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健康”?

时间:2022-08-23 04:46:58

何谓“健康”?

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多余,因为许多人对于常挂口头的“健康”一词的含义并没有完全搞明白。

“健”、“康”二字,各有所指。“健”指人体器官健全、功能正常,是“体质好”的意思,一般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康”含何意?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有注:“康,安也。”又注:“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可见,“康”又有通畅之意。用“康”形容人体,便含有平安、顺遂、舒心、随意等意思。所以“康”字总是与“平”、“安”、“乐”等字联在一起用,所谓“康平”、“安康”、“康乐”等等。

如果说“健”是指人的“体质好”的话,那么“康”就是讲人的“精神好”了。用句时髦话说,“健”是硬件,“康”是软、件。硬软俱佳,才是健康的人。

一般人说到健康,往往只想到“体质好”这一面,对“精神好”那一面不去想,不多想。这便是问题的要害所在。

大多数人持如是见解并不奇怪,因为一些辞书上就是这么讲的。笔者手头的这本1985年出版的《辞海》,对“健康”一词注解是:“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个解释基本上只讲了“健”,没有讲“康”。而最新版的《新华词典》的解释更简单,就是“身体强壮,没有疾病”八个字。

拉拉扯扯讲了这么一段,是为了“抠字眼”,做“文字游戏”吗?

不!有什么样的认知便有什么样的行为。正因为人们对“健康”概念的模糊,社会上便普遍存在着重体质锻炼,轻精神修养的养生偏向,简单地说,就是只讲“保健”,不谈“保康”。

“保康”这个笔者生造的词如果现今尚不能为大众接受的话,那么它应该表达的意思却是万万不可轻忽的。那就是人的一生,在注重“保健”的同时,还须始终为丰富知识、纯正思想、升华品德、陶冶情操、端正习惯、平衡心理而努力不懈。

其实,古来就有“修身养性”之说,只是通常人们并不是从保持人体健康的角度理解它的重要,而是把它看成无关人体健康的另一个人生课题。

既健又康,相辅相成。将两者割裂开来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降低了“保康”或曰“修身养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看不到精神堕落、品行不端也是不健康的表现;另一方面,它左右了人们对“养生之道”的追求方向,以为“养生”就是“保健”,与“修身养性”无关。

就老年生活和老龄工作而言,其影响也是同样存在的。从老年人自身看,重体质锻炼、轻修身养性的倾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老人认为,一大把年纪了,把身体搞搞好就得了,哪管其他许多,乃至放纵行为,陋习不改。从老龄工作而言,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关心老人健康仅仅视为物质上的问题,以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医疗好,老人身体就健康了,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如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一些子女、晚辈也以为孝顺老人就是尽量保证和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重视或者顾不到在精神上对老人多给以慰藉。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制定的《》中就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才算是一个健康者。1990年又提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这里的“健康”概念无疑包涵“健”和“康”两个侧面。1995年10月,在一次全国老年医疗保健研讨会上,我国人口和老年学家邬沧萍教授指出:“‘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这就是说,健康老人不仅要“健”,而且要“康”;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要“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国政府倡导的“六个老有”涵盖了保证老年人“体质好”和“精神好”的几个主要方面,而后者占了“六”中之“四”。

不仅要有一副健壮的身体,更要做一个健康的人。这是“健康老龄化”的要旨,是每个老年朋友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上一篇:领导干部要有三种“心肠” 下一篇:焦点新闻点评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