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

时间:2022-04-21 05:10:43

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

【摘 要】从老年人机体特点、静脉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掌握老年患者静脉特点,正确选择血管和保护血管,进针手法、部位、角度的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

【关键词】老年患者;机体特点;穿刺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22-02

许多老年患者都是反复发病而多次入院,血管很难穿刺成功,且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状态异常,对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尤为重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本文针对老年患者的机体特点、生理病理变化、静脉血管特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静脉穿刺方法,现报道如下。

1.机体特点

由于老年人机体衰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多种脏器疾病,如消化道功能下降,唾液腺、胃肠、胰腺等消化酶的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缓慢。由于心脏功能降低,药物经血液循环吸收减少,影响药效的发挥。其他组织器官表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较明显是肌肉组织,这是由于细胞总数减少所致。

2.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2.1 老年人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弛,血管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2.2 生理病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动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等。静脉内膜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

3.静脉选择与穿刺方法

3.1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流体部分外渗。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输液时间长短选择血管,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足小血管,当超过8小时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的变动,解除长期卧床疲劳,同时也便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3.2 穿刺方法

3.2.1 必须绷紧皮肤后再消毒,其原因是皮肤老化,致使褶皱增多,污垢容易沉积在褶皱里,其消毒的面积应比一般人大一些,污垢较多者,可选用肥皂液清水擦洗后再消毒。

3.2.2 将止血带绷扎在腕关节上约6处,在所选择静脉穿刺处下1~2进针,待针进入皮肤三分之一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稍向前进针0.5左右,其优点是不容易从血管中脱出,可延长血管使用时间。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

3.2.3 选择末梢血管输液时,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第三的特点,再选择小号头皮针头,进针应采用快、稳、准的宁浅勿深方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可用夹板固定,以免滑脱。

3.2.4 老人血管活动度大的血管,护士用左手拇指固定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以2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快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进入少许,用输液贴固定,对比较脆的血管进针速度宜慢,松止血带要轻柔,不宜用力过猛。穿刺时嘱老人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这样进针快,可减轻进针疼痛。

3.2.5 静脉压较低的老年病人静脉穿刺时,在病人静脉压低时,穿刺感有失阻感,但又不见回血,可挤压输液管下端,如再回血说明针头在血管内,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

3.3 进针手法 较直、管腔较粗的血管可采用进针角度稍大,但以

3.4 老年体弱患者手足静脉穿刺注意进针速度不可过快,针头刺入长度不要太长。如血管分叉,应在血管下0.5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着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角,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胶布固定[3]。

4.提高穿刺成功率

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较粗直、易显露、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血管,从远端开始,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避免选用硬化、受伤、感染、靠近关节或疤痕的血管。进针时应根据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绷紧穿刺部位,以固定血管。进针速度宜慢,松解止血带动作要轻柔,以免血管移位而脱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进针角度以60°左右为佳,减小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压强增大,进针的速度增快,同时表皮受损范围小,病人疼痛减轻。肥胖型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较厚,血管深而细,穿刺时应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是否有饱满感,掌握好深浅度,看准方向,摸索进针。体型瘦的老年患穿刺时止血带必须靠近穿刺点捆扎,易选用细小针头,针头必须要锐利,否则穿刺很可能要失败。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穿刺前局部需要轻轻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局部热敷,切忌止血带过久或连续击打,这样可造成相反效果,因为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越加不利于穿刺。

参考文献:

[1] 王玲,李华伟,田秀荣,进针角度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16:445

[2] 吴相慰,提高老年人静脉输液质量的几个环节[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84

[3] 高淑芹,手背静脉穿刺技术进展[J]当代护士,2006,813-814

上一篇:老年黄斑变性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治疗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