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施行中有关检察监督问题的理解和适用

时间:2022-04-21 09:28:12

新民事诉讼法施行中有关检察监督问题的理解和适用

【摘要】本文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工作中遇到的法条理解适用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实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检察监督;理解;适用

一、在民事抗诉的对象上法检两家的认识分岐

(1)发现确有错误的执行裁定能否抗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抗诉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和存在抗诉事由。司法实践中,有同志认为按照法条的字面意思,所有的民事判决、裁定都应该属于检察机关的抗诉对象。但是法院在抗诉对象却倾向于严格限制,1995年至2000年间,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多次作出批复,要求各级法院不受理检察机关部分裁定尤其是执行裁定的抗诉。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关于执行监督仅有一条原则性的条款,如何对法院违法执行行为监督?能否对执行裁定提出抗诉成为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中检察机关面对的一个新的问题。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对于确有错误的执行裁定不宜采用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而是应该以检察建议的方式予以纠正。理由如下:其一,该类裁定并没有经过审判程序进行审理,不适宜通过再审程序纠错。其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于错误的执行裁定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实施监督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果。(2)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民事调解书能否提出抗诉。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将民事调解书纳入民事抗诉的范围,但是对抗诉事由作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定,只有在“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时,才能抗诉。但在司法实践中,更令人民群众诟病的是法官为调解率久拖不判甚至强迫当事人调解。如何对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民事调解书进行监督,成为检察机关面对的一个新问题。笔者认为,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违法与判决违法的性质是一样的,且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对生效的调解书决定再审。鉴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没有直接规定检察机关对于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内容违法的民事调解书可以依职权提出抗诉,结合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院驳回再审申请后申请检察监督,检察机关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民事调解书提出抗诉。

二、在开展民事监督方式上法检两家的认识分岐

(1)检察机关能否调阅法院审判卷宗副卷。卷宗审查一直以来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监督的基本方式。长期以来,“调卷难”成为制约检察机关办理民事监督类案件的一大因素。2010年6月,“两高”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调阅诉讼卷宗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检察机关调阅卷宗的方式等作出了规定。此后,虽然“调卷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关于检察机关能否调阅审判卷宗副卷,法检两家一直存在认识分歧。法院认为,审判卷宗副卷记载了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审判意见,属于审判机密。检察院如果调阅副卷存在泄露审判机密的风险,且给办案的审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检察院则认为,无论是正卷或是副卷都是审判卷宗的组成部分,查阅副卷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法院裁判的理由和依据。在实际的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一般都没有调阅副卷。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的民事检察案件,如果只是为了核实抗诉事由或者案情,确实没有调阅副卷的必要,但是如果是为了调查审判人员枉法裁判和渎职行为,就应当调阅审判卷宗副卷,副卷能够更加清楚的呈现出案件裁判的经过,能够证明审判人员有无徇私枉法和渎职的行为。(2)检察机关能否向审判人员调查核实案件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核实案件有关情况。法院认为,裁判文书和卷宗材料已经能够说明案件的基本情况,检察机关随意的向审判人员核实案件情况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审判人员的职业声誉。检察院认为,仅仅凭借卷宗等书面材料不能完全查清案件的真实情况,且法律赋予了审判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案件是否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有无需要说明的特殊理由,这些都只有通过向审判人员调查核实情况才能查清。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般违法的民事监督案件中,在书面审查不能全面了解案情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审判人员就特殊问题作出说明,这种情况下的调查可以由审判人员提供相应的材料或者作出书面说明,在不影响审判人员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协商处理;若是调查审判人员涉嫌违法和渎职行为的,就必须向审判人员调查情况并制作笔录,这种情况下的调查核实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避免调查核实权滥用。

参 考 文 献

[1]陈桂明.民事检察监督之存废、定位与方式[J].法学家.2006(4)

[2]宁建海.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职权配置[J].河南社会科学.2009(6)

[3]杨杰.试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之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4)

上一篇:合同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认定探讨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的分析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