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广撷博采

时间:2022-04-22 09:54:55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广撷博采

内容摘要:好的作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材料。没有素材的积累,便没有鲜活的文章,善教者必善于引导学生广撷博采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写作之源泉丰盛,灵感不断,写出精彩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材料积累;途径

蜜蜂采集百花精华酿蜜,每一滴精华都博取鲜花无数;金工筛选金沙炼金,每一克黄金都筛选沙土万千;学生要行云流水写出美文,也要日积月累广撷博采材料。没有素材的积累,便没有鲜活的文章;没有深厚的积累,就没有源源之灵感;善教者必善于引导学生广撷博采材料。

一.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积累真实鲜活的素材

文章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是学生的写作源泉。指导学生广撷博采,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积累素材。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曾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些主张或见解强调的都是回归生活,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作文材料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的大课堂,鼓励学生在诸如参观、访问、旅游、购物、社交、运动、团队活动、做志愿者等过程中做个有心人,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腿,仔细地观察人、熟悉人,仔细观察生活,真切感受生活,深刻思考生活。这样,小事情可以写出大主题,小人物可以表现出鲜明个性,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素材丰厚了,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迎刃而解,生活也自然馈赠给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他们的内心。

2010年广东省高考有篇满分作文《与你为邻》信手拈来写了不少生活细节,其中一段写道:“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到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地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这一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小细节尽显同学真善美本色。

无数事实证明:生活经历丰富多彩的学生,他作文选材有许多信手拈来的生活细节,并总是闪耀着回归生活那种鲜活的灵光。没有对生活细节的仔细观察,真切感受,深刻思考,精心选取,难以“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发现真美。

二.引导学生拥抱自然,积累有生命启示的素材

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主张亲近自然,聆听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从而获得宁静、恬淡和智慧。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置身大自然之怀抱,常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奇妙感觉,常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的独特体验。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暖风的喧闹里有喜悦的朗笑,狂雨的轻述中有感伤的哭泣。的确,大自然的一枝一叶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又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比如,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但孕自枯叶凋零;惊雀纷飞,却源自明月别枝。正所谓“一花一叶总寓理”。

情与理多来自自然的启迪。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拥抱自然,才有可能积累更多的有生命启示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静心地走入自然,聆听自然,比如听听溪水是怎样流成一脉智慧,看看高山是怎样站成一种尊严,瞧瞧密林是怎样获得一片光明。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聆听自然的基础上,感悟自然,比如看到鲜花含苞欲放时,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目睹色彩绚丽缤纷时会感悟到人生的美丽多姿等等;我们要启发学生从自然之景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要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费尔巴哈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确实如此。苏轼正是陶醉于“白霞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美景中,才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千古感叹,正是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关于生命的感悟,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前赤壁赋》。从自然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千古文人如此。而我们的学生也可如此。引导学生拥抱自然,才会寻找到更多的生命启示。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杂志等,积累有时代感的素材

如果说生活和自然是学生积累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一和第二宝库,那么网络、报刊、杂志等多媒体信息就可以说是学生搜集作文材料的第三宝库。教育部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在闲暇时间上网或浏览报刊杂志,搜集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电脑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这为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更迅捷地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搜集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提供了便利。例如,引导学生上网搜集从2001年开始的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人物的材料,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航天技术著名专家王永志、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等等,这些都是典型新颖、富有时代感的写作素材。当然,引导学生搜集积累典型新颖材料还应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例如国外的林肯、曼德拉、南丁格尔、德兰修女等,他们是“在道德人格上给人类的贡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爱因斯坦语)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材料更应收入囊中。

自然,引导学生搜集积累这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典型新颖材料,是引导高中学生行进在凭“材料新鲜”争得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分的捷径上。当然,捷径的上面,也是洒满师生辛勤和智慧的汗水的。

四.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积累有文化底蕴的素材

课本应是引导学生搜集积累作文材料的第四宝库。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课本都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型材料。

语文课本,有历史厚重感的典型材料俯拾皆是:蔺相如大智大勇,顾全大局;廉颇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司马迁忍辱负重,成就千古绝唱;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苏轼旷达乐观,海伦身残志坚,马丁·路德·金执著理想……课文中经典名言更是灿若星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这类材料,让作文散发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作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争得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分的一条捷径。

而《历史》课本也有华盛顿、罗斯福、拿破仑、朱可夫、牛顿、林肯、佛陀、耶稣等伟大人物的材料;《美术》课本有达芬奇、拉斐尔、凡高、列宾等著名艺术家的材料;《音乐》课本有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材料。这些中外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身上体现着人类的大真、大智、大慧、大善、大美、大爱,闪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光芒。因此,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把他们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何愁作文没有素材呢?何愁作文没有文化底蕴呢?

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媒体、书籍等方面广撷博采素材并灵活运用,就有可能让学生写作之源泉丰盛,灵感不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

[2]赵宪宇.生活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101

[3]刘德斌.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法导论.专刊: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5(7-8)

杨秀荣,教师,现居广东湛江。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应试作文中套作的状况与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