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金融?

时间:2022-04-24 11:42:04

何谓金融?

金融的核心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

美国于2007年7月,出现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成全方位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裂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转变成十足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给多国带来社会失业、政治动荡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时候,我们自然想知道: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今天,按照我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比如,“货币”就是如此。它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者未来任何时候,再用储存于其中的价值来购买别的东西。但货币同时也是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今天你在A地把东西卖了,带上钱,走到B地村,你又可以用这笔钱去买想要的东西。因此,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对商业化的发展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相比之下,借贷交易是最纯粹的跨时间价值交换。当然,对金融的这种一般性定义可能过于抽象。实际上,在这种一般性定义和具体金融品种之上,人类社会已经推演、发展出了规模庞大的各类金融市场,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证券之上的各类衍生金融市场,所有这些已有的以及现在还没有但未来要创新发展的金融交易品种,都是为类似于上述简单交易的金融交易服务的。金融交易范围从起初的以血缘关系体系为主,扩大到村镇、地区、全省、全国,以及全球。

为什么人类社会金融交易的规模与范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迁?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价值交换所要解决的人类问题是什么?其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什么,或者说,金融市场靠什么才能发展起来?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人还不能像金融理论模型中的消费者那样,能够在众多信贷、保险、投资、养老、理财金融产品中去挑选并找到最理想的投资理财组合的话,那么,在更传统的古代、近代社会中,人们又是如何生活,如何规避一辈子中方方面面的风险,做好养老、病残时期的生活安排呢?对于没有外部金融市场的传统社会的人而言,金融经济理论还适用吗?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单个人生存下去的能力是很低的,发生天灾人祸、疾病残疾时,我们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所以,为了能够更顺利地活下去,也为了生命的延续,个人必须与其他人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的利益交换,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是人类活下去的必须。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金融交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的,只是人际金融交易的实现形式、方式很不一样,今天我们熟悉的外部市场提供的金融证券只是其中之一。在原始社会里,“部落”公有制是一种实现形式,在那种安排下,个人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己的财产,也没有自己的权利,但好处是,在大家都没有自我的架构下,所有猎物和果实都共享,让所有人活下去的能力最大化。

在农业社会里,人际金融交易也是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的,其交易范围缩小到了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家庭、家族之内不分彼此,养子就是为了防老,子女即人格化了的保险品、信贷品和养老投资品;亲戚间的“礼尚往来”也是一种跨时间价值交换。得到一份礼就让你“欠一份人情”,下次回送礼时你才还了那份“人情”,所以,在那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的,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

当今时代,当子女是实现跨时间价值转移的最主要方式时,农民规避风险、养老的境况就不是由保险产品的好坏、股票的多少、基金的投资组合决定的,而是由儿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即所谓的“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之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也是因为这样一来,能进行人际隐性金融交易的范围就可以尽可能地大。所以,越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越会在医疗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人口膨胀。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血缘之外、或者说与血缘网络并行的互助结盟组织,其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对上帝的共同信仰。教会与家族、宗族类似,一方面起到经济上的互助、互保作用,也就是说,实现成员之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即金融交易,另一方面则促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其他非物质交流,给成员提供安身立命的信仰基础。

因此,现在我们熟悉的由金融市场提供的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等等金融产品,并非人际间跨时间、跨空间金融交换的唯一形式,只不过是超越血缘、超越社团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实现形式:在金融市场上,那些金融公司不管你姓什么,是谁的儿子。读过多少书,有什么意识形态,持什么政治信念,信什么宗教,只要你拥有交易信用,有支付能力,他们就会跟你做金融交易。

那么,为什么并非所有的社会都选择发展外部化、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呢?为什么在传统的中国没有出现现代证券市场呢?这又涉及到人际金融交易的性质和它要求的信用支持架构。

现代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等,是伴随着现代法治制度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支持陌生人之间交易的现代商法、合同法、证券法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熟悉的那些外部化了的金融证券市场。

开始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我的思想世界顿时活跃了许多,原来文化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第一是将人活下去的概率最大化,第二是将个人的自由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生产能力低下、金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等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至于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是弱国。

冲击我这种观念的是下面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比如当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尽管明朝当时快要灭亡了),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如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以及意大利各城邦国家。那么,从1600年前到19世纪和20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19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债券市场先于其它证券市场发展,而债券市场又起源于战争融资需要,早期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是这样,后来的美国还是这样。

那么,从美国的经历中为什么我们能理解到,230年前负债累累的美国以及400年前债负压身的西欧国家,反而在那之后胜过当时国库满满的中国、印度呢?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金融的真正意义。

作者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

上一篇:水价突涨溯源 下一篇:新能源过热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