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仍存在“四难”

时间:2022-04-21 08:29:21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仍存在“四难”

为全面了解农村信用社改革后资产质量情况,更好的发挥其在金融支农方面的重要作用,人行常德市中支组织力量对辖区9家信用联社自2004年11月启动改革以来的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等情况开展重点调查,调查显示:改革后,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在资本实力、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及支农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股本金难稳定、不良贷款难压缩、股金红利难消化、历史包袱难化解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进一步采取后续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变革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资本实力明显增强。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增加经营积累等途经,努力弥补资本金不足,资本实力明显增强,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219.5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75.9亿元,增长52.9%,其中所有者权益7.7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6亿元,增长26.3%;呆账准备金余额4.6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3.6亿元,增长3.6倍;拨被覆盖率18.4%,比2007年末提高14.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虽整体仍为负数,但比2007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其中4家联社资本充足率由负转正。

(二)经营效益明显好转。深化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管理层的市场竞争、成本效益意识普遍提高,各信用联社在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收入来源等方面狠下功夫,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10年,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实现经营利润总额3.8亿元,比2007年增加3.4亿元,年均增长111.8%;实现营业净收入3.2亿元,比2007年增加2亿元,年均增长38.7%;实现利息净收入8亿元,比2007年增加4.6亿元,年均增长33%;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441万元,比2007年增加1689万元,年均增长48.1%。

(三)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中央银行票据发行置换了农村信用社部分不良贷款和历年亏损挂账。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共获得央行票据10.9亿元,其中置换不良贷款9.1亿元,置换历年亏损挂账1.8亿元;2004年开始享受营业税下调2个百分点、2004年至2006年三年实行所得税减半的优惠税收政策;同时农村信用社加强了日常经营管理,强化了风险管控标准,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虽然从绝对量看,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3.9亿元,仅比2007年末减少0.1亿元,但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 2010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8.1%,比2007年末下降了19.8个百分点。

(四)支农力度明显加大。改革后,常德市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发展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商业贷款、企业联保贷款,大力支持了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业企业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更加突出,支农力度明显加大。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101亿元,比2007 年末增加62.9亿元,年均增长53.2%;信用社涉农贷款占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42.2%,比2007年末提高22.2个百分点;从金融支持面来看,获得贷款农户达47.7亿户,比2007年末增加9.3亿户,获得贷款农户占县域农户总数的34.4%,比2007年末提高7.7个百分点;从网点覆盖面来看,信用社机构网点数312家,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54.6%。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仍存在“四难”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本金难稳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多样化是合理的股权结构的重要表现。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从股东结构分析,社会自然人股东比例大。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自然人资格股69962股,占资格股股东总数的98.1%,法人资格股占比不足1%;自然人投资股18194股,占投资股股东总数的99.4%,法人投资股仅占0.6%。从股本金结构分析,法人股股本金严重偏低。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资格股股本金11.9亿元,其中自然人资格股股本金11.8亿元,占99.4%,法人资格股股本金仅占0.6%;投资股股本金5.4亿元,其中自然人投资股股本金5.2亿元,占96.6%,法人投资股股本金1800万元,占3.4%。股权结构的严重失衡直接后果就是股本金稳定性差,股本金异动频繁。从账面数据看,截至2010年末, 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股东总数量71354名,比2007年末减少11265名,下降13.6%;,股本金总额17.3亿元,比2007年末减少6236万元,下降3.5%。但从我们实地调查了解的数据来看, 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实际股东总数量60412名,比2007年末减少22207名,下降26.9%;实际股本金总额14.1亿元,比2007年末减少3.7亿元,下降幅度达21%。

股本金稳定性差有其深层次的政策性、结构性原因。政策方面,占股东总数量95%以上的社会自然人股东入股动机是获取股金红利,目前红息政策发生改变,股息由过去的4.45%降至目前的2.79%,同时投资渠道在拓宽,股本金比较收益率下降,股民退股意愿较强。据对汉寿联社军山铺信用社的调查,2010年末,退股金额为56.2万元,占股金总额的26.3%;结构方面,投资股占比低是股本金稳定性差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末,投资股股东数量18309名,占股东总数量的比例仅为25.7%,低于资格股股东占比48.6个百分点,投资股人均股本金仅为0.35万元,低于资格股人均股本金1.35万元。由于资格股持满3年可随时退股,投资股占比低、人均股本金小的股权结构不利于信用社股本金的稳定。

(二)隐形不良资产多,不良贷款难压缩。为加强和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农村信用社加强了日常经营管理,强化了风险管控,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连续多年实现“双降”。尽管如此,常德市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及占比仍然较高。从农村信用社五级分类管理系统的数据来看,截至201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2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1%。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所反映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高达41亿元和31.1%,分别高于五级分类系统数据17.1亿元和13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改制后既要按商业化原则自负盈亏,又要承担政策性的金融支农任务,压缩不良贷款的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涉农贷款风险增大。农业是弱质产业,经营效益受制于自然条件。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经营效益大打折扣,导致部分涉农贷款风险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不良贷款余额5.6亿元,占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的23.5%;农户不良贷款余额12.5亿元,占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的52.3%。其中,2010年,在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整体减少2.2亿元的同时,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新增不良贷款297万元,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新增680万元。二是贷款迁徙情况不容乐观。2010年,常德市农村信用社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5189万元,比2009年增加5122万元,可疑类贷款迁徙率由2009年的0.06%上升到2010年的4.3%,提高了4.2个百分点。三是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企业所得税及营业税减免的优惠税收政策取消后,农村信用社税收减免额迅速减少,财务负担增加。2010年,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共减免税收2891万元,比2009年减少3500万元;利润总额459万元,比2009年减少16458万元。税收的增加,利润的减少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消化不良贷款的可用资金,不良贷款压缩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股金存款化明显,红利支出难消化。改革期间,人总行对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建立统一法人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之一是统一法人后股本金必须达到1000万元以上,并使核心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都不能低于2%。迫于监管部门与上级考核的压力,农信社在充实股本金方面仍属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主要是通过做亲朋好友工作,加大考核力度等方式来弥补股本金,导致股金“存款化”问题突出。对9家联社负责人的问卷调查中,8家联社负责人表示存在存款化股金现象,而且部分联社存款化股金现象相当严重,比例高达90%以上。存款化股金最突出的特征是不考虑信用社经营效益情况,必须按固定比例获取股金红利。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效益有所好转,但整体盈利水平仍然不高,加上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利润大部分要用来弥补历年亏损,股金分红的压力较大。

一方面,当初农村信用社为了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股本金,片面强调股金红利,出现宣传误导,导致95%以上的社会自然人股东入股动机是获取股金分红,而且期望值较高,而实际分红却逐年减少。一旦股东的分红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动摇股东持股信心,极易导致股东大量退股。为了保持股本金稳定,各信用社只能咬紧牙关从为数不多的利润甚至成本中支付红利,极大的加重了他们的财务负担。2007年-2010年,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股金红利支出分别为7163万元、6544万元、4083万元和3457万元,分别占信用社当年利润总额的363.2%、272.8%、24.1%和717.2%。

另一方面,为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承诺在农村信用社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对股金红利给予补贴,但事实上地方政府没有兑现改革初期对信用社红利补贴的承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末,按照当初承诺地方政府对9家联社应补贴红利金额1.3亿元,实际到位补贴金额仅330万元,而且是以土地出让金减免的方式进行,仅占应补贴金额的2.6%。地方政府补贴政策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信用社的股金分红压力。

(四)整体风险依然突出,历史包袱难化解。农村信用社在改革期间通过央行票据、税收优惠、保值补贴等方式置换了一部分不良贷款与亏损挂账,但是农村信用社仍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且沉淀下来的不良资产收回的难度较大,整体风险依然突出。据问卷调查反映:9家联社负责人都表示改革后仍然存在不良包袱,其中6家联社的不良包袱是历史积累形成的,2家联社是涉农贷款风险造成的。

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拨备严重不足。2007年至2009年,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均不超过10%,分别为5.8%、5.0%和6.3%;贷款拨被覆盖率分别为3.6%、3.0%和4.3%,贷款损失准备和拨被覆盖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虽然2009年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后,农村信用社为了减少税收缴纳比例,一次性加大了各种准备金的提取比例,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拨被覆盖率分别提高至27.4%和18.4%,但仍远低于监管标准要求。二是财务历史包袱重。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常德市农村信用社未弥补历年亏损挂账达9.7亿元,占资产总额的3.4%,较大的亏损包袱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信用社改革顺利进行,消化和解决这一历史包袱是农村信用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压力增大。一方面,随着股份制银行进入中小城市而加剧竞争、货币利率政策调整导致利差水平不断收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的执行使资金运营受到一定限制等因素,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投放和赢利水平均受到限制,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一直扎根农村、农民、农业,贷款发放集中在农村产业,这些涉农产业极易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贷款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加剧了涉农贷款的风险损失。据调查,2010年安乡联社新形成的8000万元不良贷款中,70%以上是小额农贷与传统种养业贷款。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股本金管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股本金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引进民间战略投资者,吸纳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进入信用社,提高投资股比例和企业法人股比例,消除股东结构不稳定因素,同时要又通过战略投资者参股,增加投资渠道,达到增资扩股的目的,解决股本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经营,规范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以利润的提高来增加分红额度,同时要完善利润分配制度,重点要完善股金分红制度,使股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股东信心,激发股东入股积极性。最后,对历年亏损挂账严重的农村信用社,既要从盈利中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以抵补历年亏损挂账,又要对股东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让股东理解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政策,让他们看到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前景,使他们持股更踏实,增强他们的持股信心,保持股本金稳定。

(二)加大不良贷款清收,进一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2010年,出于筹建农村商业银行的需要,市政府组织公、检、法、工商等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不良贷款的强力清收工作,共清收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拖欠贷款2000多万元,清收效果明显。此举显现出政府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的强大作用。因此,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和处置不良贷款,对过去因政府行为产生的不良贷款,应承担起责任,积极落实债务或用政府资产置换,对于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久拖不还的,要采取强硬措施,实行“三停五不”政策,督促偿还。同时建议2011年由政府组织司法、工商等部门开展一次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专项行动,集中清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沉疴固疾。另外,人民银行要承担起净化社会环境的牵头角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社区和信用乡镇等为载体,全面开展“信用细胞”建设,努力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发展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三)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消化政策因素导致的历史包袱。票据置换改革给信用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但目前部分信用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甚至有在走下坡路、回头路的可能,如果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就难以实现更大的发展。一是继续实施资金扶持。对原有资金政策就支持而未支持的部分予以追加资金,按比例消化不良贷产和历年亏损挂账,对政策性倒闭而形成的乡镇企业呆账、死账,政府应承担剥离义务,一律由财政等额拨补,同时要及时将承诺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二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财政政策上,重点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货币政策上,重点要将差别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政策用好用足。税收政策上,继续实行对营业税、所得税及附加税的减免政策,并将优惠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四)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一系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继出台并日臻完善,有效保障了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但综观我国金融业法律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当前农村信用社既要担负起政策性支农的重任,又要进行“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运作,虽然通过票据置换的方式消化了信用社的部分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但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方向,“花钱买机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国家应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制订出台专门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经营目标进行合理界定,使农村信用社改革有法可依,在制度方面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课题组组长:曹丕铭 副组长:李章林 课题组成员:徐爱学 彭友宝 何业军 王光荣 王志刚 刘杨 执笔人:彭友宝 刘杨)

上一篇:浅论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基于博弈论的商业地产价值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