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职教船头的“望者”

时间:2022-04-23 02:13:49

技能大赛:职教船头的“望者”

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为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是现代职教承担的重要使命。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望台”,能够感知社会产业转型的动向与行业人才的需求。而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联系的纽带,技能大赛又拉近了行业、产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距离,并在这三者的参与中,深化了产教融合,以此引领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今年的技能大赛格外引人注目。大赛期间,酝酿已久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一场新的变革。面对这场新的变革,职业教育当何去何从呢?作为职业教育的“风向标”,技能大赛当有何作为?

与产业近些、更近些

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接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要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凤玲认为,从现实情况看,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就成为经济工作的关键词。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结构的调整,本质上就是人才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我们劳动力的规模、素质、布局和结构都要同步跟上,同步调整,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就承担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从现实情况看,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维修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尽管人才培养规模庞大,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还无法有效满足社会产业所需。其中很大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如何拉近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这需要职业教育拥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产业动态信息,从而在人才培养上做出调整。技能大赛就成为探知产业动态与社会需求最敏感的“触角”。

最了解产业状况的莫过于行业企业,这些年,技能大赛在赛项设计上坚持“请进来”方针,让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大赛,目前,技能大赛从赛项内容到评价标准,行业企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据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介绍:今年大赛赛项设置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项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

高职组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是一个典型案例。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是去年设置的赛项,作为一个“老”赛项,今年进行了赛项优化,增加了“数据恢复”内容。

对于这样的变化,中盈创信(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数据恢复部副总经理张宇告诉本刊记者,“斯诺登事件”凸显了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数据恢复实际上是信息安全的一道非常重要的领域,已经成长为一项产业。

“数据恢复市场有很大的需求,相应的人才缺口很大。以前的数据恢复主要是政府、军队,然后企业,但是现在越来越发展到个人了。而且现在存储的数据恢复的介质由传统的台式机硬盘变成笔记本硬盘、移动硬盘、U盘到现在的手机,我们现在手机的数据库量跟传统的存储介质是持平的,甚至有赶超的一个趋势。”在张宇看来,职业院校学生有这方面的优势,据他了解,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开了数据恢复相关课程,仅高职院校就有50多所,大多是近一两年才开设的。

相比数据恢复这样的“朝阳”产业,移动互联赛技术应用赛项设计,则瞄准了产业主流技术。“比赛内容多是从国家推广示范的领域里面的一些项目提炼出来的,跟产业发展对接非常紧密。” 北京神州祥升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军介绍。

高职组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内容设计则直接对接行业企业。据了解,比赛中采用的软、硬件均为目前行业、企业中常见配置,同时,比赛中采用了目前业界前沿的技术与技能,实现了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而网络搭建赛项则针对光纤入户的产业发展形势,而增加了一些光纤设备的赛项考核内容,以对应产业发展需要。

除了贴近产业,作为职业教育大赛,赛项设计的另一个原则是根植于教学内容。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技能赛项设计突出了比赛内容与日常教学的结合,赛题中出现的加工工艺都是学生平时在实训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但作为竞赛内容,在尺寸精度上要求得非常严格。

对接行业“标准”

不唱“独角戏”,而是搭起台来,让行业企业“唱戏”,这是近年来大赛办赛理念的转变。今年大赛,无论从赛项设计还是评判标准看,行业企业的参与度都更加深入了。行业企业的介入,带来了行业的“标准”。

飞机机务维修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与行业标准,而这在高职组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中,让人们对“行业标准”有了深刻的体会。据了解该赛项是由民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设计的,选手的操作标准严格按照民航的机务维修标准来执行和评判,现场比赛的评估单就是实际的机务维修的评估单。

“标准”意味着什么?“‘标准’意味着严格的操作流程,意味着安全。”中国民航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庆吉全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机务维修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每一个步骤操作完之后,都必须签字,一步一步做完之后,最后再有人验收签字才能提交,这样一种比较严格的操作规程才能保证飞机的持续安全运行。

高庆吉用最简单的“拧螺丝”诠释了什么是标准,“比如一个螺丝,从哪个位置拧下来的,往上拧的时候必须用唯一的一种工具,以最大限度降低螺丝损坏几率。而且拧螺丝的时候,要用量具确定用多大的力矩,松了不行,紧了不行,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

葛道凯介绍说:今年的比赛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标准,85.3%的赛项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深度参与,这些企业为大赛提供了竞赛平台,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直接参与到赛项的设计、组织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使比赛内容直接与产业前沿技术相对接,发挥了大赛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在“标准”的时代,行业标准意味着职业准入门槛,也客观上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注了“等高线”。

大赛不仅仅是争名次,更是教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查缺补漏的渠道,这也是技能大赛的初衷所在。随着赛事水平的提高,几乎每个赛项都有选手崭露头角,然而,作为行家里手,来自行业企业人士依然能够“鸡蛋里挑出骨头”,而这也让人们看到了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的距离。

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技能赛项总裁判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宋放之对该赛项选手进行了技术点评:赛项对选手职业素养有着严格的评分标准,在看到选手积极方面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在一些团队比赛中,选手之间缺乏沟通与配合,导致了最后的成绩不太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他们职业素养的养成。

尽管参加飞机发动机维修赛项的选手代表着职业教育领域机务维修的最高水平,但在机务维修行业的裁判眼中,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位来自凌云科技集团的裁判指出:“许多选手眼中只有发动机、只有零部件,而没有飞机,机务维修者眼中应该是一架完整的飞机。”

而在“标准”严苛的机务维修方面,因为民航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机队规模在逐步的扩大,机队规模扩大之后机务维修人员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由此,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纷纷上马机务维修专业,而其中许多并未达到行业标准。

对此,高庆吉十分担忧,“这个行业是一个国际化的行业,有国际标准,有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首先要满足国际标准,只有让培养出的人才能达到那个标准了,你的学生就业才有更好的前景,专业一窝蜂地上,许多难以达到行业标准。”

今年是第二年开设中(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赛项,作为中职组裁判组组长,艺术学院教授刘敏认为,技能大赛对选手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比赛中发现了不少好“苗子”,但同时感觉缺乏个性,没有充分体现中职学生的特点,为此,她建议职业院校应在“因材施教”上下工夫,“艺术类职业院校要有自己的特点,因为艺术是彰显个性的,是鲜活的、灵动的,艺术教育只有守住个性,才能有充足的养分。”

“通过大赛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扬长避短、提高水平,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为使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变,贡献我们的力量。”宋放之语重心长地说。

从赛场到课堂

每年大赛采访,记者们都习惯追问大赛承办方:花那么多钱办大赛,到底值不值?大赛能否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

找寻答案,还需要回到赛场。

大赛是少数选手参加的赛事,对绝大多数职校生而言,他们也并非“看客”。据了解,在国赛的带动下,各地省赛、市赛和校赛广泛开展,全国28个省(区、市)、4个计划单列市都开展了省(市)级比赛,举办技能竞赛总量超过2000场次。其中,13个省市的赛项数量均超过100项。大部分地区还举办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比赛,一些省市实施了在校生“普赛制”试点。

据了解,各级竞赛的中、高职专业类覆盖面超过了80%,竞赛已成为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兴趣、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技能大赛体系基本形成。

除了参加各级比赛,作为赛事举办校,许多学生通过做志愿者的形式,依然能够近距离感受赛事氛围。今年大赛,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加大了赛事现场视频采集力度,许多赛项都实现了“现场直播”,赛场外的师生则能够通过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观看赛事动态。

除了赛事的直接参与,大赛对职业教育的教学也发挥了引领作用。

作为大赛主赛场永久落户地,天津承办了大量赛项。谈及大赛对天津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天津教委副主任吕景泉介绍说,大赛落户天津,推动了天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大赛项目开发过程中,融入了行业企业生产中的实际要求,使大赛成为引导学校教学改革的平台。

“许多中、高职院校因承办和参与大赛,先后增设了体现现代科技、现代制造业的多个专业点;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对技能竞赛赛点分析,将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纳入日常教学,将竞赛要求和课程要求优化组合;在教材建设中,吸纳行业标准、竞赛规程,开发多种教材,有些教材还被东南亚国家选用。”吕景泉介绍说。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承办多届大赛,在院长吴家礼看来,大赛推动了学校专业课程的革新与标准化建设。“电子信息类产业更新速度快,学校课程内容要跟上产业步伐,就需要了解产业发展状况,而大赛提供了最好的渠道,不但可以捕捉产业发展前沿信息,而且能够拿赛事标准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内容设置。”

凭借举办技能大赛的优势,2012年,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成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络综合布线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今年,本赛项的世赛专家组组长、日本专家菊池拓男以及来自港澳的选手到学校参加了技术交流,通过一系列高水平、高层次的活动,促进了网络综合布线项目在该校的迅速发展。

天津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副校长张丹阳介绍说,作为信息技术类赛项比赛的一个承办校,一直都在搭建能够将大赛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的平台。“通过办大赛,我们和很多合作企业建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关系,利用大赛专家来到我们学校的机会,给予我们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指导。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全国一流水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也能促进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每年办大赛之后我们在教学资源上,教学标准上都有以前有一定的修订和扩容和提升,使得每次办完大赛之后这些成果能够迅速地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惠及我们每位师生。”

“竞争”与“均衡”

作为一项竞赛,大赛选手都是来自各省、地区的佼佼者,激烈竞争气氛弥漫在赛场的每个角落。

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技能比赛现场,赛务处特意安排了指导教师参观的环节。走进机械装配技术赛场,选手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比赛,研究图纸,测量尺寸,每个细微的动作都体现出现代制造技术行业所要求的精准与严谨。走出赛场,一位参观老师直呼:“只是从赛场走过,我们就紧张得不行,在里面比赛的孩子们真是了不起!”

实际上,技能大赛并非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技艺”“技术”层面,而是越发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

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在5月6日举行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上则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既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理念,又存在强调单一技能的实践误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并始终以人为本,正确评价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如此,才能正确对待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此,2013年2月,教育部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充分考虑岗位或目标任务对参赛选手的理论素养要求,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比赛,以理实一体的方式体现职业岗位对选手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

高职组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赛项裁判长、教育部工信行指委副主任孙青华告诉记者:赛项设定契合了当前通信行业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特别体现了高清道路的趋势,赛项内容设计着重体现了知识、技能、素质并重。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每年技能大赛,除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察,德育也成为技能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几届大赛,每届都有一个高规格的德育主题活动。今年德育活动响应党中央号召,主题是:职教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座谈会。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也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然而,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校热企冷的现象长期困扰着职业院校。校企作为合作双主体,如何实现双方共赢、均衡发展,从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态度转变可找寻到一些答案。

现在大赛几乎全由行业企业主导,所有赛项几乎都是行业知名企业冠名,许多企业连续几年赞助大赛,而这在大赛举办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作为赛项冠名企业,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束遵国给出了答案:说实话,企业以前参与职教比较少,主要是融入成本特别高,从短期看,它投入职教的效益是不明显的。但从长期看,如果坚持下去的话,长期效益还是明显的。因为对企业来说,一个员工真正胜任一个岗位,可能需要3~6月的时间,像我们这种企业,真正培养一个独当一面的人才,都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是我切身体会的,而且企业的培训成本特别高。

北京神州祥升软件有限公司是第二年赞助移动互联赛项,明年还准备申办中职赛项。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江军认为,“职业教育领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行业产业发展就是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赞助技能大赛,除了能够扩大产品和公司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了很多的收益,比方说有专业建设这种机会,因为你不跟学校专业线上去捆绑、去做实的话,企业或这个项目就不会长久。”

束遵国也强调,双方合作的持续性取决于企业的成本“盈亏分界点”,过了这个盈亏分界点企业就不可持续。“我们关注到了职教大会的召开,期望国家对行业企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税收方面,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实企业还是愿意投入的,因为这些学生将来为我们所用,我们希望拥有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过硬的员工。”

而江军则谈到了校企合作中的主导问题。在他看来,目前虽然是校企合作,但目前来讲还是学校放在前头,目前校企合作举办会议,都要以学校的名义。这一点和国外不太一样,像德国或者是西方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企业占主导,在我国学校为主体的情况下,要考虑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校企合作谁主导,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可以项目可以学校主导,有些项目则完全可以由企业去做。”

对于校企“均衡”,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凤玲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办好职业教育更加需要企业的参与、市场的支持。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办学。“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还是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方面的引导、培育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研究出台一些优惠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和学校互利共赢。这方面,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做了很多的探索,有些省市还在实践中出台了校企合作的促进办法,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我们将配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在进一步总结、梳理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条例。这个条例以及相关实施细则出台以后,将对校企合作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比较规范的制度保障。”

均衡除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兼顾了地区“均衡”,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体现在大赛中,那就是中西部地区总体成绩逊于东部职教发达地区,有些东部一校获得的奖项,就超过了中西部某些省份的获奖数量。

然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迫切需要技能人才提振地方经济。因此,技能大赛在促进职教地区均衡发展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规划》中也明确要“探索特色专业设赛。特色专业设赛是全国大赛发展壮大的有效补充”。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技艺表演,每年都是技能大赛的保留“节目”,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现场观摩。

除了在赛项设置对西部地区有些倾斜,一些赛项也逐步向西部地区院校转移。据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介绍,今年赛事在天津主赛区和12个分赛区举行,虽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职教发展比较好的省份,但重庆、甘肃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也承办大赛赛项。

作为一项竞赛活动,比赛会有胜负,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对于技能大赛的参与者而言,都能超越胜负,感受到参与的价值,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葛道凯说:如果对过去七年做一个概括,那就是学习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回馈越来越厚实。

上一篇:周俊的教育人生 下一篇: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