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研究

时间:2022-04-21 06:55:45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研究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以说话训练为基础,以写话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动笔动脑开拓思维,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通过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n堂提问;写作能力;观察力

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都要平等对待,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有耐心地帮助每个学生改正错误,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感和压迫感,给学生以自信心,培养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大胆提问的信心

老师要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阐述者和领导者。老师要指导学习反应慢、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改变教学方案,不要打击他们学习的自尊心,要给予学生鼓励。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为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培养中,老师一定要改变并且指出新的教学方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学生学习文化、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好坏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提问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提问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得到感悟并应用于实践中。这就需要发挥课堂提问的科学性研究,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写作时对于句子的要求只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就行,没有太多的要求,慢慢地随着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累,思维力和想象力得到提升,要求学生不仅把句子写完整,更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面部表情、人物特征等。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上越来越自信,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好奇与乐趣,可以在教室开展作文展,把班里比较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到最后学期结束时把那些作文收集成册,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最棒的,燃起了学生学习的希望之火。

课后作业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开放性的作业就是有创造力的一种作业,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对问题看得更简约化,更透彻化,做出的答案更具多样性。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独立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度,让学生在纵向与横向上得到一个好的发展。

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要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综合性的,不是现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查找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不可不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不喜欢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作业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作业没有痛恶感和压抑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多样性的,老师要注重培养和提倡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

三、设置悬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性,老师也做出了一些新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兴趣是获取一切知识的根本,也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前提,所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是很重要的。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只有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在课堂中提出疑问,才能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老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环节抓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关性的问题,给学生营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变得善于思考和探究了,敢于提问了,还有了创新意识,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效果也更有效。

我国自21世纪以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问性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长期以来感到最头疼的事。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策略,转变教学重心,培养学生各方面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学校语文教学目标的理性探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8).

[2]程颖仪.自主提问教学目标设计陈述:与王萍英老师商榷[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6).

上一篇:漫谈小学作文教学选材策略 下一篇: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良性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