?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予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写作治疗;心理宣泄;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6-02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之快,社会竞争之大,生存压力之重,导致人们心理负荷沉重。于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时下比较热门的行业,而通过写作来进行心理治疗与辅导,也已在西方社会、发达国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这就是写作疗法。写作疗法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一些日常的写作,如写日记、诗歌、散文、小说等来帮助患者。同样,写作更是人们日常心理治疗与保健的一剂良方,通过写作治疗心理创伤,令生命机体获得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灵。那么这种治疗方法的心理依据究竟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又是如何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呢?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就已经对文艺创作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文艺升华与转移”理论,把文艺创作本身看作“力比多”的释放、一种“性”的迁移。艺术家把压抑的能量转移到文化领域中较高的目标,这种行为是他们自身“力比多”的一种强烈宣泄与冲动,是一种情感的发泄,是一种“性”的升华。如果我们借鉴它,并把它用于解释写作的心理功能,那么创作主体就是运用写作去自我释放、宣泄,使自己自由,在表达中实现,去解放被压抑的“潜意识”,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而这些则可被我们称为“文学治疗”。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写作可发挥的心理宣泄功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宣泄“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功能

弗洛伊德曾在《梦的解析》中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它们的关系如同水中漂浮的冰山,意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潜意识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它常常被我们日常意识所限制与压抑,是平日我们不愿轻易表现的部分。可以用“对立统一”来形容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过度分裂,潜意识被过度压抑,那么它们就容易产生矛盾,而我们也就存在所谓的心理危机。

众所周知,写作特别是写日记,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宣泄和减压方式,它也是现行美国心理协会特别推崇的写作治疗方法之一。就我们个人而言,也曾运用写作去解决潜意识的心理危机,这道理并不高深。文学无疑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也为我们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在创作过程中,不用顾及自我日常的角色、身份、地位,不用理会所谓的“意识”、“理性”等,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游笔头在纸上跳舞,去宣泄我们被压抑的潜意识,调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同样,很多作家也把写作看作是他们的生命,由衷地热爱它。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就是一位视文学为第一生命的自我拯救者。幼年一次又一次的悲惨遭遇让他对人生充满了恐惧、悲伤、无奈和绝望,是文学创作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文学这座精神“乌托邦”成为他生活的寄托。对于一颗多次受到重创的幼小心灵来说,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是巨大的,是写作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释放、宣泄了积淀在内心的“死亡自杀”潜意识,化解了他内心的苦痛情绪。写作就如同一条“疏导渠”,帮助他疏通了人生的苦闷,让他不断成长、成熟。

二、宣泄“灵”与“肉”不协调的功能

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来说,“灵”与“肉”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冲突。由于自身身体的残缺,病者总是会对自己的残体部分产生不满,他们的“灵”与“肉”就产生了强烈不协调,自我总是试图把身体分离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当事人从身心分裂与冲突中解脱,成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潜能,甚至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文学创作无疑为残疾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心灵帮助,使他们的心灵不致残疾。

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20岁时不幸瘫痪,他一下子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我与地坛》一文就是作家对当时自己那种彷徨、失落状况的描写。后来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于1983、1984年作品连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从此,他不再为自己的瘫痪而失意,文学创作为他的人生揭开了精彩的序幕。有人问史铁生从事写作的原因,他回答说:“去除种种表面上的原因看,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到一个到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所以,人是为了不致自杀而写作。这道理简单,简单到容易被忘记。”

同样的例子还有海伦•凯勒、司马迁等。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以后,执著意志,含恨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今天备受人们推崇的《史记》。可以说写作也成为他身体残缺后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为他开辟了人生另一番更加宽广的天地,从而造就了一部不朽的传世史学、文学名作。

三、宣泄自身与客观世界疏离的功能

在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荣格、阿萨鸠里曾提出过心理综合、瑜伽等方法,它们是通过弥合有机生命整体与外界客观环境的疏离,以达到“集体性”的意识。说通俗一点,就是人类总是试图融合到他人或自然中,寻求一种集体归属感,被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会让个体不再感到他人或自然的疏离,而有一种融合的倾向。当然,通过写作来治疗和融合这种疏离与孤独感也是常见的事。

互联网缩小了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网络中的QQ聊天,各大网站的论坛、博客等就是这种治疗方式非常好的证明。我们通过在网络上与他人聊天,发表意见,进行文学创作,不断和其他人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得到一种“集体归属感”,让我们自身感到不是孤立的,是有所依靠的,从而真正融入到他人的圈子中。个人不再只是天地中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群”。

同样,作为那些拥有很多读者的畅销书籍作家,他们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与调试。他的读者就是他的“集体”,读者喜欢他的作品,这种喜欢便成就了他的归属感,这就证明是有人接纳他的,不会出现个体与他人的断层,他的内心获得了一份宁静、包容,甚至愉悦,不自觉地就整合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疏离。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组织成立的一些诗社、书友会等,也是通过文学这条纽带,把自己与其他爱好者联系起来。他们一起进行文学创作,一起阅读欣赏。不论成员的水平高低,大家能从这组织中获得愉悦。我们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诗歌、散文等朗诵给他人,可以和他人一起交流某一文学作品的看法。这种形式上的自由与开放,本身就是在缓解越来越大的人际压力。

四、宣泄“我”与“无我”之间界限的功能

当代心理学家维尔伯在他的“意识谱”理论中提出,处于意识最底层的是心灵层,又称为心灵水平或宇宙意识层,是一种无界限境界,是人的最高本体层。在这一层面上,个人体会到自己与宇宙是一体的,自我不只是个单独有机体,而是整个宇宙的造化。我与非我的界限被打破,达到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心理治疗方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则能使个人有机体与宇宙融合,获得一体意识,达到与宇宙万物合一。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王维少年得志,多才多艺,但踏入仕途却屡遭打击,让他产生隐退的念头。后来又加上亡妻之痛,增添了人生的孤寂与悲愁。幸得王维生活在佛教影响深远的年代,他得益于对佛教的信仰和充满禅理的诗歌创作,它们不仅使他痛苦、不安、孤寂的灵魂有所依靠,而且让后期的他心胸豁达,超脱潇洒,创作出不少山水田园诗歌的佳作。我们参看他的作品《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写出了对宇宙恒静状态的通然了悟,在动静中捕捉生命的律动,从中深深感到“见心”、“见性”的佛理妙谛,展现出诗人的心境达到无界限的心灵水平,让心灵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极地境界。

五、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有人,就有诗人。”可以说写作是我们人类心灵深处那一渊幽静、美妙的池水。事实证明,写作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宣泄与升华,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方式,是自我对话的互动过程,是一次次的养生。写作治疗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它不仅帮助我们拂去心灵上的尘埃,缓解平日里的压力,更引领我们心灵达到一个澄静、明朗、和谐的地方,让我们拥有健康、充实的人生。

上一篇:浅论大众文化对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