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扩张不能搞“零和游戏”

时间:2022-04-21 01:52:17

报纸扩张不能搞“零和游戏”

楚天都市报在宜昌等地开办的“地方版”,只存在了不到5年时间,便销声匿迹。个中原因,不是地方版不受读者欢迎,而是不受“地方”报纸的欢迎。办地方版对省报来说是发展,而对地市报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楚报地方版动了地市报的奶酪

2003年,全国开展报刊治理整顿,湖北的县市报相继撤销、停办。市场真空需要填补,从地理和行政接近性上给地市报做大做强提供了空间。由于当地经济实力不能与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相比,湖北的地市报(含其附属晚报,下同)生活得不是很滋润。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过去订县市报的单位改订地市报,那么,地市报的发行和广告,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正当各家地市报人摩拳擦掌之际,却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省报集团“把手伸过来了”。经过1年试点之后,2003年楚天都市报开办周五刊的宜昌新闻版,有单独报头;次年,又在襄樊、荆州、黄石等地开办地方版。地方版虽无独立刊号,但采编相对独立,各有一支记者、编辑队伍;地方版依附主报一起发行。

武汉报业竞争较为充分,而且基本上是省市两大集团平分秋色。但在武汉以外的湖北省内报业市场,省报集团居于“统治者”地位,各地市报的广告、发行等经济指标,连省报集团的一个零头都赶不上。

办地方版,省报集团给出了一个十分合法的理由:“迅速整合可用资源,以增强其舆论引导能力和抵御外来媒体入侵的能力。”①但无论旗号多么正义,楚天都市报办地方版,不仅动了地市报的奶酪,而且威胁到其生存。

毋庸讳言,省城市民报的办报质量,是地市报无法相比的。而且前者动不动就是四五十个版,而后者一般都是一二十个版。二者的市场竞争力本来就很悬殊,后来更是雪上加霜。楚天都市报办地方版,从每周1期8版做起,逐步过渡到周二刊至周五刊,直至扩大到16版。等于在当地办了一份晚报,形成“报中报”格局,相当于两份报纸对付一份报纸,地市报十分被动。

所以,地方版的出现,做大了楚天都市报,拓展了省报集团的实力,但“侵占”了原来地市报的地盘,更造成了地市报及其附属晚报市场的流失。过去,省报和地市报也有竞争,但地市报生存受到威胁之后,矛盾相对尖锐化了。

面对强敌入侵,2007年9月底10月初,湖北17家地市党报、晚报联名,向国家及湖北省有关部门“投诉”楚天都市报“违规”:“严重违犯国家有关出版规定,搞‘一号多刊’,给湖北省新闻出版秩序造成了严重混乱局面。”2008年1月,楚天都市报地方版全面停办。

不能以简单的对错论之

楚天都市报地方版停办,主要原因是利益之争。一方面楚天都市报要发展,一方面是地市报要生存,二者之间没有协调一致。前者的扩张,如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带来双赢效应才行。如果省报集团与地市报合作办地方版,照顾到竞争对手的利益,就不会招致如此激烈的反对。如果是按“零和游戏”的规则,造成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一方的发展就威胁到他方的生存。

在国际上,报纸办地方版是普遍现象。但如果以“国际惯例”指责湖北省的各地市报,也是不公平的。

发达国家的报业竞争,是完全的市场化竞争,或者说是市场化程度非常充分的竞争。而中国的报业竞争,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化色彩,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行政力量。武汉的市民报办得比地市报好,固然有主观因素,但客观因素也很重要,这就是省报和地市报所处位置不同。根据社会学理论,报业市场可视作“场域”,处在各种位置的各种报纸,构成了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在这个场域,省报集团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因为它不受省会城市以及地市的管辖,舆论监督阻力最小,而舆论监督又最能为报纸赢得民意。

位置决定资源,相对于各地市报而言,省报集团占有“稀有地位”,拥有无可匹敌的舆论监督权,拥有更强大的社会资本,从而把持了报业领域中“专门利润的得益权”。试想,如果这些地市报拥有同等的舆论监督权,他们与省城报纸的差距,会有现在这么大吗?他们还需要“地方保护主义”吗?

注释:

①蔡华东:《把卒子拱过河――谈楚天都市报“品牌塑造”之扩张之道》,《新闻前哨》,2004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武汉晚报社)

上一篇:《中华文明大讲堂》成功要素解析 下一篇:地市报奋起的“东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