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好的教育”

时间:2022-04-20 09:49:15

何谓“好的教育”

近来有关基础教育理论的书,大多是围绕诸如“生命教育”、“潜能教育”、“绿色教育”、“体验教育”等一些核心概念加以概括和阐述的,而周培植的新著《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其核心概念是“好的教育”。乍看起来似乎过于笼统又无新意:何谓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带着疑惑,阅读了这本书。

第一次看到周培植这个名字是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18期《周培植和他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一文中。该文从几个角度介绍了周植培的区域生态教育理论。而3年后的今天,这本书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出周培植的区域生态教育研究成果。

本书的三大创新。正如袁振国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的那样:“这本书的完成不仅意味着下城区教育生态的理论体系已初步构建,而且还实现了区域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与提炼的三大创新。”

一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作者采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立足区域的实际,尽可能体现本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依据本土理论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二是理论表述的创新。全书采用了开放式的叙述风格,围绕核心的观点与命题展开阐述,在描述上很少学术化、专业化语言,而是更多地以实践及感性化的词语来展现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三是创作模式的创新。本书的创作是以作者周培植作为创作主体,各级研究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方式来完成的。

“好的教育”是现实的诉求。10多年前,周培植被任命为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治教一方。从那时起,他就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坚持认为,“只有解决了底层百姓的教育问题,才算是真正解决了区域教育的问题;只有底层百姓对教育满意了,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周培植看来,“好的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等等。因此,他探讨教育之于人与社会的深重影响,强调价值失序的拯救,并且必须要落实于“好的教育”。

当然,作者不是教条地对何为“好的教育”进行严密的条分缕析,更没有主观定义和概念化,而是把教育环境作为一种比较的背景,把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一过程,耐心地落实到最具体、最实在、最普通的人物或实践等教育事实中。在他看来,“好的教育”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是一种教育实践的强大动力。

“教育生态”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每堂课、每个学生,是“要让教育教学的一针一线,都经得起推敲”。因而,作者强调:“我们开展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不是为了最终构建一个教育理论,而是为了最终追寻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皮亚杰曾批评功利性教育的弊端:“教育者首先只关心教育的目的,而不关心教育的技术,只关心培养出来的完人,而不关心儿童以及其他发展规律。”这种狭隘的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急功近利”,这是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其具体表现为:过度看重结果而淡化教学过程;过于看重知识的接受而忽视能力的养成;过度看重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塑造;过于看重外在的表现而忽视内在的本质。

周培植也正是在关注教育所呈现出的无序、消极状态,如对生命的漠视、对自我的压抑,对他人的不尊重,责任、价值的缺失,关系的错位以及所导致的总总退守、降格,而表达其“好的教育”理想。同时,通过一系列教育细节,还有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通过一些细节、行为、人物蕴含的教育意义的解构,呈现出教育生态思想下教育观念活动、信仰的逐步形成过程。

本书中“好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体现的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为什么要敬畏生命,要以人为目的?为何要有生态智慧,要有区域的视角,要探求教育基因、教学伦理等一些问题?本书都做了深入的阐述。

下城区的“三二一”发展目标、“三三三”发展思路都是下城区多年教育创新、充实、完善的结果。如“三二一”中的“三”,即“三更”——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更均衡”是降低择校的难度,是提升更好的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更公平”指向的是提高学生教育的满足感,张扬学生的个性,把时间和空间归还给他们。“更充裕”的实现目标指向的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的资源,形成覆盖面更大、水平更高的学习化社会,构建完美的终身教育体系……

“好的教育”展现的是下城区一幅鲜活真实、充满活力的教育图景,因此,其文字开放、灵活、可感,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教育学院)

(《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 下一篇:作弊者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