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5:14:30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拟对河北省11个地市级城市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因为使用绝对量分析不能说明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笔者采用人均消费量作为评价指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便利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本文由/整理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设有维随机变量,其均值向量为,协方差阵为,可以设想这个指标主要受到个公因子的影响,且是的线性函数,即对各指标的影响是线性的,则有模型:

其中为公因子;为特殊因子;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第个因子对第个变量的载荷稀疏。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但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和公因子也不相关。

设是一组维样本,则和∑的估计量分别为和。设样本协方差阵S的特征根依次为,相应的正交单位特征向量为。选取相对较少的主成分个数,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一个较高的百分比(通常为85%),则有其中;对给定的一组维样本资料,可以给出每一个体对个公因子的得分,但各因子得分的计算无法直接计算得到,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巴比特因子得分为。

三、实证分析

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它经常为世人所关注。对居民消费支出按照人们实际支出的去向分类可以分为吃、穿、住、用、文化娱乐等,本文引用我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将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九个部分,相应的指标分别用X1-X9表示。其中X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2(食品)、X3(衣着)、X4(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X5(医疗保健)、X6(交通和通讯)、X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X8(居住)、X9(杂项商品和服务)。单位:元。

1.因子分析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3个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简化,得到如下因子载荷矩阵,它代表变量和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综合上面的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六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六个方面的变动趋势。因此第一主因子可以视为代表我省各城市在此六个方面的消费指标。第二主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有较大的载荷,所以第二主因子可视为代表我省各城市在这两方面的消费指标。第三主因子与医疗保健强正相关,可以看作我省各城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指标。

因为三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分别为5.7894(64.33%)、1.3755(15.28%)和0.8469(9.41%),也就是这三个主因子能说明总情报的89.02%。七个变量标准化后(不受各变量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最后的共性估计之和为8.0112;与各变量X1-X9相对应的共性值之和分别为0.9954、0.9224、0.8583、0.7901、0.9803、0.8563、0.8506、0.8239、0.9344,均大于0.75,所以这些变量对我省各城市的消费结构的分析有很强的说服力。各城市三个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见下表:

表2河北省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表

有了F1和F2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将各城市的相关数据代入因子模型中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同时,我们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加权汇总,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FACTOR,即FACTOR=FACTORT=0.6433*FACTOR1+0.1528*FACTOR2+0.0941*FACTOR3。得到的各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数值及排序见表3。表中

因子得分情况及其正负仅表示该城市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并不是说该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发展水平为负。

2.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又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样品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

四、政策和建议

(一)有效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收入是消本文由/整理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提高了,消费水平才能够提高,就目前河北省的经济形势而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实现国有企业整体利益的提高,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加工人工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力发展再就业工程,扶持下岗职工,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援助等鼓励其二次创业,使其收入逐渐增加。再次,对个体经济、中小私营经济实行适度减税政策,加大扶植力度,并建立相应扶植政策,加速繁荣个体、私营经济,切实提高经营者收益。通过上述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城镇居民持久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以刺激消费。就河北省个地区而言,尤其是第五类城市,需要增加该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将有助于河北省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政府应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改革透明度,

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心理预期,逐渐树立消费信心,并使居民变远期的储蓄倾向为即期的消费热情。

(三)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消费差距。

政府应积极利用税收财政政策和财政转移的支付手段来缓解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程度,对于高收入者,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同时保护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以达到缩小消费差距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个人信贷消费机制。

政府应引导银行与各大商家密切协调和配合,完善个人信贷消费机制。要减少贷款手续,降低首期付款比例,扩大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虽然政府不同程度的实施了一些价格补贴措施,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快住房政策的完善,充分发挥旧房交易市场。

(五)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优化消费结构的物质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让市场上有更多的适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的商品。要做到:首先,调整农业与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满足居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成份的欲望。其次,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居民穿用消费结构,提高产品生产档次,调整产品生产规模。再次,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居民劳务消费结构,应大力发展市场潜

力大、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业、信托业、交通通讯业、信息咨询业、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就各地区而言,医疗保健行业在第二类城市中发展较快,因此在其他地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类、第三类城市在娱乐行业需要加大开发力度,规划好健身、美容、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满足居民享受性的消费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开办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居民要求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跟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343元,同比增加了935元,名义增长了12.6%,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了9.7%。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经营,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收入结构已向更稳定的方向转变。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467元,同比增加了731元,名义增长了15.4%,扣除掉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9.3%。从消费类别看,享受型、发展型等非食品类支出增长快于食品类支出,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虽然海南农村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农村消费环境改善缓慢,农村消费水平难有提高。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去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分析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模型

1.模型估计

分析1993-2013年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

由数据分析,建立模型:

Yt=β0+β1X1+β2X2+μt

β0为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β1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β2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μt是随机扰动项。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结果以下:

Yt=1387.978+0.793391 X1C13.14005X2

(704.3340) (0.024215) (6.597850)

t=(1.970625) (32.76379) (-1.991566)

R2=0.984346 Adjusted R-squared=0.982607

F=565.9392 DW=0.698484

根据以上模型,R2=0.984346,Adjusted R-squared=0.982607,可决系数高,拟合度较好。说明了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比较显著。

参数β1=0.793391,β2=-13.14005,而且0

由H0:β1=β2=0,设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F分布表可查出自由度为k-1=2, n-k=18的临界值Fα(2,18)=19.4,由上表知F=565.9392> Fα(2,18)=19.4,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0,回归方程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结起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针对H0:βj=0(j=1,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为n-k=18的临界值tα/2(n-k)=1.734.由上表知β1、β2所对应t统计量分别是32.76379、-1.991566,它的绝对值均大于tα/2(n-k)=1.734,可以分别拒绝各个H0,说明了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下,解释变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都显著。

2.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令Y分别对X1、X2做回归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的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如图:

Y和X1的组合是最优方程,虽然X2跟Y的拟合度不好,但是引入了X2后,R2=0.984346,大于Y和X1回归后的R2=0.980897,对整体模型来说X2这个解释变量具有改善作用,并且t检验也符合,因此解释变量X2不能舍弃,模型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

可得出nR2=8.606542,由White检验知,在显著水平α=0.05下临界值χ20.05(5)=11.0705,比较统计值与临界值,nR2

(3)自相关检验

由上得DW=0.698484,若给定α=0.05,查表得DW检验临界值dL=1.125、du=1.538,因为du

二、结论

通过模型说明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于消费水平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王真.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学年论文.2011(5).

[3]肖毅.石海峰.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庞浩.《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5]韩红梅.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海南日报.去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破8000元.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质内容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消费水平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影响因素

投资、消费以及出口被认为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投资和出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亦是具有重要的作用。消费不仅是各项经济活动的终点以及目标,更是下一个生产活动的起始点,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并且,国内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低严重偏低,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农民的消费观念并没有转变过来,仍然是一味的“存钱”,从这一点来看,农民的消费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工作上,主要采取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定性研究的论文较多,并且,多数是从宏观方面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唐淑云(2001)提出的关于农村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的生活空间因素、农村的消费理念、农民的纯收入等等。单玉丽(2003)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各个阶段内收入和消费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农村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消费环境等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葛志财(2008)在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之所以农民的消费水平过低,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纯收入过低,而且,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消费环境,同时,产品供应商并没有开发出适合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途径。以至于造成了农民消费水平过低的现状。罗振华(2008)在文章中指出:农民的纯收入、消费理念以及各项宏观政策都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重要原因。在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后,其对如何进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优化的策略详细地阐述了一下,对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相对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已经成为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研究工作的主要趋势。樊丽淑(2005)在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文章中,就用到了主成分聚类方法,对当前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差异进行了动态以及静态层面的定量分析;胡燕京、董迎迎(2006)在文章中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指出影响农民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农民的收入过低,而且,农业的生产资料以及农村的消费品价格连年上涨,与农民的收入不成比例,农民根本就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消费在各类的生活、娱乐方面。

从上面定量以及定性分析的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方面的文章来看,尽管其反映出了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但是,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研究的影响因素看似非常的全面,但是,作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因素,农民的实际收入确是并没有研究的十分深入,仅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变量,而没有考虑其分解细化;二是农业税在农民收入高低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从目前给出的各类文章中,确是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影响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的指标细化,考量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年收入、农业税有效税额和农民面对的消费价格指数等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力,以便更深入地定量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真实效果。

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首先,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制约了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难以形成有效购买力,约束了农民的消费。1978~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后劲不足。其次,农业税有效税率。2005年,全国农业各税总计936.40亿元,相当于国家税收总额的3.25%。2005年12月29日,农业税随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的通过而正式废止。这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文秘站: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着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着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

(3)变量显着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着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农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检验可知,城镇t1?2.776是显着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显着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的,农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显着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着的。

结论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人均消费;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15-02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基数很大,对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研究对于改善我国区域农村消费水平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区域间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2012年不同区域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一定的消费规律,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二、理论介绍

1、指标的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为了方便分析,按照统计年鉴的分类,将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指标分为八类: ―人均食品指出; ―人均衣着支出; ―人均居住支出; ―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 ―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人均文教娱乐支出;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人均其他支出。

2、理论介绍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求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的几个被成为公因子的不可观测变量,来表达基本数据结构,这些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从而有利于研究者达到简化数据结构,方便研究的目的。其主要步骤为:①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原始变量。这里要研究的是农村人均消费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一共选取了八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记为 。②计算相关矩阵,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大多数简单的相关关系系数是大于0.3的,那么可以视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③求解初始公因子和因子载荷矩阵。根据因子载荷矩阵,提取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信息,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代表对原始数据总信息量的解释程度。④确定公因子 、 …… 。其中 代表公因子的个数,一般公因子的提取个数 所包含的原始数据的信息总量最好不要低于85%为最佳。⑤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旋转,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本论文运用spss软件会给出每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这里记为Factor(1)、Factor(2)......Factor(n)个公因子的特征值( )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

其中 为公因子的权重,利用上式可以算出总得分,将31个省市的农村人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排名,从而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通常采用KMO检验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是取样适当性测量统计量。当KMO值愈大时,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大于0.7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用来判断数据是否为多变量正态分布,也可用来判断相关系数矩阵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可知,KMO值为0.805,说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论文上述的因子分析步骤对2012年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按照总得分进行排名,从而可以得出表2。

我们可以将消费水平分为三个层次:高消费水平,中等消费水平、低消费水平。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消费水平的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吉林等东部沿海省市。而中等消费水平的省市大多位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虽然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却要好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这种分布基本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同时也反应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消费还存在着巨大差异。消除这些差异,提高农村人民的消费水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区域间的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差异比较大,高消费水平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连。虽然国家非常重视西部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处偏僻,依然和中东部有着不小的差距。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首先,提升落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高,因此,提升落后地区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均衡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逐渐享受到发展带来的诸多成果,但是成果分享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这些个体差异汇聚而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不同区域的整体差异,这些差异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升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加公平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其次,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进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区域农村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市场机制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备可以促使潜在的消费需求变现。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改变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物流、市场体系的现状,可以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消费市场的振兴。

最后,适度政策倾斜,推动消费水平区域协调。由于区域极化作用的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往往会不断自我强化,由于消费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消费水平的自我强化作用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以免区域差异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孙文爽,陈兰祥.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 驰.我国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对应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1).

[3] 管 琳,李春兰,张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4] 李 梅.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与比较[J].现代商业,2011(27).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3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与策略

(1)居民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1年,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3.1%)。第二个阶段是1982-1989年,这8年中居民消费率出现过几次小幅波动,但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三个阶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间,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相当小,只有1.9个百分点。第五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8.2%)。

(2)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出现过波动,但是整体上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费的比重直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数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两年居民消费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国外经验表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事实。

(3)最终消费率分析:最终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国(或地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67.5%)。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终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整个阶段中,最终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52.1%)。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03年却只有55.4%。

以上分析显示,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来尤甚,这表明我国当前消费不足明显存在。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参考文献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 F12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neighboring in Jilin province, but consumption proportion of rural residents continues to reduce. Analyzing spatial dependence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rice index of rural residents by mean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est model, we concludes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ccords with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of Keynes, the consumption has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obviou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nine cities, so the spatial correl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o consumption policy.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region,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受到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也不同程度感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冲击,就业压力加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吉林省民众的生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吉林省应该从发展方式转变上看待问题,要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吉林省通过改变三驾马车中,从前将投资作为第一位的格局,把消费放到了首位,同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1492.7万农村居民,因此如何解决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摆在吉林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长期低迷,其消费率一致持续在6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邻省。而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却持续降低,从1980-2012年的32年间下降了近26个百分点。因此,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引导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朝着正确的消费方向前进,也是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吉林省更好的改善民生的重要决策。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又存在着区域性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不一样,如何破解吉林省不同地市之间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问题,防止经济在不同地市之间的不均衡和集聚现象,同时也是吉林省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和消费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并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分析,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为吉林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理论

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根据变量选择不同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全域空间的自相关是从整个区域空间来探讨吉林省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分布情况。

利用式(4)-式(6)的差值来检验吉林省n个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是不是存在着全域空间的自相关关系。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空间滞后模型,它的形式是y=pWy+xβ+ε,另一种是空间误差模型,它的形式为y=Xβ+ε,这里的ε是随机误差项向量,而且ε=Wε+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研究的实证

本论文把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市9个地级市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验证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数据来源吉林省各年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各年年鉴。有的可能缺少某年的居民价格指数,就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因为分析的空间状态,所以利用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影响具体的分析结果。为了检验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与集聚的规律,本文拟提出两个假设作为检验的工具,第一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各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满足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理论。第二个就是假设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空间集聚的特征。

这里的C表示消费额,Y表示收入,P表示消费价格指数,α与βi(i=1,2)为待估参数,βi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分析模型形成整体上是否成立来研究吉林省各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否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笔者选择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9个地市区域的拟合优度为0.8725,大于0.8,F值为135.847,伴随概率为1.774e-021,说明模型总体上成立,又由于收入变量的参数βi是0.8014,P是0,这也说明了吉林省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决定消费,而且边际消费倾向还比较大,所以,满足第一个假设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原理。又因为1986-2012年期间9个地市区域消费(根据常理,为了不出现伪回归,ECQ取对数)的MoranI平均值是0.42748,而且每一年的无空间相关假设的概率也都在0.05以下,说明了吉林省内相邻的地市区域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般意义的正相关,从这一点来看第二个假设是成立的。根据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计算得到MoranI的2001年和2010年统计值,吉林省9个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指数2001年MoranI为0.4307,2010年MoranI为0.4425。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表现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市是相邻的,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相近。

通过分析反映了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集聚特征,下面来验证第二个假设。如果在坐标系下进行分析,则2000年,长春位于第一象限,属于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和四平属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等地市在第三象限,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四象限,是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2012年,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第一象限,是高-高的自相关关系的集群,松原在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负空间自相关关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辽源4个市位于第三象限,也是低-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集群;四平在第四象限,属于高-低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的各个地级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在各个市域之间存在空间的扩散效应,说明吉林省相邻地级市之间消费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地市区域的消费也具有空间的相互影响现象。而且价格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可是却没有通过1%的检验,这也充分证明了吉林省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物价弹性小,这是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各个地市区域的农民消费基本上都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价格方面的作用不是很强,因此对消费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四、结论

本文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具有的特征,通过研究表明:

(一)吉林省不同地市间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由于吉林省相邻地市的经济水平相当也就导致了相邻地市的消费水平也接近,消费模式也是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定的。自从吉林省实行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国家战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更为长吉两市的经济联动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持,只有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不好,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也比较低,导致消费性价比也比较低,不仅如此,农村居民还存在着习惯于维持性消费和示范和攀比的现象。

(二)吉林省9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利用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对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反映出吉林省地势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理空间效应对吉林省9个地级市的农民消费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前文中的检验可知,空间误差模型还是能够很好地解释吉林省不同地级市的农民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机制。

(三)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应该考虑空间的相关性

根据吉林省的地图来看,地域狭长,区域跨度较大,各个市域的发展各不相同,从地市区域的范围来看,每个地级市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消费存在着空间的正向依赖性,邻近地市的农民可以说有着传染性,存在着溢出效应,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时就应该把空间相关性考虑进来,同时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市倾斜,通过稳定物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消费信心,改进农村地区销售网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下功夫。

[参 考 文 献]

[1]刘子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6):90-120

[2]王进.中国农村消费区域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87-89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信息熵;碳排放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阈值协整模型

引言

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上升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引发的碳排放会越来越大。在国家积极探索内需拉动经济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居民部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方面。促使居民生活碳排放减少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家庭规模、居民能耗结构等[1-3],不过不同因素影响效应的程度与减排潜力存在明显区别。首先,平均消费倾向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起着明显降低效应,但不能依靠该因素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因为这与国家大力刺激内需政策相左。其次,平均家庭规模虽是降低趋势,但不可能一直缩小下去,按照2014年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倡导理想家庭模式为“三或四口之家”,所以未来依靠缩小家庭规模以达到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再者,居民能源消耗结构呈现出无序的变动态势、各种能源比例需要进一步升级、优化,尽量使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明显化。最后,文献对于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显著降低影响有着一致的结论[4-7],这对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对其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就成为基于居民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而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取决于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模式以及居民生活用于购买能源产品的数量,属于影响居民部门碳排放的内生因素[8-10],简而言之,与居民消费结构密切相关。鉴于此,根据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变动特征,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情况下,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效应,并对使其降低的有效途径进行相应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1 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变动

1.1 居民消费信息熵

消费支出用途与所占比重不同,无法综合度量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信息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是对一种物质或体系运动无序度的量化[11],反映其变动结构特征。将信息熵引入居民消费可以很好地考虑到不同消费项目所占的比重,反映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居民消费信息熵的计算方法如下:

为居民消费信息熵(Residential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Entropy), 表示类消费支出, 为 类居民消费支出。 综合考虑各种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特征,是对居民消费无序度的量化。数值越大,表示居民消费无序度越大;良好的居民消费结构是从无序向有序、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演变。但并不表示数值越大,相应的消费结构越好,而在有序的变动过程中,趋于稳定,才视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1.2 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

借鉴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定义,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称为万元居民消费碳排放,表示为满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所消耗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尽可能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满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或效用)所造成的碳排放,是国家积极探索内需启动经济发展、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方面。

1.3 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动态演变特征

由图1所示,1985~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呈现不同方向阶段性波动:

1985~1987年居民消费信息熵缓慢上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较大,居民消费限于基本“衣食住行”。1988~1989年居民消费信息熵有轻微下降,主要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引起结构变动的混乱;同时家用耐用消费品的增加,加大居民生活对能源的消耗,造成碳排放系数上升。1993~2002年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与衣着类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居住、交通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支出比重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处于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转变过程中,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快于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而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持续下降。

2003~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引发居民对住宅、汽车与家用电器等消费热点的需求,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增加。这一时期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整体下降,但对这几类的消费倾向是上升的,进而促使这一时期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提高。2008~2013年居民消费信息熵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呈现不同方向变动,前者持续增加,能源与环境压力的持续增强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10],政府大力倡导与宣扬可持续消费或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节能型产品,引导居民生活减少对能源的压力,促使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下降。

由上文分析不难看出,1985~2013年不同时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12]。因此,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如何升级、优化调整才能促进居民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呢?明显看出,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之间呈现的是非线性特征,因此不能简单地应用以往的线性模型设定两者关系,应该建立适合两者真实互动的关系的模型。阈值协整模型主要分析非线性序列,不同于以往假定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的模型,因此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情况下,构建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揭示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因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不同而呈现机制转移的非线性效应。

2 理论模型

2.1 城乡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

由于我国呈现二元结构,城乡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居民消费水平受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影响,因此构建基于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时,需要兼顾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文献中度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常常采用人均消费支出,但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人口比重的变化,故计算度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泰尔系数[13],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分别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 为消费水平, 为人口。结果表明居民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先上升,继而缓慢下降的变动趋势。

2. 2 阈值协整模型的设定

表示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 表示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信息熵, 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为表征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碳排放系数呈现非线性影响效应,需要定义非线性光滑转移函数 ,大小位于 连续函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对其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随着变动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 为阈值变量, 为机制转移的位置。 为光滑参数,反映两个之间平缓速度的快慢。 为阈值参数,表示机制发生转移时阈值变量的取值。因此,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可设定为:

3 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3.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数据适合构建阈值协整模型,虽然变量不一定是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必须是平稳的。换言之,要求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即要通过变量的单位根检验。运用常用的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即 与 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居民消费信息熵、碳排放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不平稳,但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即三个变量是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2 有关平滑转移函数 存在与形式确定的检验

确定平滑转移函数 是否存在与具体的形式,首先确定机制转移发生的位置参数,其次进行非线性检验,证明在位置参数确定的情况下所设置的模型呈现非线性;最后确定平滑转移函数的具体形式。

3.2.1 确定机制转移位置参数

位置参数的确定方法是基于平滑转移函数的三阶泰勒展开[14-15],将展开式代入式(3),重新参数化后得到:

针对不同的 运用OLS对式(2)进行估计,根据 函数值最小确定相对最优模型,或者拟合优度即 最大时所对应的 即为机制发生转移的位置参数。本文选取 的取值范围在 ,根据表1的结果,选取 最大时对应的 。

3.2.2 非线性检验

进行非线性检验,运用基于极限分布为 的 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非线性,即展开式中 ,拒绝原假设,认为该模型存在非线性。由表2的检验结果得知,拒绝存在线性的原假设,即该模型存在非线性。

3.2.3 平滑转移函数 具体形式的确定

通常平滑转移函数形式有两种,指数函数与逻辑函数,检验方法仍是 检验,不过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设定不同,本文设定原假设 ; ; [16-17],如果不拒绝 而拒绝 ,则式(4)中 为指数函数,否则为逻辑函数。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拒绝 ,则可确定函数形式为逻辑函数。

3.3 阈值协整检验

根据估计的平滑转移函数 的形式对式(4)进行估计,若模型估计的残差是平稳序列,则该模型为阈值协整模型。可以采用部分残差进行检验[18],检验统计量设定为:

4 实证分析

4. 1模型的估计结果

为确定阈值参数,对式(4)进行 迭代估计,直至残差平方和最小,估计结果如下:

光滑函数的结果反映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产生长期效应,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光滑参数 ,表明这种非线性效应机制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

4.2 分阶段分析

阈值参数 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非线性转移发生在居民消费信息熵等于1.905处。如图2所示,1985~2002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小于估计的阈值参数 ,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等于0或接近于0。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遵循第一机制,由 反映。1985年与2002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分别为1.56与1.85,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分别为0.76与0.94,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分别下降了0.31与0.48。其他年份具有类似的结果,即在居民消费以“衣食住”为主的消费模式,居民消费水平还未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处于低级变动状态时,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为负,利于居民生活能源效率的提高。

当居民消费信息熵围绕在估计的阈值参数 周围波动时,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介于0与1之间,从而使得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在第一机制与第二机制之间平滑转移,由 反映,影响效应由负向正、继而由正向负平滑转换。2003~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中私家车、住宅、高端通讯工具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支出总量与比重快速增加,从而加大了居民生活碳排放。在2003年与2007年使得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分别提高0.48与0.51,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众多消费项目分别变动,较为混乱的变动状态,尤其是高能耗消费的增加,提高了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

2008~2013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大于估计阈值参数 ,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等于1或接近于1,这段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服从第二机制,由 反映。居民消费结构中各消费项目呈现不同方向的变动,但逐步形成以住宅、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为主,食品支出为辅的消费格局。“节能减排”理念引导居民向低能耗与低排放的方向转变,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在2008年与2013年分别下降了0.124与0.127,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为负,有利于居民生活中节能减排。但作用程度较弱,说明通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促进居民部门节能减排这一途径还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

4.3 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

根据估计结果分别计算居民消费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对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如图3所示,居民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泰尔系数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由负效应逐渐向正效应转变,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成为阻碍居民部门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呈现先降后升,而后由升向降平缓转移的影响态势,不过后续降低效应不具有明显性。

5 结论

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情况下,构建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85~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长期效应,因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变动,而呈现非线性的转换与演变:1985~2002年居民消费结构中“衣食”类支出逐渐下降,“住行用教”类支出比重上升,两者比重接近,逐步形成“两足鼎立”的消费模式,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服从第一机制,呈现负效应。2003~2007年居民消费中“住行用教”类支出大幅度上升,并且属于高碳排的消费项目,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上升,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增加效应,在第一机制与第二机制之间平缓转换。2008~2013年受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居民消费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方向演变,进而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降低

第二,与之相一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由负向正转换,继而向节能的方向演变,但负效应不是很显著。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整体上呈现负效应,逐渐向正效应演变,表明城乡消费差异不利于居民部门碳排放系数的降低。

从长期上看,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倡可持续消费模式、降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同时缩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提高区域消费水平均衡化,从居民部门出发,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Lenzen M.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s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Policy,1998(6):495-506.

[2] Weidman Thomas.Examin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consumption activities-parts 2: review of input-output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mbodied in trad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3] Park Hi-Chun.The direct and indirect househol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from 1980 to 2000-An inputCoutput analysis [J].Energy Policy , 2007.

[4] Munksgaard J,Pedersen K. A,Wier M.Chang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2 re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01,15(2) :146-158.

[5] Vringer K,Blok K,Engelenburg B,Determining the primary energy requirement of consumption patterns[J]. Economics for Industrial Ecology, 2006.

[6] Qu Jiansheng,Zeng Jingjing,Li Yan,et al.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Peasants and Herdsmen in Northwestern Aridalpine Regions,China[J].Energy Policy,2013(57): 133-140.

[7] 柴士改.最终消费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3:146-166.

[8] 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J].统计研究,2011(28)7:72-78.

[9]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1:48-58.

[10] 汪同三,吴承业.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4-304.

[11] 耿海青,谷树忠,国冬梅.基于信息熵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以无锡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2):56-62.

[12] 向书坚,柴士改.最终需求间接能耗核算模型的改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24:47-54.

[13] Shorrocks A.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 Econometrical, 1980:613-626.

[14] Choi,P.Saikkonen.Testing Linearity in Cointegrating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341-365.

[15] Dijk V D.T,erasvirta P.H.Franse.Smooth Transition Auto regressive Models-A Survey of Recent Developments.Econometric Reviews, 2002:147-150.

[16 ] Sarantis N, Nonlinearit ies,Cyclical Behavior and Predictability in Stock Marke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 2001:459- 482.

[17] Terasvirt T.Specification,Estimation,and Evaluation of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94:208-218.

[18] Choi,Saikkonen,Testing Linearity in Cointegrating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s.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

[19] 欧阳志刚.阈值协整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19-34.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状态空间模型 流通业 消费 动态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经济都得到了一定发展。消费市场必然涉及商品流通,而流通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无疑是引导消费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我国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流通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流通业增长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十”明确指出,流通发展能够实现消费、引导消费和创造消费,要把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现阶段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部分地区以“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贯彻落实“十”精神,不断推进流通业转型升级。

学者们采用不同方法实证检验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如李骏阳、包伟、夏禹铖(2011)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检验了我国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丁凡凡(2012)则运用协整、因果检验、回归分析等一系列计量方法检验了我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但纵观研究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以流通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固定为前提,能够分析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动态影响的文献非常罕见。本文实证分析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动态影响。同时,考虑到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故分城镇和农村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为了定量研究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动态影响,本文采用Akaike在1976年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状态空间模型属于动态时域模型,是一类将隐含的时间作为自变量的计量模型,它多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的估计和预测。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参数方程,分别为量测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和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设yt表示含有k个变量的k维向量,该变量向量与m维的状态向量αt存在相关性,该状态空间模型可写为:

(1)

其中,第一个方程为量测方程,第二个方程为状态方程,Zt表示k×m阶的量测矩阵,Wt表示m×m阶的状态转移矩阵,dt和ct分别为k×1和m×1向量,Rt表示m×g阶矩阵,ut和εt分别为k维和g维的误差向量,而且两个误差向量互不相关。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原理,两个误差向量应满足如下关系:

(2)

其中,Ht和Qt分别为两个误差向量ut和εt的协方差矩阵。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等式右边除误差向量和状态向量外的所有矩阵或向量,以及两个误差向量的协方差矩阵统称为非随机的系统矩阵,这些矩阵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因此矩阵也可预先确定。

以式(1)为框架,可以将线性的固定参数模型扩展为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yt = xtβt + zt γ+ ut (3)

其中,βt表示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系数向量,反映解释变量xt对被解释变量yt影响的动态性,γ为固定参数变量。假设变系数向量βt的变化满足一阶向量自相关过程,即有:

βt = φ βt-1 + εt (4)

式(4)也称为AR(1)模型。其中,φ为自回归参数向量的系数,εt为随机误差项。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原理,式(3)、式(4)的两个误差向量应满足如下关系:

(5)

对于式(4)而言,由于参数向量βt为不可观测向量,因此需借助可观测向量yt 和xt进行估计。具体地,可通过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估计。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1996-2011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城镇和农村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对各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作如下说明:

1.被解释变量:消费水平。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作为消费水平的指标,其中,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城镇层面的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7-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作为农村层面的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1997-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解释变量:流通业发展水平。以往有部分学者仅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冉净斐,2008),这样的选择存在其合理性,因为它是流通经济规模的总体反映。但是,仅以此作为流通业发展水平来检验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影响,显得较为片面,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侧重反映商品市场交易方面,而忽视了流通业生产的行为过程。流通业作为一类综合性生产服务业,其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经济。本文在保留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个变量的基础上,参考李俊阳(2011)等的研究,以C-D生产函数为切入点,引入流通业劳动要素和流通业资本要素两个变量,分别反映流通业的组织规模和发展环境。其中,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采用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且由于城镇消费零售规模远高于农村,故直接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的指标。

在选取流通业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指标时,首先对流通业进行界定。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大行业综合作为流通产业体系。城镇流通业劳动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表示,农村流通业劳动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乡村就业人数表示,城镇和农村的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2005年之前没有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两大行业的具体数据,而分为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本文以这两大行业的数据之和作为流通业数据。城镇流通业资本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示,农村流通业劳动要素采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表示,城镇和农村的相关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控制变量:收入水平。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是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采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名义消费水平往往不能真实反映消费水准,因此有必要根据价格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同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居民收入水平也都需要根据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按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调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按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按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表示。由于难以具体获取城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故对城镇和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均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所有价格指数的数据来自199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动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城镇层面

1.模型设定。根据前述状态空间模型理论,设定本文的计量模型如下:

量测方程:

ln CONt = β ln INCt + α1,t ln SELt +α2,t ln Lt +α3,t ln Kt + ut

状态方程:

α1,t=α1,t-1+ε1,t

α2,t=α2,t-1 +ε2,t (6)

α3,t=α3,t-1+ε3,t

其中,下标t表示年份,CONt表示t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SELt表示t年社会消费零售额,Lt 表示t年流通业从业人员数,Kt 表示t年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INCt表示t年居民人均收入。β0、β1均为固定参数,α1,t、α2,t、α3,t均为时变参数。ut为量测方程的误差项,ε1,t、ε2,t、ε3,t分别为三个状态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2.实证结果及分析。城镇层面相关变量的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式(6),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城镇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α1,t = α1,t-1,α2,t = α2,t-1,α3,t = α3,t-1 (7)

其中,α1,t、α2,t、α3,t的最终状态估计值分别为0.033、0.039和0.068。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显著的影响,可见该回归结果是比较稳健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流通业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影响,根据式(7)的回归结果,给出时变参数α1,t、α2,t、α3,t的变化情况,具体如图1、图2、图3所示。

根据式(7),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系数为0.885,且在1%的水平显著,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带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提高0.885%,这与以往大量研究得到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水平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非常类似。由图1可知,1996-2011年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存在明显的波动特征,且这种波动基本表现在1996-2004年期间,2004年以后该弹性系数呈平稳增加,但增幅很小。在1996-1999年期间,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消费增长的初步加速期,随着“九五计划”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康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内市场消费水平明显提升。而消费市场的崛起为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由于流通业的发展促进国内消费品市场的不断扩张,因而能进一步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但是,1999-2001年期间,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呈显著降低趋势,原因很可能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滞后性影响阻碍了我国城镇消费零售的快速增长,进而影响了城镇消费零售市场扩张对城镇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在2001-2004年期间,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呈“N”型波动特征,原因可能是这段期间我国消费零售市场在新一轮改革中不断调整。2004年以后,我国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基本稳定,表明城镇消费零售市场已不断成熟,对城镇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基本稳定下来。图4描绘了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贡献率计算公式为:δ = α1,t×100×(SELt/ SELt-1 - 1),其中,δ为贡献率,SELt为t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α1,t为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从中可以发现,整个样本期间城镇消费零售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与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由图2可知,我国城镇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城镇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正婉转式地提高。但是,从图4也可以发现,城镇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贡献率并没有出现类似变化,在2007年以前基本呈零点附近波动趋势,原因可能在于城镇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从表1的数据也可以看出,1996-2006年从业人员规模不断缩小。由图3可知,我国城镇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现“两端平缓中间波动”的趋势。尤其是在1996-1999年期间,城镇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趋于零,原因可能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流通业投资重视度不够,以致流通业投资对象较为单一,投资效率低下。但1999-2005年期间该弹性系数的波动很大,原因可能是政策的调整使得流通业投资不断提高,但由于流通业自身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环境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致使其投资效率发挥不稳定。

(二)农村层面

根据式(6),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城镇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α1,t = α1,t-1,α2,t = α2,t-1,α3,t = α3,t-1 (8)

其中,α1,t、α2,t、α3,t的最终状态估计值分别为0.299、0.038和0.059。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均有较显著的影响。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流通业各个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影响,根据式(8)的回归结果,给出时变参数α’1,t、α’2,t、α’3,t的变化情况,具体如图5、图6、图7所示。

根据式(8)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提高0.718%。由图5可知,农村消费零售规模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弹性系数存在明显波动特征,尤其表现在1996-2006年期间,在2006年以后该弹性系数基本趋稳。在1999年和2002年该系数均达到波峰,这与城镇的情况基本类似。由图6可知,我国农村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现“先波动后趋稳”的特征,在2002年和1999年分别达到波峰和波谷。2005年以后,该系数基本稳定,表明农村流通业劳动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趋稳。由图7可知,我国农村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呈“U型”变化,且在2007年以后,该系数基本趋稳,表明农村流通业资本规模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趋于稳定。综合观察城镇和农村该系数的变化特征可知,两者均于2007年以后趋于平稳,表明我国流通业资本环境改革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城乡基本保持同步。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框架,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和农村流通业增长对消费经济的动态影响。综合实证结果得到结论如下:城镇和农村流通业发展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均存在时变特征;城镇、农村消费零售规模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均存在明显波动,且波动特征类似;城镇、农村流通业劳动规模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城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村为中间波动两端持稳;城镇和农村流通业资本规模对消费经济的影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同时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骏阳,包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2.丁凡凡.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Mats V.Subspace-based state-space system identification[J].circuits systems signal. Processing,2002,21(1)

4.冉净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商业时代,2008(1)

上一篇:旅游消费心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行为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