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筹资支农路 十载磨砺谱新篇

时间:2022-04-22 07:13:54

市场筹资支农路 十载磨砺谱新篇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见证了农发债的成长。十年间,农发行市场化发债从零起步,踏实求索,经受住了债券市场不同时期的各种考验,实现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债券品种逐渐丰富、期限结构日趋合理、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的跨越式发展。十年里,农发行不仅成功凝聚市场力量,为“三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也为推进债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求索,市场化筹资之路成效显著

(一)承载使命,搭建社会资金与“三农”的桥梁

成立二十年来,农发行始终牢记职责使命,以高度的全局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着力拓展支农空间,不断强化支农功能,先后确定了“一体两翼”和“两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战略,形成了多方位、宽领域的信贷支农格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骨干和支柱作用。农发行的市场化筹资承载着“三农”使命,农发债十年累计筹集资金3.3万亿元,全部用于支持粮棉油收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和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缓解了农业农村领域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也为更多的资金回流“三农”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取得了社会关注、农民受益、业务发展的多赢效果。

(二)业绩向好,带给投资者长期稳定的预期与回报

市场化发债的十年里,农发行始终把支农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放在首位,根据国家政策、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业务发展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进入了规模增速稳健、利润增长较快、资产质量可控的黄金时期。2013年与2004年相比,贷款规模增长了2.5倍;不良贷款率由18.8%下降至0.71%;经营利润由24亿元增加到490.1亿元;拨备覆盖率由5.3%大幅提高到445.7%;上缴国家税收由26亿元增加到150亿元。2014年5月末,农发行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市场投资主体对农发行在国家支农政策中的重要作用、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提升都给予了高度认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改革业绩为支柱,农发行高效安全的运用市场所筹集的资金,将支持“三农”取得的良好业绩,转化为给予投资主体的长期、稳定的预期和回报,债券本息支付安全、及时,十年共兑付债券本金12838.5亿元,债券利息2473.8亿元。

(三)践行责任,推进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建设和发展

在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农发行不仅是市场的参与者,也是市场建设的积极推进者。自2004年跃居为第三大债券发行主体以来,截至2014年6月末,农发行累计发行金融债券261期,金额3.3万亿元,占同期全国银行间市场各类债券发行总量(除央票外)的7.11 %,占同期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总量的24.03%,债券余额达1.99万亿元。农发债年度发行规模从2004年的40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424.5亿元,增长近10倍。十年中,农发行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工具,也为维护与推动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现今,农发债不仅持续推进着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体系的建设,其发行与交易价格也已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投资者通过参与承销、交易农发债,实现了投资组合的优化和投资收益的提高。

(四)合理布局,多元可持续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

十年来,无论市场形势如何变化,农发行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实现资产负债的总量均衡、比例协调、期限匹配。市场化筹资健康快速发展带来的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为农发行各项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步,银行间市场主要交易品种也被不断引入,十年间,农发行资金交易品种不断完善,市场份额稳步增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已经成为银行间市场重要交易机构之一。信用拆借、票据交易、同业存出、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等资金交易业务的全年累计交易量由2005年的221.6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4.5万亿元。经过十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探索,农发行逐步建立起以市场发债为主、再贷款为依托,组织存款和资金交易调剂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资金自给和调节能力显著增强。2013年末,金融债券在农发行负债结构中占比71%,央行再贷款占比下降至12%。2014年5月末,农发行自筹资金比例已经从2004年的16%增长到现在的88.4%。

十年磨砺,市场化筹资收获累累硕果

(一)赢得认可,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

无论在何种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境内发行还是境外发行,农发行都充分尊重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以与投资人良性互动形成共赢为核心理念,与监管部门、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各发行主体共同为建设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提升了市场影响力,赢得了市场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2014年,农发行的债券承销单位达到79家,涵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信社、保险公司等各类银行间市场主力金融机构,农发债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多领域建设的同时,农发行与债券市场中各机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

(二)规划长远,债券发行日臻成熟

农发债从起步开始,就一直在保障农发行业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围绕着如何做优做精债券发行业务、增大债券融资规模、控制债券融资成本、拓宽债券发行范围、丰富债券发行品种,构建稳定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寻求突破。十年来,农发行一直致力于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债券市场走势的理性考量和积极应对,根据不同投资者在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不同投资偏好,结合自身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不断进行品种创新和方式创新,从稳定市场、有利于投资者的角度,灵活调整阶段性发行策略,力求贴近市场,建立与投资者的长期互惠关系。历经十年的发展,农发债已经成为银行间市场最重要的债券投资交易品种之一,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收益率曲线。现在,农发行不论从对市场时机把握、债券品种的制定,还是发行的组织安排等方面都已较为成熟。

(三)开拓进取,引领境外资金回流“三农”

农发行已经四次成功登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累计筹集人民币资金110亿元,是首家在港发债后债券在港交所上市交易的境内金融机构。国际投资者对农发行的信用评级、在中国农业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以及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均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农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成功发行,不仅为香港的人民币持有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新的优质投资选择,加深了农发行与国际市场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树立了农发行良好的国际形象,也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农发行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手段、扩大融资规模、调整融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是引导境外资金回流“三农”建设的有益探索。

展望未来,市场化筹资任重道远

十年不长,却足以见证农发行市场化发债从起步到发展成熟的磨砺历程;十年不短,却已然见证了农发行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随着“三农”问题成为牵动经济全局的最关键因素,作为农发行主要资金来源的市场化筹资业务依然重任在肩。

(一)立足三农,不断完善农发行市场化筹资体制建设

“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经济转型以及相关改革的成败,支农信贷资金的刚性需求空间巨大且需求迫切,社会各界对农发行履职的期望值大大提高。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金融改革全面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加深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如何筹集稳定、足额、成本可控的资金,以确保粮棉油收购不出问题,保障“三农”各领域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可持续供应,农发行面临的筹资形势严峻。未来,农发行将坚持立足三农,顺应形势,配合外部改革、深化内部改革,不断优化负债结构、拓展筹资渠道、强化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进一步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化筹资体制建设。

(二)改革创新,实现新时期筹资业务的健康发展

面对市场容量扩大,发行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加大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形势,农发行将紧紧依靠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力量,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市场筹资业务的健康发展。一是坚持境内市场发债为主要筹资渠道的基本方针,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开拓创新。二是拓展境外市场筹资渠道,争取筹集更多国际资本市场中的低成本资金回流“三农”。三是在确保流动性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资金交易业务。

上一篇: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合作共赢,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