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信贷国际比较

时间:2022-04-20 02:58:06

居民消费信贷国际比较

欧美国家消费信贷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规范,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总结和借鉴。亚洲消费信贷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历史经验也显示,消费信贷发展不当会给经济金融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亚洲消费信贷过快的发展已引起各方注意。本文将通过消费信贷的国际比较来展示这一问题。并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做了具体分析和判断。

美国居民消费信贷

二战后,信用消费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五十年代中期至今,美国消费信贷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美国的消费信贷总额1947年为116亿美元,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的消费信贷总额达到20200亿美元以上。可见信贷消费已成为美国居民的一个重要消费行为。

消费信贷品种丰富

美国的消费信贷品种极其丰富,有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用于度假、家庭住宅修缮的贷款;用于其他服务的贷款,二次房屋抵押;学生贷款等等,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最为典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体系,住房抵押贷款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要支柱,占到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总量的40%以上,中小型银行该比例甚至高达60%以上。2000年,美国每十辆售出的新家用车中就有九辆是通过贷款实现的。仅新车贷款产生的利息收人即高达200亿美元。有关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汽车贷款,美国年新车销量至少要减少约800万辆。

消费信贷渠道众多

在美国,提供消费信贷的渠道包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的企业机构,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美国的商业银行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截至2002年底,商业银行共持有30.4%的总消费信用贷款、大约60%的房屋净值信用余额。美国的财务公司的消费贷款占有12.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商业银行。一些非金融企业,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消费信贷业务,向商品和服务的个人购买者提供便利。

欧盟成员国消费信贷及最新发展

英国和德国是欧盟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领导者

英国有着充分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它的消费信用债务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信贷额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强。1993―1999年的人均消费信贷年增长率为13.8%。

德国的消费信用债务总额居于所有欧盟成员国之首。到1999年底德国的人均消费信贷额为17248法国法郎。

法国的人均消费信贷债务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第三位

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的消费信贷蓬勃发展,其平均年增长率为13.8%,其增长率明显地比家庭消费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要快。1993~1999年,法国总的消费信贷债务以54.3%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为7.5%,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第三位。

2000年,法国的人均消费信贷额为10833法郎。就人均消费信贷增长率而言,法国和欧盟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1999年只相差11%。因此,法国的人均消费信贷债务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但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第三位。

逐步发展的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消费信贷市场

1993―1998年,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消费信用债务总额落后于英国、德国和法国,其增长率却比法国高,正在逐步赶上法国。1998年,意大利的人均消费信贷额是3246法国法郎,但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3~1999年的人均负债年增长率达11.3%,处于欧盟成员国中的第二位。

西班牙的消费信用债务总额落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但高于意大利、比利时,1998年其人均消费信贷额为8725法国法郎,1993~1998年西班牙的人均消费信贷年均增长率为11%,几乎赶上了法国。

比利时无论是消费信用债务总额还是人均消费信贷额和增长速度都居于其他欧盟成员国之后。1998年其人均消费信贷额为7195法国法郎,1993~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9%。

亚洲消费信贷的发展与未来

亚洲消费信贷总体发展情况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2001年,亚太地区个人消费总额达48000亿美元,同期,欧盟为50000亿美元,美国为69000亿美元。亚洲已成为全球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机构和经济学家就此乐观预测,亚洲将很快超过欧美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消费增长,近年来亚洲各国居民消费信贷也获得大幅增长。

从结构上看,在居民消费信贷中住宅信贷仍占最大比例。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新加坡和印尼增加了约300%,香港和泰国增加约200%。信用卡消费信贷在居民消费信贷中增长最快。其中,泰国仅在2001~2002两年时间里,通过信用卡进行消费信贷增加了两倍多。2003年马来西亚信用卡未还款数额是1998年的3倍。根据维萨国际组织的业务统计和对违约的定义,2002年香港信用卡违约率达到了历史高点5%,2003年回落到3.9%,新加坡信用卡违约率从2001年的2%攀升到2003年的4。1%。

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直到1995至1998年,我国消费信贷才开始真正起步。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允许各国有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开办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消费需求,中央决定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开办各种消费信贷业务,并将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的最高限额由消费品价值的70%提高到80%;将个人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由20年延长到30年,并将贷款利率降低到同期法定贷款利率以下。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见下表)。

韩国消费信贷发展情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消费信贷发展很快,每年每人消费信贷额以将近20%的速度增长。1998年金融危机后,韩国因在金融机构治理中采取了较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措施而广受赞誉。银行不再贷款给那些浪费银行资金、拖欠债务的大型企业集团,而是将广大居民作为重点开发客户,将资金集中注入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同时,韩国政府为刺激经济、给危机重重的制造业提供发展机会,开始大力鼓励消费者贷款。在消费信贷的促动下消费支出快速增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2001年,韩国的消费信贷达到顶峰。

据有关机构分析,年龄在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使用4张不同的信用卡,拥有10张信用卡的人数超过23万,而美国人则平均只有2张。据推算,2001年韩国信用卡

的使用金额为445兆韩币,比2000年增加了88%。以韩国有2200万多经济活动人口计算,每人使用信用卡消费大约为2000万韩元(约合16000美元)。与此同时,各信用卡公司当年纯利润总额达到了24870亿韩元。据统计,韩国独立信用卡借贷机构(如三星、LG等)的资本回报率达到52%,这一水平在其他信贷领域闻所未闻,韩国因此被认为是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国家。

日本消费信贷概况

日本虽然从很早就开办了消费信贷业务,但是真正将消费信贷业务规范化、制度化还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在日本的消费信贷业务中,住房贷款约占消费信贷业务的90%。合作式消费信贷就是在合作方(销售部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为客户提供用于购买合作方商品的贷款。非合作式消费信贷一般是指没有合作对象的,多为没有指定资金特定用途的个人贷款。这种贷款对客户的信用审查比较严格,而且一定要有担保。目前这种贷款多是由担保公司来提供担保。

在日本消费信贷中金融公司异军突起,从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很多,除银行以外还有一些专门从事贷款或贷款中介业务的各类公司,主要有专门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日本称之为“SARAKIN'’的金融公司、票据贴现公司,还有当铺、信用卡公司、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个人消费需求不旺。日本银行业因不良债权问题所累而严重惜贷,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此间大幅度下降,而专向工薪阶层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公司在此间却异军突起,迅猛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据官方统计,1997年末,通过金融公司发放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6兆5179亿日元,为10年前的3倍,被称为“异色的新金融军团”。1996年,日本从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公司有6615家,其中,中小公司为6574家,占99%。而贷款余额却被最大的7家金融公司占60%以上,其收益也相当可观。从目前已上市的四大金融公司的情况来看,最有名的武富士公司的市价总值差不多赶上了樱花银行和东海银行等大的城市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已超过15%,纯资产利润率达到6%,为日本最高水平,与花旗银行等美国的大银行并驾齐驱。这些金融公司以3%的低利率从银:行借款,然后再以25%的高利率贷给个人,利差高达22%。由于利率特别高,与讨债公司关系不正常等原因,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并被认为是淘汰行业。1983年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有关法律,对贷款利率等作了严格的限定,要求利率最高不得超过40%,并规定金融公司不能做夸大的业务广告,与讨债公司建立正常的业务关系等。虽然政府加强了限制,但由于这种贷款无需提供担保且手续简便,并可以通过无人自动协议机操作,因此,深受工薪阶层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据调查,目前这些公司的客户约有600万人,潜在客户有1800万人,市场发展的潜力很大。

消费信贷增长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由国际比较可以看出,发展消费信贷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有利有弊。有利主要体现在缓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利用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增;bn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提高货币政策传导速度,居民消费信贷可以充分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有效降低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增加银行赢利渠道。不利方面主要有消费信贷过快增长可能提高个人信贷违约率,增加不良资产,危害金融稳定;使经济对利率、居民收入、资产价格反。应更加敏感,增加经济起伏程度;使居民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降低,增加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难度。

消费信贷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消费信贷扩张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一是个人消费信贷的长期性与银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期限错配使得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受到约束,造成潜在的支付风险。在利率波动时,利率期限的搭配不合理又容易形成利率风险。二是受上级行严格考核的驱使,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为扩大消费信贷业务,降低放贷条件,采取变通操作,加大了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三是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使消费者与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增加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市场风险。四是在对房地产公司控制信贷规模的政策背景下,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个人按揭贷款套取银行信贷等现象不容忽视。

消费结构升级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在社会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居民迫切要求增加投资渠道,实现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居民还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资产价格变化,日益引起居民的关注。中央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消费行为,通过居民消费行为进而影响社会信贷总量和银行资产结构,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各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加快现代支付体系建设,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消费层次和水平,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加大对消费信贷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力度,以改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为切人点,着力提高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能力,降低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展,加剧了银行“短存长贷”期限错配的矛盾。推行资产证券化,变长期资产为短期流动资产,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分散经营风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由于具有现金流稳定、违约率低、贷款契约标准化、数额小、易组合等特点,是我国目前最适合证券化的优质资产。为此,建议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突破口,逐步开展银行资产证券化工作。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消费行为,关注他们对资产价格的反应,在充分调查研究金融市场产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把握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积极引导居民进行消费和投资,提高货币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

消费升级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家用汽车需求的出现。历史统计资料表明,当年人均收入达到500―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当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1500美元时,对汽车的需求出现高潮,且时间上可持续10年以上。金融业应抓住我国居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的机遇,积极发展汽车金融,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运营质量。

上一篇:全流通试点谁的盛宴 下一篇:当前日本经济运行的若干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