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6:24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珠海

Abstract: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urb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and the official standards of local park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he paper figure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parks and local economy.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covering three aspects: sum balance evaluation, operation benefit evaluation and oper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 Zhuhai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 54(7)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全国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据中国创意产业网(.cn)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3-2014》显示,截至2014年,世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2181个,其中中国营运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共有1127家,在建中的还有2000余家。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城市之一的珠海,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地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珠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珠海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具体实践。2012年以来,随着V12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园区的建设与运营,以园区为重要空间载体的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格局正加速形成与发展。

然而,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及园区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打着创意产业旗号的各类商业开发项目层出不穷,园区运营水平的参差不齐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政府考核管理缺乏标准化参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的创建,是解决园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条件。目前,珠海市已投入运营的产业园区有3家,正在规划建设的有7家,尚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亟需对园区的实施效果提出科学而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本研究将参照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办法中的基本条件,对认定指标进行完善,对园区提出合理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的甄别不同类型空间资源、产业配置和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效益之间的匹配关系,并从全市产业发展角度,对园区主导产业和发展阶段进行定位分析。

2 文献综述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全球的发展,西方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范围,其特色是将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空间区位内,将文化生产与消费方式结合,使多元都市功能 (工作、休闲、居住、学习等)相结合。

我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文化产业孵化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等。与西方注重园区的社会效益不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出现较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也显滞后,园区建设大多具有鲜明的经济目的与效益驱动特征(方红田,曾刚,2011)。国内主要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文化产业集群特征和产业的经济效益研究。因此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更多被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谭娜等,2011)。通过一系列产业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进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于企业发展、政策落地、项目孵化、产权交易和后勤服务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形式。

综合西方与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不同侧重点,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要素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单元,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园区。

2.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标准体系

正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定义一样,我国各地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办法和标准也存在差异。例如,根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2008)颁布的《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市属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条件主要有:1、经营方面,出租率达到70%以上;2、产业发展方面,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定位,产业门类符合《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主导产业门类的企业应占园区全部企业总数的70%以上,同时园区内的配套服务设施面积不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的20%;3、空间规模方面,园区建筑面积应在1万m2以上。相较而言,《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2013)》的主要认定条件有:1、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业态,具有鲜明的产业定位和特色,并已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且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占园区(集聚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或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占园区(集聚区)总产值/营业收入的60%以上;2、园区(集聚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内容健康,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3、具有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难看出,两地标准在文化创意企业占园区总进驻企业的比例存在差异,并且广东并没有对园区(集聚区)的具体规模和商业服务配套比例提出要求。

2.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日益增多,该类研究主要针对园区开发的绩效(performance)指标评价体系,侧重于反映运营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建构与成因分析。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园区所在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标准,进行相关指标检验和分析。例如,对照《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中园区认定标准,王怀、栾峰(2013)在上海市18家市级创意产业园的问卷调查结果和2008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改造发展(空间改造特征与规模)和创意集聚(入住率与租金水平)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对上海市属产业园区展开绩效评价。

另一类则是基于国外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独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例如,谭娜等人(2011)基于一般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殊性,提取了三类一级指标――规模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和管理创新能力指标,细化为22个二级指标。2013年,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清华大学新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研讨会”,初步制定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经过一系列修改完善,评价体系的架构分为3种类型、六大要素、27项基本指标、82个子项指标。其中,第一种类型是园区发展总体引导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影响权重为17%,其核心指标是主导产业。第二种类型是园区运营指标,包括4个要素,一是园区建设的硬件服务要素指标,权重为16%;二是园区建设功能软件指标占19%;三是园区发展创新驱动指标占17%;四是园区发展资本驱动指标占13%。第三种类型是综合效益指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品牌影响力等。

综合以上,尽管近年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标准及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来看,并不理想,更缺乏从城市整体发展方面进行产业关联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基于当地园区认定标准的指标体系存在地域适用性问题,其他地区或城市由于认定标准不同而并不能简单直接运用。(2)独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复合化、综合化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众所周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讲,要构建数十个绩效评价指标实属不易,在我们实际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园区运营者对入驻企业间经营数据的掌握并不完整,很多评价指标其实无法落实。因此,本次研究将基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明确园区建设与城市产业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基于《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试行细则》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角度对园区主导产业进行分析。

3 珠海实证分析

3.1 研究前提

2014年9-12月,课题组在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下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通过产业协会座谈、园区实地调研、企业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资料、征求相关部门及单位意见等方式,重点摸查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情况、空间分布和产业集聚情况,并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园区的类型特征进行综合评价。

3.1.1 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目前珠海市的五个管辖地域单元: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横琴新区和高新区。

3.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珠海市已建和在建(包括规划中)的、符合《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试行细则》认定条件①的园区或符合《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2013)》的产业功能集聚区。截至2014年11月,全市共有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园区3家,总占地面积10.4公顷,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在建或待建(规划)的园区共7家。产业分析与综合评价分析主要针对三家已建成园区进行讨论。

3.1.3 园区空间特征

上述10处已建和在建/规划园区,在空间处理特征上可分为两类:改造整治型(6处)和新建型(4处)。从空间分布来看,改造整治型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区(香洲),基于旧厂房的改造为主;新建型园区大多分布在近郊新城区(横琴新区和洪湾地区),建设规模普遍较大。

3.2 珠海市产业特征分析

3.2.1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规模有限,产业发展尚处于“跟跑”阶段

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的两个主要变量,彼此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1、2013年全国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市GDP位列国内第104名和广东省内第10名,与国内一线城市及主要二线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属于典型的“中等二线”城市。2、与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对应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弱比重。从国内主要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9%以上属于领跑阶段、4.5-9%属于跟跑阶段、4.5%以下属于起步阶段,详见图2),可以看出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在产业显著性方面,刚刚进入“跟跑”阶段,即产业发展主要依附于城市整体经济的表现。与第一阶梯(领跑阶段)城市存在差距,尚未成为引领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3.2.2 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与城市经济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珠海市人均GDP高居全省前列。2013年,珠海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位列全省第三。根据钱纳里工业发展阶段理论(按2013年元与1970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5),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传统工业全面转型。根据我们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人均GDP与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的趋势拟合来看(详见图3),随着人均GDP的提升,尤其是过了12000美元的门槛,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会加速提升。目前,我国主要的一线城市都已进入产业的稳步发展阶段,珠海正位于产业加速发展和提升阶段。

由此可见,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贡献率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后工业化步伐和产业优化具备加速推进的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3.2.3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服务为主,代表产业未来方向的文化创新型企业不多

根据2013年珠海市经济普查数据,“广告设计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占据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半壁江山,具体企业数量构成如下:“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占11%,“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占3%,“广告设计服务”占31%,“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占5%,“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占2%,“文化娱乐服务”占26%,“工艺美术品服务”占4%,“创意设计服务”占19%。首先,从产业类型来看,代表产业未来方向的产业类型比例依然较低,尤其是“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其次,从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类型来看,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服务为主,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企业类型和企业数量依然较少。比如“广告设计服务”企业中95%为广告打印/印刷等服务型企业,广告创意设计类企业很少。

3.3 园区主导产业分析

3.3.1 现有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效应有限,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集聚特征明显

珠海市2631家文化创意企业中,仅约1.9%位于现有的三家产业园区内。按照不同产业类型来细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类企业是最倾向于入驻现有的三家产业园区,达到8.5%,最低的是“创意设计”类,为0.4%。可以看出,尽管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中,“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比例最低(2%),但却是最具园区集聚效应的产业类型。

3.3.2 现有产业园区基本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但园区个性不明显,受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影响较大

如前所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园区空间集聚效应最显著的产业类型。但在园区的产业类型构成上,“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位列第四(15%),前三大比例的产业类型依然是“文化娱乐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和“创意设计”,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主导类型基本一致。可见,园区的特色产业(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尚未能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现状三家园区的主导产业各不相同。对比三家园区的产业类型可以看出,“文化娱乐服务”在各园区的比例都比较高(25-45%);除此之外,各园区又有各自的第二优势产业类型,如V12文化创意园的“创意设计”比重较大(31%),吉莲19的“广告设计”比重较大(30%),金地动力港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比重达到27%。

3.4 园区综合发展评价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运营质量和水平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建设管理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城市的整体产业(供需)环境、配套环境和产业水平,并最终体现为园区各异的产业集聚特征和运营模式。园区综合发展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总量供需评价、运行效益评价和发展质量评价。

3.4.1 总量供需评价

园区建设是否过剩可以从现状与趋势两方面来考量。首先,从产业园区的现状建设强度指标(对应产业规模)来看,全市现有园区建设总量并不存在过度建设的情况。截至目前,珠海市的园区数量建设强度(园区数量/文化创意产业年增加值)为3.2个/百亿,在国内属于中等水平,低于深圳的4.1个/百亿和上海的4.9个/百亿;全市的园区面积建设强度(园区总建筑面积/文化创意产业年增加值)为22.8平米/百亿,低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大大低于青岛(31.5平米/百亿)和南京(73.4平米/百亿)等二线城市的园区建设强度。

其次,从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来看,按照珠海市近5年GDP发展速度以及目前已进入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假设5年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现4.8提升至9%,则园区面积建设强度将从现状的22.8平方米增加到36平方米。这一指标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5年近期内尚不存在建设过剩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珠海市园区建设不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近期建设强度也基本在合理范围内。

3.4.2 运行效益评价

园区入驻率与空置率是考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全市现状3处园区的整体企业入驻率超过8成,空置率约19%。然而,园区间运营差异明显――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吉莲19艺文空间的入驻率都超过95%,处于饱和状态;而金地动力港由于偏离城市中心区,配套实施与交通条件均受限,故其入驻率仅60%。入驻率的差异也反映在租金水平方面――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吉莲19艺文空间的平均租金在55-65元/平米,金地动力港为35元/平米。另外,部分潜在的企业需求直接转化为对在建园区的等待。如尚在建设的金嘉创意谷,目前已有1/3的办公建筑面积签署了入驻协议。

总体来看,全市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实际整体运营效率尚可,但园区的区位条件直接决定了园区的配套水平与吸引力,进而导致各园区的实际入驻率存在较大差异,未来必须对存在问题集中解决,以充分利用园区空间资源。

3.4.3 发展质量评价

创意活动是任何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根基,创意活动又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本次研究提出了“创意指数”②和“生产指数”③。参照国内外园区案例经验值,确定两个指标的经验阈值和对应区间,进而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致分为三类:消费型园区、创作型园区和复合型园区(图5)。

从两个指标的情况来看,金地动力港体现出“消费型园区”的特征,V12文化创意产业园则更倾向于“创作型园区”,而吉莲19艺文空间更符合“复合型园区”特征。然而,三个园区的创意指数都刚好低于或略低于各园区类型的下限,如V12的56%还低于“创作型园区”的60%下限;金地动力港甚至有滑向“商业地产”类型的危险。因此,创意指数较低,文化创意型企业比例不太高,依然是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硬伤。

4 结论

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规模有限,产业贡献率也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珠海市后工业化步伐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空间巨大。

在园区建设方面,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珠海的产业园区建设强度处于中游水平。从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新增园区的快速建设,不会导致供过于求的问题,近中期建设规模也基本在合理范围内。

现有产业园区基本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但园区个性不明显,受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园区的区位条件直接决定了园区的配套水平与吸引力,进而导致各园区的实际入驻率与租金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园区发展质量的“创意指数”和“生产指数”两大指标来看,创意指数普遍较低,文化创意型企业入驻比例不太高,这依然是珠海市产业园区的主要硬伤。

注释:

①园区界定标准主要参照《珠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试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认定条件:1)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符合珠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属于珠海市文化产业重点发展行业;2)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入园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硬件环境,能提供一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3)文化产业园区建筑面积一般不应低于20000平方米,且文化企业入住率不低于60%;4)入园的文化企业不少于15家,并属于《细则》中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门类;5)入园的文化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比例应不低于70%。

②入驻企业中文化创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

③入驻文化创意型企业中以创造设计、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方红田,曾刚.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1,(8).

[2]甘巧玲,陈汉欣.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布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3]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4).

[4]谭娜,高长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2).

[5]王怀,栾峰.上海中心城区市属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绩效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3,(1).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意产业;文化政策;企业融资;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7-05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将从2.5%提高至5%。2011年,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增长率设定为7%,并指出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按照这个目标,文化产业要想在2015年成为支柱性产业,其GDP比重就要增加一倍,总产值应达到27500亿元,且年增长率需为24%。①由此可知,国家已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文化产业的巨大潜能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利用。

一、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发展中的地位

文化是保持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持续稳定和协调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在我国,文化消费所占人均总支出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正朝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快速发展。而让这个“文化引擎”能够得到良好运转的关键便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近几年来,“文化创新”、“国家软实力”等词汇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尤其涉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话题更是被讨论得火热。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国内众多学者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角度展开激烈讨论,然而并没有得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放眼国际,在英国、韩国,人们习惯使用“创意产业”这一称呼;在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则称之为“文化产业”;在美国,人们认为一切由创造力而产生的产品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未经授权其他人不能使用,比如绘画作品、音乐、电影、游戏、广播节目等都是受版权保护的,因此,美国人就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所有行业总体称为“版权产业”;而日本则采用“内容产业”为名称。

还有人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提出的“注意力经济”理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实质就是通过提供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所以把“文化创意产业”等同于“注意力经济”;与此类似,也有人认为文化产业的目标是创造出能够吸引大家眼球的文化产品,因此可称之为“眼球经济”;此外,还有 “体验经济”、“精神经济”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

不论各国政府如何称呼这一新兴产业,不论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还是体验经济等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知识经济,即:这个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以知识、创造力为源泉”的一系列行为,而为了使这个核心内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介产品,比如电视影像,还是新兴产业,比如数码动漫,优良的产品是所有资本得以成功运作的基础,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正是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由创造力产生的创意成果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且有意义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力都是基于由原创所激发的“差异”和“个性”的。②一方面,因为这些“差异”和“个性”,文化创意产品才具备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在市场中立足;另一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从实质上维护了创意个体在市场中的正当利益,保护了创意个体的生产创作积极性。

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就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性、原创性的承认与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化产品开发者的创造力的尊重和鼓励。正是由于对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欧美、日韩等许多国家都把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比如,日本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IT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基本法规;韩国制定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来激励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推行《文化产业促进法》以推进文化、娱乐及内容产业的发展;早在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并依据此法创立了其历史上首个致力于艺术与人文事业的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与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此法案还确保了联邦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预算投入文化艺术的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路,确立推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崭新理念,掌握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③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充分解放中国人的创造力的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为文化市场公平发展创造一个有力的社会环境。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分析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文化创意产品传播、辐射的速度之快,时间落差之小,使文化经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仅带有一种强烈的空间模式色彩,而且带有一种强大的短时性逻辑。④文化产品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呈压缩趋势,盗版技术“日新月异”让这一秒创作的产品在下一秒就被非法传播成为可能,再加上产品流行与落伍的变化,这些都让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在开发新产品时承担的风险增大。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否迅速,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些都是文化创意部门自身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市场进行优胜劣汰的必然要求。但是,盗版问题却是文化创意部门在外部环境中所面临的最致命的威胁。当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以及经济环境都呈现利好形势的时候,假冒伪劣、盗版侵权等损害知识产权的行为扼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咽喉,拖住了发展的步伐,甚至逼迫部分从业人士放弃享有自己创意果实的权利,与侵权行为妥协。

从产品供给论的角度来看,产品的供给可分为有效供给、无效供给和非法供给。无效供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非法供给则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文化产品非法供给指的是违背政府政策法规的供给,主要是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供给。⑤在文化创意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供给尤其严重。在出版行业,盗版盗印和非法出版严重制约着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在电子书产业,一些终端厂商非法下载网络免费资源,或大肆侵权盗版,这使许多手握版权的传统出版机构不愿意拿出版权,导致整个产业难以良性发展;在动画产业中,侵权行为主要发生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播放环节,二是在动画衍生品销售环节。在播放环节,动画公司要承受来自网络视频的冲击;在衍生品销售环节,则要面对周边产品遭到剽窃抄袭的困扰;在电影业,“监守自盗”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由于电影市场盗版猖獗,正版盈利微薄,那些已支付高额的版权使用费的发行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销售一些盗版碟,目的既是为了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还可以逃避税收。

在文化产品非法供给泛滥的现实中,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创意从业者花费心血创造出的作品,接二连三地被其他人复制、传播并非法盈利,这将严重打击创意工作者的创造积极性,从而无法发挥创造力。创造力若枯竭,何谈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打击盗版方面的力度逐步加大,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在打击网络盗版方面,国家版权局和公安部、工信部联合建网行动,对网络盗版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采取专项行动制约网络盗版的泛滥。另一方面,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有些竞争力强劲的文化企业,如优酷、电广传媒、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可以加强企业自身的自律,这对文化产品正版化的推进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打击侵权盗版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更需要的是加大处罚力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根据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盗版一部热映的电影或电视剧,所承担的赔偿金额不过区区几万元人民币,比起向版权所有者申请授权所支付的成本低得多,对于产生盗版的商贩而言,先盗版再赔款是非常“划算”的。所以,针对盗版生产者的处罚力度应加大到让盗版者认识到制贩盗版比购买版权的代价多得多,盗版者才会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商品的授权。

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文化创意产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产业,而文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无疑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将“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作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通过“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好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逐步重视充分表明构建一个健康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让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打击盗版侵权者的力度,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在文化产业政策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纵观全球,但凡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其政府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符合本国要求的相关政策和宏观战略。比如,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10年内将日本打造成世界第一的知识产权国;再看英国,1997年布莱尔政府首次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重点扶植产业名单,并且还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工作组,为发展英国的文化产业出谋献策;在“版权产业”发展繁荣的美国,其联邦政府通过颁布《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电子盗版禁止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⑥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正是由于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才得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文化部前副部长欧阳坚曾指出文化产业政策具有以下几种功能作用:一是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四是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⑦

我国现在处于文化产业高速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越发明确,发展环境利好的条件下,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往往不守规则、不计后果地追逐最大利益。在文化市场中的体现就是假冒伪劣、侵权盗版等为追逐短期效益而抛弃社会责任的恶性竞争行为。若任由这种情况泛滥,长期来看,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还必将导致从业者的道德失范,最终造成文化市场的混乱。所以,笔者认为,以上提到的四种政策的作用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而在现阶段,我国政府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如何构建文化市场秩序,而在构建文化市场秩序的过程中,涉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问题。

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短短两年时间,文化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针对当地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2012年2月,为了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部印发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倍增计划》强调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国家和各省市所推行的文化产业相关发展规划相比,《倍增计划》把知识产权摆到了一个相当醒目的位置,文件中多次明确提到“知识产权”。这显然是在告诉我们,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之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倍增计划》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知识产权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做了明确阐述:

一是从战略布局来看,《倍增计划》将培育版权、创意设计等文化企业作为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方面;将强化品牌意识,培育300家左右品牌文化企业,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保护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建立健全品牌授权机制,建立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平台,扩大优秀品牌产品生产销售作为打造文化品牌,作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⑧

二是从创新思维来看,《倍增计划》提出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原创能力。为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倍增计划》指出,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加强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促进文化企业的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三是从政策角度来看,《倍增计划》明确将选择数字文化产业中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数字文化技术支撑体系作为发展重点。同时,通过“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激励、保障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来完善人才政策,强化人才支撑。通过大力支持体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四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倍增计划》强调,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极具创造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针对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以及数字文化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倍增计划》明确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在对这些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倍增计划》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必将存在于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业态,渗透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对于出版发行业至关重要的版权、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充分发挥其品牌价值的商标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创新的专利权等在一切文化创意活动中产生的知识产权都需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伴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和落实也必将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健康发展。

四、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文化创意类企业融资的重要性

2006年,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向柯瑞生物制药公司发放了一笔150万元的贷款,与人们通常理解的贷款不同,此次贷款的抵押物不是房产,不是设备,不是任何有形的实体,而是企业的发明专利权。交通银行此举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先河,也迈出了破解知识产权质押难题实践性的一步。

知识产权质押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为质押标的物出质,经评估作价后向银行等融资机构获取资金,并按期偿还资金本息的一种融资行为。⑨

其实,以知识产权为抵押物的融资方式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且流通市场的未形成规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风险偏高,始终处于观望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在税收、贸易、融资等方面给予了文化类企业一系列政策扶持,在利好的形势下,部分实力雄厚的银行开始探索文化创意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方式。比如,2011年2月,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向深圳冰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发放1000万元的贷款,开创了全国首笔网络游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同年7月,网络动漫形象“张小盒”的创始人陈格雷收到了中国银行发放的国内首次进行动漫形象无形资产抵押贷款;还是在这一年,上影英皇公司将电视剧《神话》的播映权质押给中行上海分行,从而获得了450万元贷款,顺利解决了新片开拍的资金问题。

很显然,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为文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也对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融资起到了鼓励作用,开启了文化创意领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大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五层,其中第一层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七个类别。⑩相对于其他产业,涉及这七个类别的文化创意企业拥有版权、专利权、著作权、播映权等方面的知识产权较多,有形资产相对较少。并且,这类企业往往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知识产权便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也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

大部分新兴的文化创意企业都是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比如一些动画制作公司、网络游戏公司,作为初创的文化企业,其最有价值的就是富有创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内容”,而要实现市场效益就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使“内容”通过传播载体而创造经济价值,但大部分文化创意公司去银行贷款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银行贷款必须有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缺少评定依据。作为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银行在发放每一笔质押贷款之前都需要对贷款质押物进行准确估价,但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质给评估其价值的准确度造成很大挑战,这对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方面带来较大困扰。另外,由于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和市场不够完备,被质押的知识产权的渠道转让,以及转让时的二次价值评估,都没有形成一个具体可行的标准化体系,假使企业无力偿还贷款,被质押的知识产权资产如何变现将会成为银行的又一难题,这无疑又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拖缓了金融机构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步伐。于是,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往往会听到银行抛出这么一个疑问:这个版权到底值多少钱?的确,我们有房地产评估体系,有折旧设备的评估体系等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系统,但对版权的价值评估体系却亟待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可以让有实力、有“内容”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摆脱资金瓶颈,走上发展的正轨。

据统计,2010年文化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但从2008年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仅为24.2%。由此可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同时,必须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11}

进一步来说,要实现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企业必须勇于面对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政策支持力度,真正让知识产权质押成为开启文化企业发展大门的“金钥匙”,而非短期的“救命稻草”。笔者认为,要让“文化”与“金融”顺利嫁接,结出丰硕的果实,政府就应该倡导和重视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不仅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也要要给予银行或其他金融担保机构一定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全面鼓励金融业支持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在这个方面,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与银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创了“政企银合作”的文化创意融资新模式,为深圳冰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担保,使其得以向银行融得1000万元的贷款,开创了全国首笔网络游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让“知本”真正转化为了“资本”。

五、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

尽管“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的产生背景和侧重点不同,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重叠和交叉部分,从广义上来说,它们都属于知识产业。

世界经济历经了大开发时代到全球化时代,目前,开始进入文化开发时代,随着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经济、文化和发展已经融为一体,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较量已从硬实力扩展至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本国的软实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形成文化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争夺文化市场份额。在这种世界环境下,我们不仅要通过政策、金融支持等方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提高,还要为迎接国际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主文化品牌意识薄弱。自主品牌的创立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一国传承、创新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先锋力量。放眼世界,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在开创文化自主品牌方面都可圈可点,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法国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网络游戏等等。在我国,在国际文化市场尚未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文化品牌,这并不是因为创新性和创造力的不足,而是因为文化品牌意识的淡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二是自主版权文化精品量少。我国是文化产品进口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70%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画漫画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12}三是盗版侵权行为严重。以上关乎创造力和品牌力的问题都属于文化产业从业者自身的内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象就是猖獗的盗版现象,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新,是对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的严重挫伤。所以,打击盗版、保护文化创意从业者合法的知识产权是我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之一。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意味着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主动发展时期。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当前正值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升级和企业改造的关键阶段,文化创意型企业能否在正确的产业政策指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庇护下,逆向而动,谋求发展的转机和胜机,事关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就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产权在国内外环境中的地位。

具体而言,首先,要以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为后盾,营造文化创新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明确界定产权归属,规范文化产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其次,要以知识产权制度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政策体系。我国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虽比较先进,但并没有完全实现其预期的政策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运用制度的经验不足,知识产权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将知识产权制度与国家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贸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关政策出台时增加知识产权条款。最后,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对一国文化创意产业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选择关键的文化产业、重点的文化企业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知识产权和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让文化创意产品真正走出国门,在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精品和创意成果。

六、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归根到底是“知识与内容”的产业,其核心是创造力,其成果的体现就是知识产权的运用。如果没有版权作为创意成果的使用载体和依托,文化就无法产业化,也就没有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不论是迪士尼的动画、好莱坞的电影或是日本的漫画,若是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影响力。

文化创意要产业化地发展,就必须走产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品要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标记、要走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成果就是产品商标权的专属和利用,如20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梦工厂等,这些世界著名文化品牌利用其品牌效应使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几何数字递增,同时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成为其品牌的忠实客户。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自身创造力的发挥和品牌意识的加强,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市场运营、竞争机制等方面的构建并不完善,市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需要提供一些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提高关注度并及时给与帮助。尤其在资金方面,对于大型文化创意企业,政府应鼓励其“走出去”,走向上市,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政府应为信用度好的企业作担保,与金融机构一同“以知识产权质押为线索”探索出一个多方共赢的融资模式,保障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银行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言之,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走文化产权化的道路。走上文化产权化的道路,就必须充分了解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并保护知识产权。

本论文为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0R0094)成果之一。

注释:

①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页.

②胡正荣.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与发展关键.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课题报告, 2010.

③陈文玲.关键在于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学习时报,2011年11月14日.

④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第32页.

⑤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85页.

⑥欧阳坚.发挥政策导向扶持功能 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北京文化创意,2011年第1期.

⑦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第10-13页.

⑧张蕾.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倍增.中国文化报,2012年4月18日.

⑨王吉法.知识产权资本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第11页.

⑩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http:///tjbz/t20120731_402823100.htm,2012年7月31日 09:23:53.

{11}吴建环.文化大发展应先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上海证券报,2011年11月2日.

{12}吴汉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文化创新产业.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 201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胡正荣.文化创意产业核心与发展关键[R].《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课题报告, 2010.

[3]陈文玲.关键在于创新文化发展理念[N].学习时报,2011年11月14日.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类企业,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实物期权法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渐渐失去了优势,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亮起了红灯。2012年中共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确保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有别于传统企业,文化创意类企业属于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核心资产往往是无形资产,因此,准确有效地评估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助于开拓无形资产的收益潜力、促进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并对进一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的特点与内容

1、文化创意类企业的特点。不同的国家对文化创意类产业有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高度法治的美国,一切创造力产生的产品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比如美术、舞蹈、歌曲都是有版权的,未经授权其他人不能抄袭。因此他们把相关行业基本叫做“版权产业”。由此看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创造出有价值的产物,通过法律授予相应的产权变成产品,再通过资本运作创造价值,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以知识类财产权利客体形式而存在人自身的创造力。

2、无形资产的概念。严格地说,“无形资产”是会计学的定义,经济学界往往称其为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它泛指各种非物资形态的未来收益要求权。在无形资产的体系内,涉及到三类非物质形态的财产权: 一是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利益,其权利形态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 二是资信类财产权利。该类财产主要是经营领域中的商业人格利益,其权利形态包括商誉权、信用权、形象权等; 三是特许类财产权。该类财产权利有主管机关或社会组织所特别授予的资格优惠、特权等法律利益所构成,其权利形态即是特许经营权等。

3、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及其原因。首先,文化创意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知识类财产权利为主的无形资产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比重较大,形成了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类企业正是通过增加知识类财产权利的比重以及提高其质量来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得到进步和发展。其次,文化创意类企业无形资产的收益是通过对其所有的创意产品的传播权、复制权而获得的。与实物资产相比,其经济寿命和获利能力会受到宏观政策调控、新技术的开发上市、市场竞争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媒体的价值观干扰等各方面的影响而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最后,目前法律制度为保护无形资产的独创性,严格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取得和使用该项无形资产,使得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由于无形资产的独创性和独占性,市场上很难找到其替代品,因而也没有相近的市场价格可供参照。这使得其不便于在市场上交易,因而其市场价值的确定也十分困难。

二、文化创意类企业无形资的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

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

(一)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从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中借用过来的,它的思路是通过分析来计算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构成、数额以及相应的成本率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并不完全适用。首先,成本法无法揭示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其次,以成本法计量无形资产价值不符合资产的本质特征。资产是能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若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其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严重背离。而且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并不相关,有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较低,却能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有些无形资产虽然花费很高,但可能由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使其价值急剧贬值。

(二)收益现值法。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收益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主要包括年金模型和分段法形式,其中年金模型在有形资产的评估中已被反复使用,再次不再赘述,现主要介绍下分段模型:

模型一,分段法形式: 。上式中:P为评估值,Rt为未来第t年的资产预期收益;i为折现率;A'为远期年金;m为明确的收益预测期限;n为收益期限。

模型二,远期预测收益呈增长趋势的分段法形式:

P=。上式中:P为评估值,Rt为未来第t年的资产预期收益;i为折现率;g为年收益增长率;A'为远期年金;m为明确的收益预测期限;n为收益期限。

收益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折现率的确定存在主观因素,很难获得一个真正准确并且贴合现实的折现率。其次,收益法应用的假设前提是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经营持续稳定, 未来现金流可预期。收益现值法从无形资产所能带来收益的角度来考虑,在评估过程中往往只考虑收益上升阶段, 而将平稳阶段和下降阶段合在一起用平稳阶段收益值来代替( 并设其值不变) 。这样做显然使得评估值偏大, 不符合公正性和准确性原则。

三、实物期权法

鉴于上述两种现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近年来实物期权理论开始迅速发展,所谓“ 实物期权”, 是以期权概念定义的实物资产的选择权, 指投资者所拥有的、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能根据在决策当时尚不明确的因素改变行为的权利。实物期权理论目前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多的是专利权价值的评估, 下面也主要以专利权价值评估为例探讨实物期权理论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专利权可看成是基于其风险投资公司资产的经营性看涨期权。投资者不必立即决定该专利项目是否立即实施, 可通过进一步观察市场等待机遇来看该专利项目是否可进行延迟投资, 以改进自己最初对项目各期现金流量的评价结果,这就可运用延迟投资期权的理论。

延迟期权赋予投资者在今后某个时刻进行项目投资的权利, 而其执行价格为规划的投资金额。当市场环境变化不定时, 决策者可以选择等待而不是立即投资。假定初始时刻为0, 在以后的任一时刻t , 该项目预期可实现的各期现金流的现值之和为Vt , Vt 此时相当于期权标的物的价格, 期权内在价值为max ( Vt - I , 0) 。这意味着Vt > I 是执行该期权的必要条件: 即可以投资I 。需要注意的是Vt不是0 时刻项目评价的结果, 而是对0 时刻评价的修正。它充分反应了投资者在等待过程中所获得的最新信息, 因而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构建基于延迟期权的专利权评估方法。

设某公司拟开发某种新专利产品, 所需投资为4750 万元。预计市场看好时, 产品寿命期内各期现金流贴现到第1 年末的现值为6750 万元, 如果产品不被市场看好, 则现金流价值只有2250 万元。假定市场看好和看淡的概率均为0.5, 又设贴现率为20% , 无风险收益率为8%, 按传统的DCF( 贴现现金流量法) 该项目所产生的期望现值为( 6750× 0.5+ 2250×0.5) / 1.2= 3750 万元, 故NPV = - 1000 万元。该项目不可投资, 但用实物期权思想, 则可能出现转机:假定上述项目的决策可以延期1 年做出, 其他条件不变。这样该项目相当于一个以项目净现金流价值为标的资产, 项目投资支出为执行价格, 到期日为1 年的买权。在1 年后, 项目净现金流价值假定有两种状态, 即V+ 和V- 。同时考虑到资金的机会成本, 所需投资为l'= ( 1 + r ) I , 则相应的价值分别为:E+ =max( 0,V+-l') ,E- = max ( 0, V--l') 。此处, I =4750 万元, V+= 6750 万元, V-= 2250 万元, l'= ( 1+ 0.08) × 4750 =5130 万元。故 E+= 1620 万元,E- = 0 万元。运用二叉树模型求出上涨因子u = 1.8, 下跌因子d =0.6。于是p = [ ( 1+ r ) - d ] / ( u - d ) =0.4。得到延迟期权的当前价值为E = [pE++(1-p)E-] / ( 1+ r ) = 600 万元。因为延迟期权的价值E 等于项目的净现值NPV , 加上延期决策的价值Vd , 即E = NPV + Vd 。所以Vd = E - NPV = 1600 万元这一价值被传统的DCF 方法忽略了。可见, 若加上了可延期决策这一灵活性, 项目的价值是1600 万元, 因而是可以采纳的。

上面论述的是实物期权理论在专利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这些方法对其它类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同样具有应用价值。在文化创意类企业里,知识类财产权利等无形资产举足轻重,实物期权理论方法可以应用于无形资产转让、无形资产抵( 质) 押贷款等经济行为中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等,是对现有评估方法体系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郑文文.创意产业价值链价值传递机理研究[D].上海: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2009.

[2]孙玉艳.张文德.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专利价值评估研究[J].情报探索.2010(6).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4

创意产业既要靠市场打造,又要靠政府扶持

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创意产业是产业,因此其一切行为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由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规律,创意产业资源配置必须首先符合这一规律,凡是能够由市场进行配置的创意资源,都要由市场进行配置。但是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不能把传统产业发展经验往创意产业上套。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在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重视与否对创意产业顺利上路和迅速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创意产业更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扶持,这应该成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方式目前主要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创意产业。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律必然是倾向于那些效益高、回报快的短线领域,而回报慢、效益低的领域往往不被市场所青睐。创意产业虽然从总体上说是属于高投入、高效益、回报快、回报期长的领域,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种高效益、快回报特点背后所隐藏的为这类产业铺平道路、创造条件的先期投资难题,比如文化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创意人才的培养成本等等,都是投资大、见效慢、甚至回报率低的垫付投资。靠市场机制实现这些创意产业的先期投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兴办国有创意产业予以拉动。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崛起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是他们已经和正在使用的重要方法。当然,他们往往回避国家支持和政府扶持这样的提法,而是把创意产业(包括此前的文化产业)划分为营利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两大类,国家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和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往往都是通过非营利部门这种渠道对创意产业进行直接投资。美国政府对非营利性艺术领域的支持,完善了整个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从而拓展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在欧洲,很多国家投资兴办国家级的公益性文化场所,如英国皇家国家剧院,是由英格兰艺术委员会支持的公益性非营利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则完全由法国政府投资兴办,由法国文化部直接领导,其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中包括文化部的9名政府代表。

二是国家出资引领创意产业发展。国家出资引领与国家直接投资兴办的区别是,国家具有导向性的投资但不直接经营。这种方式既不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拉动较大的投资规模。发达国家(地区)对创意产业这类的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1)直接安排财政拨款,资助有政府指向的创意产业项目。如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以及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赞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伦敦每年将近两亿美元的专款用于投资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各州政府、省政府、区政府各投资3000万美元,用五年以上时间来发展数字产业。(2)以设立专项基金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发展,通过孵化作用培育新兴创意型企业。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非赢利性文化艺术事业给予资助。近年来韩国设立了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等多项基金,促进了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香港政府动用2.5亿元港币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面人才。(3)政府参与各类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为宗旨的中介机构,为创意企业提供投资或指导投资等综合服务。这些中介机构通常采取两种方式帮助小型创意企业获得资助:一是争取银行优惠贷款;二是动用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合作的“专门投资组合”。过去10年间,英国地方政府与艺术机构展开合作,成立专业型组织,如曼彻斯特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局、伦敦哈姆雷特堡的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等,对那些急需获得支持的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此外,英国的一些专业机构与创意产业的具体部门,如英格兰、北爱尔兰等地区的艺术委员会、电影委员会等,合作支持其所在领域创意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应该大力推行政府组织参股民营的投资方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民众对市场投资往往信心不足,依赖和相信政府的心理比较强烈,政府直接出面组织并且参股创办,更具有带动性。

三是国家制定特殊的创意产业政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予以扶持和推动。早在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就规定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这项政策至今仍适用于创意产业。英国伦敦把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澳大利亚政府从1994年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来,一直把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实施。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创意产业成功地推动了英国的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贸易逆差。

四是国家出资建立创意产业人才库,为创意产业无偿提供人才支持。现代创意学大师大卫•奥格威认为:“一个伟大创意是美丽且高度智慧与疯狂的结合,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我们的语言,使默默无闻的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球。”他的这个观点清楚地点明了创意人才的重要作用。因为创意是人的创意,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产业要素和产业资源。当今世界,抢夺创意人才已经成为创意产业竞争的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势头较猛,但是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当前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创意人才严重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少。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工作人口总数的比例,美国纽约是12%,伦敦是14%,东京达1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非常小,不超过千分之一。(2)高端原创人才奇缺。以动漫业为例,我国动漫业开发人才少、创造型人才少,专业动漫设计制作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与60万人的市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内地一些高校刚刚设立动漫专业,受过专业培养的人才十分有限,这种现状决定我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只能是粗放的。(3)缺少经营管理人才。例如音像产业非常缺乏高素质的发行人才和管理人才,动漫业难觅创意设计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这些能够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在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价值的挖掘等方面都不够理想。(4)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的中高级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从专业结构上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创意产业特别强调发挥个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一大批真正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2000年-2005年,韩国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重点是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韩国文化振兴院还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库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此外,韩国还通过设立相关高等院校和专业、加强职业培训、增加与国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创意人才培养的步伐。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利用各种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大批杰出的创意人才进入美国,使美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此外,目前美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意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发达国家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于创意人才不仅仅是培养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对已有人才的识别、使用和保护问题。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不断深化,只重视眼前利益、短期效益的浮躁心态比较普遍,因此当下尤为突出的是创意人才缺少孵化、成长、保护和使用的环境。必须看到,创意人才没有必要的养护条件是不行的,需要创意时就想起了创意人才,创意过后就忘记了创意人才,这种由创意人才自然生长、自然生存的状态不可能积聚起大批的创意人才队伍,人才荒废、人才流失的现象将不可避免。当下,完全靠企业、靠市场养活人才,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这就需要国家从长远利益出发,舍得出资,养护创意人才。一是要重视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养护,二是要重视散在人才的养护,可以给他们评职称,给予生活补贴,增加创意收入,这样做的实质就等于是国家出资养护了一大批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企业提供了人才的无偿资助,推动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创意产业需要改革推动,更需要推动改革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5

唯GDP倾向带来负面效应

文化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当然要讲产值,当然要重视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确实能够给考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提供参考。但如果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提到不恰当的位置,作为评判文化产业发展好坏、快慢的标准,这就背离了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

实际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低,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英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8%;美国是文化产业的超级大国,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却不到6%;文化产业强国日本只有3%。可见,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多少,与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孤立地看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意义并不大。

同时,过于看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热衷于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生产能力有很大提升,文化产品的品种、数量增长很快。但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市场接受度低、产能过剩现象也十分严重。以动漫产业为例,2004年,我国动画片产量为2万分钟,2009年增加到17万分钟,产量增长不可谓不快。但能够通过电视台播出的只是极少数,称得上精品力作的更是凤毛麟角,盈利的企业不足一成。再以图书出版物为例,2008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总销售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3.25%,金额增长6.56%。而出版物库存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14.11%,金额增长18.89%,库存量增幅大大超过销售额的增幅。

其次,容易混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不同。日本经济学家上野光平曾对一般消费品与文化产品的价值作过精到的区分。他把一般消费品称为耐用消费品(如冰箱、电视等),把文化产品称为永久性财富。耐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有时间性,文化产品则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产业作为永久性财富的价值,是GDP所无法涵盖的。

再者,容易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直接效益,忽视其间接效益。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够通过为相关产业提供创意,赋予其他产业、产品文化内涵,间接创造价值。文化产业的这一功能,也是无法用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所能衡量的。

从根本上看,唯GDP倾向是对文化产业价值和功能的一种误读。其致命缺陷是只重视经济价值,不重视文化价值。或者把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混为一谈,认为经济效益好,文化价值就一定高,这些看法都不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生产从来就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分高下。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义,是力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只有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对GDP的贡献也才是坚实、不含水分和持续的。

综合考量文化产业价值

要转变文化产业的唯GDP倾向,首先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把握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功能。文化产业之所以应该成为支柱产业,之所以具有战略性、先导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之上:知识经济时代,创意、知识与信息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经济发展将是以各种方式与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正如总理所指出: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笔者曾多次赴台湾地区考察当地文化产业,感受颇深。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来,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核心。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是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文化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理念。今年7月份,台湾地区通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是:“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台湾不仅看重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价值,而且看重其提高公众美学素养、提升国民生活环境的功能。

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不仅要看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要看文化产业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中的作用。就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不仅要看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还要看投入与产出比,看文化产业就业占整体就业率的比重,文化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重,文化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等。就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来说,应该包括是否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否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可以传诸后世的作品,是否提升了公民文化素养,是否提高了生活品质,是否改善了生活环境等。一句话,就是是否起到引导社会、愉悦身心、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对文化产业价值的考察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考察。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文化产业有没有成为支柱产业,应该是对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等综合的考量。

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正因为如此,“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突出的问题,不是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而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由注重数量型增长、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注重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是解决文化创造力匮乏、精品力作少的问题。做到这一点,需要艺术家、政府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艺术家应该担负起历史责任,努力为社会提供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化产品。作为一个时代标志的艺术品总是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民众理想和愿望的作品。现在我们缺少这样的文化产品。以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境遇问题为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早期阶段,杰出作家如鲁迅、茅盾等,几乎无例外地都以深厚的人文关怀,揭示城市化背景下农民的生存状况。当代城市化进程更加波澜壮阔,但我们的文学艺术很少关注这个极具深刻内涵的领域,我们的媒体也很少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媒体关注当代重大问题的热情还很不够,有理想、有人文关怀的作家、艺术家还不多。当然,公众的文化需求有类别和层次的差异,文化产业自然也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形成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结构。

政府需要完善文化内容管理机制,为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创造条件。首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崇尚包容,鼓励多元文化共存,为激发文化创造力培育适宜的土壤。其次要发挥文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凡是文化企业能做的事情,凡是中介组织能做的事情,凡是公民能做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去管。政府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文化企业、中介组织、公民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的事情上,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再者要坚持依法行政,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进一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还要支持形成有公信力的专家声音,以第三方立场,引导舆论,引导文化消费。同时,鼓励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6

论文关键词 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 法律体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准入之现状

(一)管理机制

从纵向立法来看,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文化部负责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该《办法》还规定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认定标准、程序以及考核项目等。相应的,北京市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市级的园区的认定主体、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也有自己的规定,北京市的各辖区也规定了各自的区级的园区的认定主体、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的规定。虽然各级颁布的文件都是针对各辖区的园区的规定,但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层级的规定之间并没有纵向的联系,认定、考核标准也都有出入,甚至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义都持不同的意见。中央政府并未制定总领文化创意产亚园区发展的法律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如何统筹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如何组织园区内部的各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政府需要为园区提供怎样的政策支持等问题也均没有制定详细的规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具体管理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自为政,没有达成统一的、井然有序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所以理顺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的地方立法体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横向政府部门分工来看,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机构分设、职能交叉,在决策机制上, 部门之间缺乏配合,整体协调不足,虽然各政府部门都在联合管理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没有统一的管理规章作为指引,联合的组织中也没有设立完善的究责体制,存在着以部门利益代替整体利益的倾向,难以在发展整体目标上形成合力,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与考核的主体,我国各地区大多采用设立领导小组的方式。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小组五花八门。有的由宣传部牵头,有的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有的由经济贸易委员会牵头等。在日常工作中,虽然各个相关部门对工作都能给予支持,但这些部门间相互独立,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对产业的发展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统一,往往政出多门。 管理主体混乱,各政府部门均具有发言权,均有有利于该部门管理的标准要求,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

(二)具体内容

在市场准入方面,还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授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不明。授予标准不明,导致园区不具备自己的特点,大量文化产业园区定位趋同,将导致资源的分散与浪费,并可引发各园区间的恶性竞争,对现有园区的良好运行产生冲击。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假借申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名,实际目的是为了圈地的企业,他们在竞拍得到土地之后转而改为商用,使文化产业资源大量浪费。不仅如此,对已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未来发展情况,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制约着相关管理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跟踪和及时的调控。 这种不顾国情和市场需要,只为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捞金的行为是必须要制止的。文化部2007年颁布的《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指出,“文化领域的标准化是促进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技术保障是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所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考核标准是健康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必要的。另外,由于我国各地区对于各级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设立标准也都并未达成共识,部分地区政府为提高政府政绩,规定了过于宽缓的市场准入标准,使得整个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混乱,许多不具备聚集区标准的园区也被授予了较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格,导致了政府的各种扶持手段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大大浪费了国家资源。

二、设立制度的完善

(一)主体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殊性,对其的管理也应当采取特别的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单独的一个两个政府部门联合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立和监管的问题。加之考虑到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简化行政步骤等因素,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涉及的政府部门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授予资格与监督经营的领导小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文化部负责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工作,由文化部负责文化产业园区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各地可以选择文化局作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的统筹部门。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相关法规均由中央文化部和各地区的文化系统牵头制定,由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作为主体去实施此类规定,并且领导小组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垂直管理。世界上的几个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都采用了部门联合管理或部门联合设立领导组织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可见此种方式还是对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有裨益的。

(二)标准

1.构建纵向梯度标准体系。由于各级别的园区授予标准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或其他法规与政策都未对其下一级园区的设立标准的细化或制订作出规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授予并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级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较为一致的级别标准,更有利于带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将会有效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混乱的现象。每一级别的园区的设立标准,都应受上一级别的园区的设立标准的指引,并且对下一级别的园区的设立标准的制定有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全国性的由高到低的园区准入标准的梯度体系。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均匀其集聚区的硬件标准( 面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担保方式、对入驻企业优惠政策)就可能有所不同。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个性化的集聚区认定标准, 并不意味着带有地方行政保护色彩而是兼顾了各经济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因此,在形成梯度标准体系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情况,在规定某些硬性标准后,要给予各地区政府一定范围的适合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自由裁量的权利。

2.量化标准。虽然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可知,北京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准入标准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规定,但是这些标准均是基于主观判断的不确切的标准,属于非客观的标准,这往往会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市场准入混乱,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设立标准需要具体量化,最好可以落实到具体的数字,例如:园区的建筑规模应达到多少平方米、入园或已经签订入驻协议的企业达到了园区所有展位的百分之多少、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园区所有运营资本的百分之多少等。该量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硬件标准上,在软件标准上不必拘泥于具体的量化。软件标准包括集聚区发展方向、对历史资源的开发、集聚区文化、创意环境、人才培养等。 设立这些量化标准一方面可以避免圈地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政府在审批初期就可以对园区的规模有一定的了解,方便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进一步的扶持和管理。

3.补充标准。对于现有对于标准的规定也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设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都相对孤立,其发展模式均为景区形式或者聚集的商业圈的形式,缺乏与生活区的结合,使文化远离了居民的生活。文化成为了需要市民特意去追求的一种消费,这大大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世界上几大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均与其所在环境有较好的融合性,例如纽约SOHO区是美国最知名的创意园区之一,许多艺术家就居住于此,文化已经和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又由于其处于曼哈顿岛的繁华地带,SOHO区成为一个集商业与艺术于一体的完善社区,该园区已经和整个城市达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也是SOHO区发展的如此繁荣的一大动因。在日本东京政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甚至设计了以东京的杉并动画产业中心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所以园区与社区、城市的融合程度,与周围所有环境的和谐程度也应当作为园区设立标准之一。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独特性、创新性,可以在设立标准中有选择的要求园区的设立需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但是此要求不宜作为当地所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硬性标准。

(三)程序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立的程序,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审核所用的材料未作具体的规定,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缺乏了一定的指引性和可操作性。在各地区的管理办法中应当具体罗列所需要的材料,其中应当包括:建设和招商规划书、园区房产、土地权属证明、管理主体营业执照及有关管理制度等文件。还应当包括园区内入园注册的创意产业企业名单及其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证明等园区内企业的基本概况,该部分材料应当与考核标准一一对应。园区经营者应当按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内容备齐材料向领导小组申请园区的设立。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7

文化创意产业对应英文CreativeIndustries,直译为“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至今也无法统一。因此,本人通过深入学习认为,它是综合开发和运用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生产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人才就业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21世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竞争力最为活跃的行业,与既有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这一理念更能真实反映出低耗高产这一特点,能够形成具有循环效益的产业链,所以在文化产业中,它是能够创造可观价值的主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虽然在各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各有特点,但都具备下列共同的产业属性特点:

(一)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建立在文化与价值的产生、累积、消化和吸收上,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宏观产业,与传统的、以生产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生产活动截然不同。文化产品的属性极为丰富,不但具备商品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教化、娱乐等功能,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产品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认识取向,能够对全社会道德、文化、精神、经济等层面造成影响,这些影响力是普通物质产品所不具备的,其社会效应更为显著。

(二)创意性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创意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创意产品的不断推出,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文化产业中,创意就是其生命力,新颖独特的创意是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命脉。文化资源虽然有限,但是文化创意却可以无限延伸。没有文化的文化产品是无法占据市场的,所以创意性的体现和发挥是其区别于普通文化产业的最大标志。

(三)跨界性创意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类型,它的关联度极高,主要表现形式为产业融合。同时,创意产业的整合性较为明显,对周边行业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通过跨界发展,能够在不同行业进行融合重组,进而形成独立的行业特色,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在产业的横向发展中,不少传统产业经过创意开发后,具备了一定的增值价值,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服务业、文教事业的相关内容等。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一段时期,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大特色,同时不少创意基地相继建成并开发利用。相关数据显示,在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地区,截至2013年,区域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受益已经占据整体GDP的7.7%。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国内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发展趋势良好。同时,在国内经济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文化层面的消费较具活力,而消费水平也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一线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并将其视为整体提升文化产业收益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其外向型发展寄予较大希望。在国内经济环境有待发展的西北地区,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文化消费却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应当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城市为核心市场,不断推出主题特色明显的文化产品,进而形成其独特品牌,以文化产业为发力点,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三、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健全的行业制度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国家为了保障本土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从法律角度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进行规范、立法,并逐渐形成完善的法治体系。日本制定出台的《企业安全法则》中规定,外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先决条件是与当地公司进行合作,以此对外来资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本国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用尽快完善,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版权审核登记,在国际交流中强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使版权保障更为全面。总之,在当前条件下,政府应当以科学论证为前提,尽快出台并实施相关法律监督机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在文化单位的转制过程中,要明确界定其产业属性,划分出公益性以及盈利性产业范畴,以此为基础进程差异化管理。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要以全面促进其文化发展为前提,在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找到平衡。在实践管理中,要逐步制定创意产业的评价指标,通过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使其具备政策支持优势,建立更具发展潜力的循环持续模式。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要在土地征用阶段为创意产业发展预留空间,政府应当全力支持厂房、土地等资源整体出租,作为创意园区建设基地,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

(三)推行创意产业集聚战略创意园区的建设,能够成为多产业融合的最佳载体,在资源的优化整合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并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促使文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强化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发挥其创意优势,形成市场集成效应。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环境建设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政策支持。上海区域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园区对上海不同区域的动漫、网游研发单位进行集中,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成果展示、市场交易”五项功能为一体的先进运作模式,实现了合作商家的供应。在产业链的构建与成果转化中,不少品牌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已经相继推出了动画衍生产品。这种运营模式实现了创意价值的市场转化,获得了巨大成功。

(四)注重培养文化科技产业人才人才和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人才是基础,大批量的人才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技术是生产力,技术创意(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意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我们的创意阶层尚未形成。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同时,应当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此外,在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中,培养“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要制定政策吸引人才,特别是汇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创意阶层大军。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篇8

定位不清导致园区“同质化”严重

《创新时代》:你曾多次跟随国家级调研项目赴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调研,你认为此类园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暴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黄知才:2009年底至2010年初,我先后跟随某国家级调研项目赴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调研后发现,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最大问题是定位不清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例如,近年来几乎国内所有省份都将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大力扶持,据了解,目前广电总局批准的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共有23家,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共有5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共有7家,此外,地方性动漫产业基地及集聚区更是不计其数。

然而,我国现有的动漫创意资源真的可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基地、园区发展需要吗?我通过调研了解到,杭州某国际动漫大厦在依靠当地免税政策吸引大批动漫企业入驻后,在短短三年时间就流失了大量入驻企业,导致企业撤离的最大原因是其他城市出台了更加优越的政策条件。总的来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整体上均存在着定位不清、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等问题。而在此类问题的背后,无不彰显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制度性缺陷弊端。“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的发展思路根本无法实现“以文化创意内容引领企业发展”的宏观目标。

《创新时代》:你怎样看待目前业内流行的文化产业园区“当股东,不当房东”的发展模式?作为管理者的产业园区需要为入驻企业提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黄知才:“当股东,不当房东”的园区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地产化”园区发展模式的一种摒弃,值得肯定。传统“地产化”园区发展模式是把园区管委会定位为“房东”的角色,园区依靠向入驻企业收取租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营,但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好坏及是否可获得长远发展,都与园区无关。此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文化创意企业在缺少发展动力和支撑体系的发展模式下,很难长大。

而“当股东,不当房东”的园区发展模式却使园区管理者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园区摇身一变为企业的所有权人之一,必须参与到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来,它们的利益是与企业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在此种模式之下,园区管理者会想方设法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并最大限度地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培训服务体系及融资服务体系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政策“偏爱”过重将背离发展初衷

《创新时代》:据了解,北京市甚至将大红门批发市场认定为服装产业集聚区;将潘家园古玩城认定为艺术品交易园区……你认为此种将与文化沾边的机构勉强定义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做法,是否可理解为北京市为文化欠发达城区的一种政策扶持手段?这种政策“偏爱”是否有利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

黄知才:据了解,目前北京市认定的共计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除了已被公认为集聚区的798艺术区、CBD传媒产业集聚区以外,像大红门服装创意产业集聚区、通惠时代广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欢乐谷生态文化园等名称也在其中。我认为,北京市将这些与文化搭边的机构、组织划归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内,是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北京市地区发展的平衡性。但这种政策偏爱同样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理解的泛化,因为如果只将与文化搭边的产业都归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话,将驱使大量企业因盲目追求财政税收而导致该行业的鱼龙混杂,最终偏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本质道路;二是将对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伤害,因为如果政府对此产业倾入过多的利好政策的话,势必大大降低真正具有创意资源及可提供创意产品、服务的企业的创意积极性。这正符合了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创新时代》:据权威部门预测,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将突破万亿大关,占首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在政策的东风下,不少投资分子纷纷争相效仿以文化名义圈地牟利。请问文化创意产业在此种发展格局下能否使“创意”的旗帜名至实归?

黄知才: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创意资源相对丰富,在政策扶持上,北京市政府更是倾注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据了解,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都会拿出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以扶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北京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征途上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当然此种弊端在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一些园区运营者以文化之名,行圈地开发之实,严重偏离了产业发展的正常轨道。至于在此种发展格局下能否使“创意”的旗帜名至实归,则关键取决于相关政策是否完善,尤其取决于园区是否构建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评价体系,是否真正做到以“创意内容”为核心,是否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创意人才缺失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创新时代》: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增长模式,请问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如何?

黄知才: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市场化的发展环境,加上特殊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人才与从业教育培训机制,真正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比较稀缺。目前尽管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是在短期内人才短缺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依然会很突出。据统计,我国仅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就达到了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不到1万人,创意型高端人才更为紧缺。再以软件人才为例,据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人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这个缺口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而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更是极度匮乏。总的来说,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目前已成了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创新时代》: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文化创意人才短缺的窘境,你认为我国应树立何种创意人才培养观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意人才的引擎作用?

黄知才:创意人才和文化积累堪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而创意人才又好比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缺少这个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将无法启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更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暴露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特别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统里,专业设置不能做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教学方式相对陈旧。同时,创意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发挥大脑潜能的东西,创意不等于知识,专业知识的积累未必会让人拥有一流的创意。由此我建议,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创意型人才。我们更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职业教育工作,注意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力争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需要正本清源

《创新时代》:目前,我国的文化创业产业已成为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产业运动,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黄知才: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产业,而在我国却变成了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产业运动,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要厘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必须首先明确创意产业的内涵,回归创意产业本来的面目。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源于英国,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认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创造力”和“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性。事实上,英国、美国这两个世界上公认的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创意产业的发展都是紧紧围绕创造力的发挥和知识产权的开发这一主线进行的。

《创新时代》:请具体说明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英国、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资借鉴的范本?

黄知才: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称为“创意工业”,其主管创意产业的部门―DCMS是英国政府专门为创意产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实施机关,此部门可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跨部门的政策,同时还建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提供使用者和创作者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以共同促进相关产业资讯的自由流通,向其宣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此外,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英国早在1709年便制定了《安娜女王法令》,该法令为英国奠定了世界知识产权制度鼻祖的地位。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将创意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美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英国,它更重视自由和市场,政府更多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自由竞争政策,用以刺激创意产业发展。总的来说,美国发展版权产业的经验如下:

首先,营造完善的金融投资环境,联邦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多方主体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使得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地方政府、企业、文化团体、外商投资、私人捐赠等都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其次,美国重视应用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和文化管理来进行文化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据了解,目前文化管理在美国已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全美共有30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化管理人才。

上一篇: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污泥处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