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定西小曲的艺术价值

时间:2022-10-18 02:54:31

试论定西小曲的艺术价值

[摘要]在陇原土地上,有一支瑰丽的民间艺术之宝――定西小曲,它是定西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借鉴、吸收周边优秀小曲、花儿等的精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的充实精神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本文通过对定西小曲历史渊源的梳理,探究其发展前景及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定西小曲;眉户;民间艺人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10-02

定西小曲是在甘肃省定西地区境内长期流传的一种地方曲艺演唱形式,是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民众生活,因独特的气质和朴拙的曲风,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曲婉约动人的《采花调》,会将观众带到陇中大地的山、水和风土人情之中。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定西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迁事易,民众价值观的转变,加上热衷于此门艺术的民间艺人的稀缺,不禁使我们对这种曲艺形式的发展前景甚感忧虑。据此,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弘扬华夏民间文化,有必要对定西小曲做全面探究。

一、定西小曲的历史渊源

定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民间艺人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提炼出了具有定西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定西小曲,并以“地摊子”①的形式出现于民众视野中,因规模小于大戏,故叫“小曲”。一般在春节、元宵、庙会期间由专门的民间艺人演唱,它与花儿、青海民歌、陇东道情、北路乱弹等在西北一带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

定西小曲在眉户②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而来。清中叶,秦腔传入定西,定西小曲以舞台伴奏的形式出现于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将秦腔腔调和小曲音乐穿插使用,产生了新的唱法――风搅雪。清嘉庆以后,因秦腔唱腔及其伴奏音乐的日趋完善,两腔并用的唱法被弃;此后秦腔替代了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从此回到了它原来的存在形式――清唱。

当代定西民间艺人汲取来自晋、秦、陇、蜀及周边各县往来客商带来的曲艺精华,糅合当地民间小曲的基本内容,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更具现代性的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丰富了小曲的表现形式。历来,定西小曲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融于定西秧歌表演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定西小曲的基本概况与特色

定西小曲的主要构件是曲调、曲牌和剧本。关于曲调,据定西市文化馆魏殿魁同志的研究,定西小曲统属五声调式,绝大多数由五声徵调式和清乐调式构成,集合了陕西眉户、陇东道情、北道乱弹和本地民歌等曲调的不同韵味。今天流传于定西民间的曲牌音乐约有20支,脚本约100首,主要以“柳青”、“大红袍”、 “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它们是连接曲调的过渡性音乐片段,在清唱前也做开场白、引子。一个完整的剧本常由单曲和套曲组成,定西小曲形成了完整的套曲,主要作品有《新媳妇转娘家》、《怕老婆顶灯》、《李彦贵卖水》、《南桥担水》、《牧牛》、《小姑贤》等。有的表现淳朴劳动人民的生活状貌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的涉及神话传说,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品内容积极健康、风趣幽默,其韵律高亢委婉、欢快朴拙,在定西民间久唱不衰。

定西小曲的演唱以定西方言为主,由于地区间方言发音的差异,同一个唱腔,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唱词也不同。而差异性也恰恰方便了不同地域老百姓的传唱,更有利于小曲的创新与延续。“帮腔”也是定西小曲的一大特色。为了营造欢快宏大的氛围,小曲演唱期间常要求伴奏人员同台与其他艺人合唱,以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小曲表演,其场面绝不亚于大戏。

民间曲艺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可供研究的书面材料并不多。现代定西民间艺人在演唱之余,收集了部分文本和影像资料,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参考和研究资料。

三、定西小曲的艺术价值

定西小曲是田野之歌,纯洁朴素,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它具有一般口头文学口头创作、口头传唱、传唱人不断加工润色的集体性。同时,每一支小曲又是在定特自然环境下,人们心底情愫的自由流露,展现着特殊的艺术价值。

(一)娱乐

娱乐是民间小曲的首要价值。民间在重大节日都要耍狮舞龙,热闹一番,演唱小曲是定西民间娱乐节目的主要内容。由于百姓终年为生计奔波,平日里难得相聚,因此,一到节日自然想热闹、尽情娱乐一番。可以说,定西小曲正是迎合了人们追求热闹的主观愿望而诞生的,并辈辈相传下来。

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满足民众追求热闹的心理,小曲不可避免地以喜庆之事为主,多反映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各类生活琐事,不论大小都被搬上舞台表演,比如《万会》、《挖土豆》、《新媳妇转娘家》、《怕老婆顶灯》等;而一些不吉利的生活现象或悲伤的生活场景,如丧葬,因有悖于民众求吉辟邪的心理,而极少提及。如今,定西小曲的演唱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节日期间,发展为欢迎外宾来访,祝贺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人们的娱乐内容。

(二)教化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行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定西小曲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民间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不仅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精神,而且在促进社会文明和农村文化繁荣、建设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正如古人所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定西小曲运用鲜活的艺术形象、生动的情节、朴拙的唱腔,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民间流传有种说法:“小曲好唱口难开。”但定西民间老一辈民间艺人在学唱前并未受过正规教育,也未曾有曲谱和文字资料供其参考,他们平日里忙于劳作,闲暇之余口传心授,反复练习、琢磨,当在众人面前演唱时,早已是内行了。

过去,农村人接受教育机会较少,许多知识都由听小曲获得,一些曲词是妇孺皆知的,例如“杨家将婆娘娃娃连家上”、“韩琪来杀庙,吓得秦香莲多盖庙”、“火焰驹看爱钱,李颜贵卖水看丫鬟”,还有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等。这些不仅培养了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浓厚感情,同时达到了相关知识扫盲的效果。

(三)交流

交流价值是娱乐价值的衍生。定西小曲是地道的传统民间音乐,但在定西民间却有“十曲九不同,同了没人看”的说法,不仅说明了小曲的多样,而且迎合了民众求新、求变的心理。以前,小曲的表演往往固定在村子碾粮使用的场地上,每逢哪一村有“观摊子”,四邻八方的村民都会闻讯赶来观看。在这里,大家自由交流共同关心的农事和周边新闻,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外来文化的传入尽管有利于定西小曲吸纳不同艺术的精华以完成自身的升华,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通过对定西小曲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民歌艺术奇葩中的一支芳香四溢的野花。有效地保护这些遗产,并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对定西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应当有效地引导和保护群众对传统曲艺的热情;媒体也应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优秀民间曲艺做积极报道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了解中国民间曲艺的精华。

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耗竭的一天,但优秀的文化资源却可以供人们永世享用。合理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将会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注释]

①这是说定西小曲的表演不仅仅局限在舞台表演,有宽阔的场地即可,一般在村民们碾粮食用的场地上。并且每村都有一天是专门的表演日,定西方言叫“观摊子”,这一天其他村的秧歌队也会献上自己村子独特的小曲,有时还会相互竞赛。

②眉户:是在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曲调灵活自由、易学易唱的戏曲剧。晋陕称为“迷胡”,甘肃、宁夏叫“曲子戏”。

[参考文献]

[1]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2]牧琴.定西民间音乐集萃[M].定西:定西职业印刷厂,1997.

[3]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顾廷龙.丝绸之路文献叙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公共政策分析中公共性原则... 下一篇:绚丽多姿的云浮民间传统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