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时间:2022-04-20 06:27:15

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摘要:兴趣让学习变得轻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实效,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教学 兴趣 关键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动力,是求知获艺的先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和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的动力源就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一、精心“导演”,造成“悬念”,引入“角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精心“导演”,造成“悬念”,把学生引入“角色”,让学生真正抓住文章中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诱发他们的“惹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热烈探求的局面,从而大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 接受知识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第一锤就敲打在学生的心上。让他们挂在思想上的问题,能强烈激起求知欲,急于去阅读课文,寻求究竟。我教《孔乙己》一文时,曾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据孙伏园先生回忆,鲁迅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2、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悲剧常常使人落泪,而读完《孔乙己》不是落泪,而是在发笑之后心头感到阵阵心酸和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但引来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扩大了思维活动的天地,而且激起了学生急于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他们不再把这篇课文当做一般故事来读,而是带着思考的问题认真研读,这样就变教师讲问题为学生找问题,思考问题,效果大不一样。

二、 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知识的媒体越来越多了。教科书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电教媒体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荷尔蒙素的分泌,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和提高学习兴趣。而对于淘而不笨的学生,强制他们正襟就坐肃静听讲,往往效果欠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课堂上,“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因此,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我们能针对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眼、手、脑并用,则可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强化对知识内容的识记,往往可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活而且实。

这样既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

三、寓庄于谐,情真意切,变苦学为乐学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从学生们充满个性的表述,从师徒相从游学郊外的情景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那种充满乐趣的学习。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的课堂上,老师都是板着脸孔,情态严肃,以示老师的威严。教师的这种不亲切的教态,虽然调皮的学生不敢调皮了,但是让学生觉得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学习就是一件折磨人的苦差!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窒息,学生有疑难而不敢发问,感觉平板乏味,上课的效果不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从而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

相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谈,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加上教师满脸春风,带着微笑,用语亲切,情绪愉悦融洽,那么就会情趣横生,气氛活跃,师生就会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中,寓庄于谐,从来是为学为教之道。

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僵局,甚至会造成学生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同学上课随便讲话,搞小动作。如果此时点名正面严肃批评,或者大动肝火,拍打讲台,那样会大大地破坏了课堂气氛。如果采取和谐的入情入理的办法进行教育,那效果会大不一样。如有同学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影响别人听课,这时可以用以言制言的方法进行制止,“有些同学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引起热烈讨论,但现在不是讨论的时候”,“现在是信息时代,可是传播错误的信息往往是误人前程的”。这些语言是正面告诫,善意批评,随便讲话的同学听来,感触颇深,即为改正。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讲究方法,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和非语言交流。在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现代课堂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景。

上一篇:掀起书面表达的盖头来 下一篇: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