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2:22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1

【关键词】 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各异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便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翻译就是其中一种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熟悉双方文化差异因素,力求翻译的无歧义。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接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不同地域和国度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有时甚至相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词汇要特别注意。例如我国著名电池品牌“白象”如果做直接翻译的话为“White Elephant”,翻译没错,但是在西方国家消费者是感受不到品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考虑将“Elephant”替换为在西方人心目中象征强有力的“lion”,这样不仅文化含义对等,而且不会产生任何误解。

2.地理位置的差异。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存在的差异较大,会对各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我国处于太平洋西海岸,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素有送暖之意,是春天的象征,我国一汽以“东风”为汽车商标。对于面临大西洋的英国,西风代表了温暖和煦,英国以“西风”(Zephyr)作为汽车商标,而不是东风。这就是地理位置造成的文化差异。

3.心理特点的差异。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特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女性忌讳有关年龄的问题,在我国大部分人并不在意此话题。类似此种的差异在商务翻译中不可忽视,翻译人员应该充分地了解不同国家人们心理特点的差异,以减少商务翻译中的失误。

4.风俗习惯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独特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认识到这一点在商务翻译中尤为重要,例如对颜色的认识问题,蓝色在西方国家有忧郁之意,美国将心情不好的周一称作“blue Monday”,所以一个衣服品牌“blue sky”在英语中成为“毫无价值”之意,不同的是中国人将蓝色看作晴朗清新的代表,此外比利时人和埃及人则认为蓝色代表倒霉和晦气。

5.谚语的差异。谚语是文化的体现,是语言的凝练,它通过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含义。不同国家的谚语表达是有差异的,例如“事实胜于雄辩”就可翻译为“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所以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应该注意谚语表达的差异,避免以包含中国人名或者地名的汉语谚语去硬套英语谚语,造成翻译的矛盾或者不明确。

二、减少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影响的对策建议

1.充分理解语句表达的含义。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含义上,而是应该去探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语句表达的含义。有时文本从字面理解是一层含义,实际表达的则是另外一层含义。翻译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逻辑推理和引申,翻译出文本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2.了解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不是几年之内形成,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下足功夫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含义,着力在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翻译的切合点,将由文化差异因素导致的翻译错误降到最低概率。

3.掌握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技巧。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及被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较之普通传播过程,操纵者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转化码,以达到两种语言所表达含义的一致。近年来,翻译理论和技巧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对于翻译者而言,用翻译理论和技巧来武装自己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4.积累大量的本土和目标语言文化常识。文化是一种大众形式形成的主流,它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个人所属的社会属性和特质,所以从文化理解角度来看,直接翻译文本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行不通的。翻译者只有积累大量本土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常识,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了解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差异常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最大程度低避免翻译失误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商务合作不愉快。

参考文献

[1]李学颖.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信息对等与文化色彩[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142~143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2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通用语言,因此,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促进我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结合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基础习惯之上,尊重我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习惯差异,使翻译作品能够做到二者兼顾,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发展与进步。

一、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的往来密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也越发突显,英语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部分,而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够让中国读者更深入体会到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拉近中国读者与英语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促进中国与各国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此外,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选择其对应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准确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探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处理方式,使文学作品翻译不只针对英语单词,而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语文学的内涵与魅力。

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策略

1.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要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要根据该作品的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而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作品进行透彻的分析,再进行翻译工作,以便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做出更准确的表达。其次,由于英语文学作品体裁多元化,例如:散文、小说、科技应用文以及诗歌等,其中散文、小说与诗歌这些文学体裁的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特点,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文学性与以艺术性。因此在翻译散文、小说或者诗歌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对该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感悟,再结合中国人语言与阅读的习惯,对英语文学的翻译技巧进行合理调整,以便在翻译时能将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确体现出来,便于中国读者正确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文章主旨,有利于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性与文学性。最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科技应用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而文化元素较少,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着重掌握翻译作品的核心内容,对专业用语或者专有名词必须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段,而对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则不必过于考虑。2.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方面入手,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源自于美国,其强调的翻译概念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词汇含义上的对等,还要使翻译中整体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裁以及语义都要形成对等,从而更准确的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文化。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便让中国读者能够了解该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含义。例如:“Thewaterthatbearstheboatisthesamethatswallowsitup.”如果按照直译,将会翻译为“载着小船的水和把它吞没的水是一样的。”,这很显然没有清楚表达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而如若翻译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促使中国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其内涵。3.正确解读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理论,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是一种翻译理论,源自于20世纪末的美国,由LawrenceVenuti所提出。其中,异化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学作品中源语言文化为最终目标;而归化的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文学作品最终所翻译的语言文化为目标,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概念。赞同异化理论的翻译人员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是使中国的读者能够领悟并接受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重点在于“接受”,而不需要读者去了解其中的内涵;赞同归化理论的翻译人员则认为,翻译作品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使所翻译的作品能够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与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充分感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其重点在于“感知”,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与优势。对于异化理论而言,可以使翻译作品更符合原文的中心思想,更能尊重原文的语言文化;对于归化理论而言,则更注重文化的内涵能否被读者所理解。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语文学作品文章的主旨,合理使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理论,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例如:“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Shenzhen.”译文应该为“高楼和高楼大厦在深圳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按照异化的理论,将其直译为“高楼和高楼大厦在深圳犹如蘑菇般涌现。”这种表达方式很符合原文的主旨,却让中国读者难解其意,但如果根据归化理论,将其译为“雨后春笋”就能够很容易的被中国读者所理解,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在翻译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英语文学作品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又能便于中国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有利于我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4(2):36-37.

[2]郭晓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大观,2016(4):110-110.

[3]彭莹.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文学翻译[J].芒种,2015(24):103-104.

[4]刘果.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广东科技,2014(14):203-203,205.

[5]刘亚东.浅谈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J].时代文学,2012(8):137-138.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

1.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2.理解和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理解的差异,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请看下列一组记号的英汉对比。

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 浓咖啡(不加糖或牛奶);black eyes挨打后的黑眼圈;

dark eyes黑眼睛;brown sugar 红糖;blue film黄色影片in the black 赢利;

in the red 亏损、赤字;white sale 大减价;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elephant贵而无用的东西,

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请看例句:

例1: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

这句话若直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其正确译文应该是: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

例2:It is impossible to over 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这也是一个体现为逆向思维的双重否定结构。如果直译为:“过高估计这项发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则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正确的译文应为: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有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和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对比和理解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真正达到译文“入木三分”。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比喻相似的现象,即比喻的差异。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

as strong as horse气壮如牛;as blind as a bat 鼠目寸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goose fles 鸡皮疙瘩;something fishy蛛丝马迹;as wise as an owl像猴子一样聪明;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

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To grow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此外,两种语言在习惯表达上也有差异,请看例句:

例3: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如果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其正确译法是:“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例4:When I say Chinese food, I mean Chinese food.这句话照字面直译为:“当我说中国菜时,我是指中国菜”。这不仅破坏了原句的意思,也没有将句定的表达法体现出来。如果译为“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那就好多了。

参考文献

[1]邹照兰.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南林学院报,2004年6月.

[2]蒋亮.试析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3]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科教文汇,2007,(12):184.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4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不同是产生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思维方式不同会导致语言使用习惯、语法结构等不同。英语的句法结构中,更加注重主、谓、宾的地位,而汉语中更加注重动词的地位以及句子的结构。这就像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不同一样,西方人追求自由,个性独立,而中国人则追求中庸,不做“出头鸟”;西方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认为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寻求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中国认为个人在历史中发挥的力量是有限的,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民。英美文学翻译者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能翻译得更加恰当。

2.的差异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在东西方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如影随形,方面的词汇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东西方在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大多信奉佛教、道教,西方人则多信奉基督教与天主教,这在东西方国家所使用的语言词汇上有明显的体现,比如汉语中会出现“方丈”“和尚”等词语,而英语中则会出现“牧师”“修女”等词语。由此可见,英美文学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准确恰当地翻译。

3.东西方生活环境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多样的动植物种类。西方国家地理环境与我国地理环境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二者都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够对人类语言产生重要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类语言的产生有赖于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创造了不同的人类语言。我国是文明古国,以发达的农业闻名,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是享誉全球的农业大国。我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又是内陆国家,人民生活在陆地上,因此对土地十分热爱。而英国四面环海,所以英国人热爱大海,对大海有深厚的情感,拥有十分发达的海洋文化。

4.人文风俗的差异

东西方地理环境、发展途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人文风俗的巨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际上。我国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思想保守,行为守旧,重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而西方国家受启蒙教育与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表达方式直接,行为方式开放,社交礼仪也较为开放。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社交礼仪的表达通常是口语化表达,较容易理解。英美文学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忽略人文风俗的差异,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令翻译作品更加完整。

二、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影响的策略

1.了解西方《圣经》文化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里希腊神话与《圣经》非常著名,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普遍涉及,希腊神话与《圣经》对西方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影响深远,对文学作品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要深入了解希腊神话与《圣经》,熟知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准确理解原作,翻译出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以及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意图。

2.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翻译行业也不断快速更新。很多英美文学翻译者并不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这样做是错误的。翻译工作的追求是使翻译文字无限接近原著文字,能否表达出原著作者的意思是评价翻译者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在翻译过程中,巨大的文化差异是汉英两种语言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对于不了解另一国文化的读者,很难通过译者的直译文本理解某些内容。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要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带来的影响,平时要注重丰富自己对英美文学的知识储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体会,提升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素养与感知能力,在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迅速处理关于文化差异的内容,提高翻译质量。

3.了解英语谚语、俚语的背景文化

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常规的语言运用,还有诸如谚语、俚语、成语等经过长时间积累,在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英语作为世界性通用语言之一,应用更为广泛。我国与英语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日益频繁,对英语的使用也更加普遍。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要掌握英语谚语与俚语的使用,比如“MilkyWay”,直译为“牛奶路”,但是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英语俚语的惯有用法,应该翻译为“银河”,这属于固定用法。再比如中国的成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翻译文字,直译也让西方人费解。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俚语与我国成语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时,要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将谚语、俚语和成语的真实内涵翻译出来,而非仅仅翻译肤浅的字面意思,以免误导读者。

英美文学翻译是我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对我国与他国建立良好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英美文学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要做到字面意思和内在含义相结合、表面意义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充分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保证英美文学翻译做到“原汁原味”,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在英美文学翻译工作中学习异国文化,在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5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影响 策略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In English teaching,culture differences can easily lead to difficult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Therefore,as a language learn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native language.In English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cultural sensitivit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by cultural differences.Teachers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Key words】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luence; strategy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化,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彩缤纷的文化特色,受历史环境、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种差异并且竭力去克服这种差异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语言教学者,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文化教学,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种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语言还反映了民族文化思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的语言也不同,因此文化也就明显不同。比如,中国人就比较习惯去问下别人的私人问题,类似年龄,家庭的问题。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是很忌讳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非常常见。比如一个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在餐桌上可能会不习惯西方餐具的使用以及餐桌礼仪,这样往往会让人很不高兴。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

二、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1.对词汇学习的影响。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的组成、变化、应用都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它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例如,中文的基础是拼音,英文的基础是音标字母。在形容颜色的词汇中,英语的blue既有蓝色的意思还有忧郁、沮丧、消沉,中文则没有引申义。

2.对听力练习的影响。英语听力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听力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很简单的听力材料无所适从,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这很大一方面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bull’s eyes” 中文我们可能理解为牛眼睛,但是英文里它是靶心的意思。如果学习者不知道这个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文化差异对阅读、翻译教学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取决于语言的掌握程度,而语言的学习是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英语学习者遇到“as timid as hare”常常会翻译成胆小如兔,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胆小如鼠,在西方,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东方老鼠才是胆小的象征,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翻译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就很难正确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三、 克服文化差异进行语言教学的对策

1.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导入相关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些西方节日的习俗。比如“April Fool’s Day”教师就可以介绍下西方国家在愚人节的整人手段,并且配以图片展示效果更佳。

2.加强课外读物及经典影视作品的推广。学习者可以在课外时间通过涉猎英美文学名著及影视作品深入了解英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积极的向学生推荐些经典英语学习材料。

四、 总结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进行语言教学必须重视文化的教学。能否掌握一门语言跟文化理解的程度息息相关,因此,英语语言教学要注重文化教学,重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关注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且努力克服其影响,找到对策让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刘海玲,商利伟.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因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都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1.对学生听说的影响。听说是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或通过通信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只有说而没有听的交流过程是不可想象的。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其对英语听力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听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祝你一帆风顺。”一般应译为“Have a nice trip”。如果不了解文化的差异,学生就不知道怎么表达。

2.对学生阅读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容易理解错误。如下面这段话“A great deal can be learned about France by watching a Franch family at its meals or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by attending a baseball game, or about Britain by an hour in the galler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t question time.”从文字看,这段话并不难,但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多,这给理解文章带来了很大困难。如果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中的question time。

3.对学生写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目前,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差异而造成的。

4.对学生翻译的影响。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即使像汉语和英语这样十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一些大体对应的说法,翻译中大多可以拿来使用。然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义则是绝对的,普通的。并不是处处都可以照搬的。如,able 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

二、应用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

1.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从教学的角度看,文化是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应用英语。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平时,可以通过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只有熟悉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把英语教“活”。

2.注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初学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利用自己懂的语言形象地记忆英语,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故意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感受真实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加强文化知识背景的传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克服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方面的困难,更好地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李琦.中西文化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4).

[2]蔡慧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J].福建教育,2013(39).

[3]董一潼,廖正刚.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务谈判逐渐成为中国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进出口贸易及国际合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除了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外,文化差异也成为商业合作取得成功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全盘考虑。

1.谈判前要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谈判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人和形势的评估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其中谈判背景又包含: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须考虑到可能的文化差异。例如,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微妙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间安排不当、较随便,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

2.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美国文化倾向于众人一起来“敲定一个协议”;而日本文化喜欢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如果每个人都同意的话,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俄罗斯人喜欢累计的方法,和一方先谈,达成一项协议,然后前面的两方再邀请第三方,如此进行下去。

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对时间观差异应有所准备。

3.谈判过程中理智控制谈判进程和选择谈判策略。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三是进行说服;四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对商务谈判的进程有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进展的控制和谈判策略的选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所持有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预期又会引起这些谈判者在谈判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差异。

二、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1.寒暄。这里的寒暄意旨为建立关系或者彼此相识而进行的与谈判“正事”无关的所有活动,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就美、日文化差异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因此,美国商人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日本文化中,却常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

2.交流工作信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现种种不完全性特征。

(1)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讲话内容的80%~90%——这一事实意味着有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而且当第二语言能力有限时,甚至整个会话可能全部被误解。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2)非语言交流技巧差异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有时为了从谈判对手那里搜集信息,会采用“单向型”谈判策略——让外国对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间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凝视时间差异。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较为明显时,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例如,日本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视和插话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沉默时段较长;而法国谈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会在对方沉默时填补这些沉默时段。

(3)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信息反馈速度及内容不对称。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或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和德国人具有此特点。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特点。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馈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关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买方和卖方关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买方和卖方关系依赖于买方的信誉,注重直率和讲心里话。例如,报盘中的价格 因文化而异,美国商人希望事情迅速地完结,所以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要价比较接近。但是,在巴西文化中,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会过分大胆。

3.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去改变他人的主意。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

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信奉坦率、竞争和平等价值观,认为说服是最重要的,谈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见以便加以处理。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进入到说服阶段。

4.让步和达成协议。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最后,因文化而异搞好后续交流。国际商务谈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续交流行为。不同文化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外语课堂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6-02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张晨洁.中西文化差异与外语课堂教学[J].时代文学,2015:152-153.

上一篇: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下一篇:呼吸疾病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