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22 10:00:01

浅谈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46-02

【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课的教学同样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发展自学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自学能力;德育课教学;培养

人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必须建立自我发展意识,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也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探寻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一种不依赖或少依赖于他人帮助而独立学习、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体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能激励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可能形成自学愿望。有自学愿望,才能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以情冶趣”。培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德育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其次“以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设计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设疑要根据学生实际,不能过深或过浅,帮助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最后“以新引趣”。教学中要不断从课外读本中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选用新奇生动的教学方法,积极选用声色俱佳的电教手段,使用抑扬顿挫、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感情丰富、略显夸张的教学仪态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课题研讨”、“作品展示”、“课件辅助”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点

学生要掌握自学技能,增强自学能力,光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会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要善于指导自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首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去读书去思考。接着对学生读书的方法加以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德育课指导学生自学阅读的步骤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泛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新编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或整个单元。读教材的结构,搞清全书或整个单元分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或整个单元的内容。只有学会泛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二是细读。首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内容结构,提炼出要点。其次,读概念,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记忆概念。再次,读基本原理,掌握其理论内容、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思考重大现实问题。最后,读事例、小资料,读时将事例、小资料与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联系,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细读,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是精读。德育课本中多数标题本身就是论点,所以应有意识地分析标题的含义。让学生根据各课、节、框的标题,列出所有的知识点,制成图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掌握其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精读的特点是反复读,但不是简单的增加阅读的次数,而是指每次的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以及重大的社会热点去认真观察、咀嚼、分析,增加信息阅读量,扩大视野,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探究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读书、预习过程中,要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就必须要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入手,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究,其次是从探究的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用已学会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质疑的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初步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要设法引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问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共同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个别性的问题,教师作个别指点,让学生自我领悟。问题提出后,尽量让学生讨论回答,答不完整或解答不了的,由教师补充或解答,教师在讨论的关键处要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呈主体化,学生一旦冲破思维的障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就会更加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解惑。没有教师的开导,学生就没有积极的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开导学生的思路,以引导学生的思索和争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给现成的答案,对于有些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于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开导学生的思路,适当点拨,让学生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寻求答案,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有些问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在课堂上发生争论,通过争论,以理服人,最终使全班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开展“读、讲、议、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是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好途径。

3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发展自学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要求学生努力养成以下基本的学习习惯:

3.1 课前预习。能粗读内容,初步感知本节或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放在概念、事例、结论和规律上,对与新课有联系的相关内容也要复习。在预习时要求做到边读边思,能找出重点、难点,并能尝试性地做一些基础练习。做到带着问题上课。

3.2 做好课堂笔记。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同时,记提纲,记重点难点,记解题思路,记老师在讲解问题抛出的观点、论据及推理的过程,记精、巧、新的解题方法,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受启发后而联想到的问题,提倡将重点划在书上或写在书上,这样有利于复习,又可赢得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时间。

3.3 上课主动参与。在教师指导下做到注意集中,观察仔细到位,思维积极主动,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能做到边听、边记、边划、边思,多种感官并用。

3.4 课后及时复习。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快,故及时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的方法。复习内容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把主要知识点按类别加以归纳,整理成系统化、网络化,对相关或相似的概念、结论和规律进行异同比较,总结解决各种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学会应用比较复习、交叉复习等多种手段。

3.5 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复习、后作业;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要轻易问人;要坚持理解消化,立足于懂,不要图快草率;要提高作业质量,不要贪多或过简。

3.6 课后积极参与讨论。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积极讨论,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活动,消除疑问,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坚持和老师的指导、训练和督促。当学生形成了自学的学的习惯,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也就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和成才以及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如何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 下一篇:引导学生反思,促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