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与形态

时间:2022-04-23 02:37:09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与形态

摘 要:课堂教学敏感是职业院校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时机,创设心理互动情境,生成有效教学的自我意识。它是动态生成的,情境的场域性、语言的思想性及声音的感染性是该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而场景性敏感、反思性敏感和人际性敏感则是该教学敏感的表征形态。

关键词:教学敏感;表征维度;表征形态

作者简介:金绍荣(198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王德清(1950-),男,四川德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50-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学目标过多强调理论基础和知识厚度的掌握,教学过程以讲授和习作为主,课堂组织形式机械呆板,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氛围欠缺,学生课堂上“非暴力不合作”现象常见,究其原因,固然与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等客观性因素有关,但教师的教学敏感(对教学目标、教学角色,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的自我意识)等主观性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敏感缺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难有机整合,要么课堂教学冲突不断,致使教师无法开展有效活动;要么课堂情境死气沉沉,学生常常游历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听课有如坐过山车,缺乏对职业知识的渴求愿望。诸如此类,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性素质、身心性素质、知识性素质、方法性素质、技能性素质、能力性素质”等“六性”素质结构[1]的养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既然教学敏感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敏感呢?其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又是怎样来表征其影响作用的呢?

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

教学敏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把握教学时机,创设师生心理互动情境,生成有效教学的自我意识。它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的内在统一,也是教师对教学知识中“缄默知识”的直觉认知以及对现代教学思想的实践感悟。教师需要教学敏感,这就如同园林设计师需要敏感地把握景物层次,建筑师需要敏感地把握线条,画家需要敏感地把握色彩,药剂师需要敏感地把握药性,诗人需要敏感地把握文字意蕴一样。但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敏感却是从教学情境的场域性、教学语言的思想性及教学声音的感染性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表征的。

(一)教学情境的场域性

场域是布迪厄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布迪厄(1998)指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架。”[2]教学情境的场域性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如同教师和学生共建的心理场域,师生置于其中感知教学情境的变化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为。它是经过一种经过教师特殊加工的微观教学环境,置于其中的教师要对课堂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善于把握和领悟瞬息即逝的教学情境,及时转化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在情景交融的教学互动中收获感悟,体验知识、放飞心灵、娴熟技能,进而深化对所需学科知识的理解、所求人性修养的关注和所备职业技能的重视。为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课堂教学情境的场域性。

一是要整体把控教学要素,努力架构灵性的教学场景。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首先应努力把握好教学情境的主体性要素。不光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产生及时感应与有效反馈等敏感行为,而且学生也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对接与适时跟进等敏感行动;其次,还应切实关注教学情境的客体性要素。要注意通过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等来灵性和活化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场域,进而在立体动态化等多维刺激中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最终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依据教学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紧密跟进教学目标,切实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密跟进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一些有利于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方案、组织设计一些有利于师生心绪飞翔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些有利于师生情感升华的实训情境,进而建构一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教学心理场域,从而在适宜教学氛围的营造中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要密切关注教学对象,及时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审时度势,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二是要紧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联系实际,宏观统筹,在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优化原有的教学环境,进而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教学情境的场域性如同在“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心理场,它将不断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终启发学生的心智、建构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语言的思想性

语言的思想性是指教师能洞察言词在教学情境中的精妙表现力与生命力,真切感悟其生命的觉醒与丰富,使课堂教学语言富有创造力与活力。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语言的运用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语言的思想性是塑造学生心灵最为精细和极为有效的武器,它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自觉,进而使师生获取生命的自由与富足。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一切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学问题,哲学无非是通过语言分析把问题讲清楚[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把语言作为人存在的家,他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基础。”[4]由此不难看出,语言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思想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要成为一名有所建树的职业教育老师,不但要求其应拥有良好的语言敏感力,而且还应具备善于透过语言去洞察学生的心灵秘密的能力,进而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来唤醒学生精神境界的有效提升。

而为了实现这一境界,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优良的师德素质是展现教师语言思想性的前提。只有那些职业道德修养高尚的教师才能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事业,才会通过时刻关注和呵护学生的心灵等方式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而用充满道德力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鼓舞其学习斗志。

二是要娴熟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艺术。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有意识地通过铸造语言的风格美、建构语言的音色美、感悟语言的节奏美、体味语言的结构美、体验语言的情感美、感受语言的意境美等途径,在言简意赅、生动流畅、抑扬顿挫、高涨迭起、情感四溢、情景合一的语言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三是要切实提升语言修养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不经意的说法轻则伤害学生一时,重则伤害学生一生。反之,教师适时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能唤醒学生为其理想和信念的实现而不懈努力奋斗,这正是教师语言的魅力和实质所在。诚然,课堂教学中的身教固然重要,但具有道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因此,从道德教育层面来看,教师也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这不但是教师语言的思想性呼吁教师要杜绝“语言暴力”的实然,而且还是教师语言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语言修养水平的必然,甚至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艺术来突显教学的道德美之应然。

(三)声音的感染性

声音的感染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有声语言敏锐感知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法国史学家兼评论家丹纳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示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4]言语的声音形态是蛰伏在言语字里行间中的生命律动的表达,是言语生命现象的彰显。

职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关注声音的感染性,让情感与思想随着声波的跳跃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互动情结,从而使理性思维的蓓蕾、感性激情的火花在声音的艺术释放中绽放。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轻重与难容确定教学声音的节奏美和逻辑美、也可根据教学对象的言谈与举止创设教学声音的情感美与意境美、还可根据教学过程的起伏与紧凑生成教学声音的流畅美与舒适美、更可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与要求设置教学声音的风格美与旋律美,进而在音质的纯真甜美、音调的抑扬顿挫、音量的高低强弱、音速的快慢有致、语句的断连疏密、音符的轻松明快等声音特征的有机整合中不断拨动师生的情感之门和思绪之弦,并通过声音的感染性作用来引发师生的思想共鸣,形成情感互通、水融的良好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学生愉悦、积极、享受型的学习情感,为完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的表征形态

职业院校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从“情境的场域性、语言的思想性及声音的感染性”等表征维度来关注课堂教学的敏感性。然而,这些表征维度都是从视觉、听觉及动觉等感觉层面来进行思量的,故其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要使教学敏感上升到系统性的理性认识高度,必须要从进一步深化的角度对其表征形态进行整体把握和科学认识。正是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之表征形态划分为场景性敏感、反思性敏感和人际性敏感三种类型。

(一)场景性敏感

场景性敏感是指职业院校的师生在课堂教学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个人适应环境的敏感意识。教学自然环境包括课堂外部环境和课堂内部环境,教室周边的景物、声音、光线、气味等都是课堂外部环境,教学设施、实训设备、课堂氛围等是课堂内部环境。场景性敏感对教学来说,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教师要善于消除不利因素对生成场景性敏感的影响,要充分挖掘有利的因素甚至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来促进场景性敏感的生成。

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充分利用时空因素和人文情感因素,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手段等自然环境和个人认知风格、团体动力等人文情感因素等有机运动、巧秒整合,通过宽松舒适的教学场景的创设来生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场景性敏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表明,一个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突然改在多功能教室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形式进行教学就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场景性敏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以及非环境因素,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常规,以形成一种适宜的教学场景,进而通过生生之间的适当竞争和有效合作来增强他们的教学敏感度,最终提升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反思性敏感

反思性敏感是指教师立足瞬息万变的教学情境,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敏锐捕捉教学情境中动态生成因素的反思意识。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提出,教师与其说是“技术熟练者”,不如说是“反思性实践家”。因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思维方式具有“对瞬间变化的即兴思维、对问题情境的主体式的感性的深度参与、问题表象中多元视点的统整、对问题表象与解决中的背景化的思考、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5]等独特性。为此,舍恩主张,教师要用“反思性实践”去替代以技术理性为原理的“技术性实践”,要立足于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解决特定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在行动中进行反思,获取实践性知识。因此,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家”是职业院校教师由普通型教师向专家型和智慧型教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然历程,它表明了当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许多更高、更严的要求。

然而,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想顺利实现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有效转型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教学积累和理论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在反思性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被看作是特殊的人在特殊时间、特殊情境中建构的一次性事件,恢复了实践情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追求结构化之意蕴,要求教师对于具体情境做出灵敏、细致的反应,并在情境中生发教学的意义。”[6]故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灵活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敏锐把握学生的问题与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建构、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等成功体验。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凭借职业敏感及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和不失时机地创设教学时机,灵活机智地应对复杂、不确定的教学情境,进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向着有利于学生知识生成的方向推进,从而建构出一种有利于启迪心智、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氛围,借以保证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人际性敏感

人际性敏感又称人际敏感性,在这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思维变化并采取一定的应变措施与其变化协调一致的策略意识。人际性敏感不仅是从事人际交往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必然诉求,更是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一种轻松、振奋、充实、愉悦的人际性敏感,进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直以来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有志之士致力解决的问题。

但人际性敏感的生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教师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一种自由、畅达、开放、平等的学习氛围,并通过情感融洽型的人际关系场的建构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等路向,努力建构一个理想的、有利于师生情感交融和心灵传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场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理想的学习氛围不但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础,而且也是师生良性互动、有效沟通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不单纯是一个传递知识、形成能力、养就素质的过程,其更是一个师生之间积极沟通、有效互动的过程。当师生关系处于融洽、和谐的发展阶段时,就能使师生深深体验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美与情感美,并进而由此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和强劲的创新动力,最终保证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教学敏感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一种意识直觉和理性感悟,它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教学敏感的养成是教师专业知识逐渐积累和教学理念不断实践的结晶,是教师长期经验的自然习得和有意培养的能力积淀。虽然它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教学敏感一旦生成,它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理想、适宜的活动场域,进而使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及理想的活动场域中不断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外在表征来保障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成艾,全,唐瀛.论职业院校学生的“六性”素质体系及其养成途径[J].职教论坛,2010(12):27.

[2]刘博.教育场域中创新推广的资本分析――从布迪厄的观点出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0(1):45.

[3]M・麦金.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

[4]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过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7.

[5]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68.

[6]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3.

上一篇:成人学习的SWOT分析及其成人教育应对策略 下一篇:对金融危机下职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