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探讨

时间:2022-04-22 11:34:28

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打破文言文的读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言文实验探究式教学必须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诵读,重视积累,重视迁移。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积累 诵读 迁移

当前的文言名篇虽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教学材料,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言文却成了学生不愿吃并且不易消化的营养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重诵读,轻讲授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讲字词,讲句子,讲写作特点,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整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使其美感丧失,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众所周知,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抒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石潭记》。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齐声朗读声音洪亮、气势盛大,但要克服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

二、重欣赏,轻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有的教师甚至以试题为依据,解释重点字词,并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是谈不上。而学生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考试,依靠翻译参考书,看着译文学习文言,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

众所周知,选入课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兼重课内外

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来说,课内课外严重分离,必须改变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可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目: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四、重积累重迁移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走向积累的极端,课堂上从不放过或忽略一个知识点。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积累上,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让文言文沦为了“第二外语”。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服务的。学生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得以延伸、拓展,并形成能力,才算是学会了学习。因此,注重课后的迁移拓展尤为重要。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及时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上只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下,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大胆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学困生课堂动态的掌握与调控 下一篇:高职实用写作教学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