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时间:2022-08-27 05:52:31

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摘要]起源于牧童赶狼的武山旋鼓,从最初的自卫逐渐发展成为了集祭祀、驱妖避邪、喜庆丰收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奇葩。旋鼓根据不同的鼓点节奏,展示不同的舞姿和造型。在历经岁月的沉积后,逐渐形成了狮子滚绣球、烟雾缠山、二龙戏珠、太子游四门、五凤朝天飞、十字梅花、齐王乱点兵等表演套路。

[关键词]武山旋鼓;文化背景;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67-02

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因其气势豪壮、场面磅礴而成为古代战争中的指挥工具之一。古代天水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争频繁,使鼓得以根植繁衍于民间乡土。武山旋鼓作为战鼓的变种,以其粗犷、热烈的风格,深深根植于渭水河畔。

一、武山旋鼓的起源和产生

武山旋鼓历史十分悠久。根据民间传说,武山旋鼓起源于“牧童赶狼”。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今天的天水武山县一带有一个放羊娃,他长年累月放牧于荒山野岭之中。然而,这里林木丛生,经常有野兽出没,牧童的羊群经常受到狼的侵袭。在这种情况下,勇敢、机智的牧童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利用被狼吞食所剩的羊皮自制了一面羊皮鼓,将其经常带在身边。每当遇到恶狼等野兽,他便在山间点燃篝火,敲起羊皮鼓,并绕着火堆旋转起舞。狼见此情形,只好落荒而逃。

这是广泛流传于武山县南部山区的关于“牧童赶狼”的民间传说,不难发现这一传说所反映的历史实貌:武山一带,地处西秦岭,历史上属于秦州地界,“在上古时代,天水地区森林茂密,草原辽阔……天水地区林茂草丰和水源充足的环境,也非常适宜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野兽的出没,势必危及人类和家禽的安全,勤劳智慧的祖先,为了求得生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逐渐认识到了声音和火的作用,创制了羊皮鼓,于是有了“旋鼓起舞”的习俗。先民这种出于自卫的方法,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武山旋鼓。

二、武山旋鼓的演变和发展

秦州在历史上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的西秦边陲、汉末三国的秦州战场、两宋金元的秦州地界,无不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战争中,作为战鼓变种的武山旋鼓再度流传到了民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阳节。在我国民俗中,端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吃棕子、饮黄酒,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端阳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在端阳节这天,武山农村的青年早早起床,带上自制的羊皮鼓去“点高山”。所谓“点高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其所堆柴木积如高山,故称。点燃“高山”后,青年小伙们便开始绕着火堆表演羊皮鼓。“表演时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执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自创了许多敲打羊皮鼓的套路,比如“二龙戏珠”、“烟雾缠山”、“八门套九星”、“狮子滚绣球”、“太子游四门”等,这些敲打旋鼓时所形成的套路,后人称之为“旋鼓舞”。

旋鼓舞除了具有镇妖避邪、驱狼赶兽的作用外,同时也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

在古代,人们为了祈神赐福、消灾去祸,常常举行一些祭祀性仪式。直到今天,这种活动依然广泛存在于西部农村。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左右,村民们怀着收获的喜悦心情,开始进行他们的公祭活动。这一祭祀活动由一些神灵公祭人员主持,他们在神灵面前烧香许愿,祈祷神灵保佑一方水土,保佑一方百姓。

三、武山旋鼓的构造

武山旋鼓是武山民间祭礼舞蹈的主要道具。它由三环九叶组成。传说这三个环形分别象征着伏羲、女娲和轩辕。也许因为“九”在中国文化有的意味,武山旋鼓的梅花环上又套了九个小环,称为“九扣”或“九叶环”。

(一)鼓形与鼓面

武山旋鼓以铁圈为箍,鼓面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仅1毫米,薄如蝉翼。鼓面上绘有图案,多是八卦图。在使用前通常将鼓平放于地面给鼓面,喷洒少量水进行短时间渗透,以防间隔使用后鼓面爆裂。

(二)鼓柄与鼓圈

鼓柄外部用布条或麻绳缠绕,一是防止铁柄磨手,二是易于握持。此外,还可将鼓圈与鼓环连接在一起。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

(三)九叶环

钢环上套着三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钢圈(上套九个小环),叫作“九页环”或“九连环”。当地人称之为“三环九扣”,摇动时互相碰撞,唰啦作响。

(四)鼓鞭

鼓鞭不是木制的,而是用30~40厘米长的数股软柳条为芯,外用彩色毛线缠制而成,线头打结,使其甩打更有力度和弹性,击打时声震数十里。

四、武山旋鼓舞表演的基本套路

旋鼓的表演多系群舞,偶尔也有独舞。表演者左手执鼓右手执鞭,边舞边击鼓面,鼓上下晃动,鼓声与铁环撞击声浑然一体;舞姿活泼潇洒,鼓点欢快热烈、清脆嘹亮;舞蹈动作粗犷剽悍,或奔或跳,若癫若狂;击鼓者口中念念有词,或说或唱,若吼若啸,愈跳愈狂,愈打愈烈,可谓人助鼓力、鼓显人威,直至驱逐了邪恶,他们便双手擎鼓对天,以示胜利。

武山旋鼓舞根据不同的鼓点节奏展示不同的舞姿和造型,基本舞步为进行式而富于变化的圆舞场,如水面浮萍,轻盈游动。时层层围拢,如百花盛开;忽纵横穿插,欢奔如织;随鼓点节奏,时分进合。传统套路有“蛇退皮”、“二龙戏珠”、“白马分鬃”、“九折十八式”、“太子游四门”、“狮子滚绣球”等军事阵式,摇环狂舞,节奏欢快。

旋鼓舞表演基本动作包括纵跳、横跨、马步、仆步、踮步、跑跳步,上、下、左、右击鼓,转身击鼓,亮鼓面,转鼓,翻鼓,摇鼓锤等。队形变化包括圆形、“十”字形、“8”字形、蜗牛形、“S”形、正方形、二列纵队变四列纵队等。

旋鼓舞的基本套路有以下六种:

(一)太子游四门

由两个人组成一组,一左一右,动作似金鸡独立,抬腿稍低,起跳下落时脚跟用力蹬地,然后跑一步,再做下一个动作,跟前一个动作一样,只是左右相反。这样边跳边走,时间根据队员的体力而定。

(二)五凤朝天飞

由领队耍开,队员跟着左一个扇鼓,右一个扇鼓,然后腾空飞出二起脚。这样接二连三踢十多次,动作要连贯有力、起落有致、合拍合节,往往引人入胜。

(三)烟雾缠山

由一群健壮英武的男子汉敲击着“九连环”的旋鼓,排着长队围场边跑边鼓,边鼓边舞,鼓舞结合,时而鼓击七响,队列“S”形的旋舞。

(四)蛇蜕皮

又称“十字梅花”,即由领队带动,先层层围拢,后层层展开,如百花盛开,似金蛇蜕皮。

(五)狮子滚绣球

鼓锣交替,各敲两点,迈步前进,中间队列组成球状,外边单列侧身横跃,交叉变换队形,欢快悠然。

(六)二龙戏珠

三列纵队跳跃上前,中队旋成球,两侧队犹龙翻腾,鼓击五响,九叶环两响。

此外,还有“十字梅花”、“八门九星”、“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九连环”等套路。每换一个套路都由领队的“鼓头”用鼓声点示,随着套路的变化,步伐也随之变化,有时纵跳,有时横跨,有时左右踮步,有时坐马式狂奔,剽悍莽撞,粗犷勇猛。但莽而不乱,粗而不野,鼓手们从不踩别人,安全无恙,队列井然有序,鼓声雄浑有力、错落有致。

五、武山旋鼓的前景

作为鼓文化的一种,武山旋鼓以其粗犷、热烈的独特风格和携带方便、制作简单等特点,已发展成为可以与兰州太平鼓相媲美的又一朵民间艺术奇葩。旋鼓与太平鼓一起可称誉为“陇上双鼓”。

“乐舞往往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人们精神风貌和文化乐趣的象征”。武山旋鼓显示了西部人民战与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慨。同时,武山旋鼓也代表着团结和友谊的力量,显示着西北汉子的剽悍和豪迈。

武山旋鼓不仅仅是一种鼓,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与自然界斗争的精神,是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的结晶,是先民智慧的产物。

上一篇: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下一篇:简述仙人崖石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