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7:18:28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3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与策略

(1)居民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1年,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3.1%)。第二个阶段是1982-1989年,这8年中居民消费率出现过几次小幅波动,但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三个阶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间,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相当小,只有1.9个百分点。第五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8.2%)。

(2)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出现过波动,但是整体上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费的比重直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数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两年居民消费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国外经验表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事实。

(3)最终消费率分析:最终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国(或地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67.5%)。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终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整个阶段中,最终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52.1%)。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03年却只有55.4%。

以上分析显示,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来尤甚,这表明我国当前消费不足明显存在。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参考文献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质内容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2]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3~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2]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3~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信息熵;碳排放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阈值协整模型

引言

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上升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引发的碳排放会越来越大。在国家积极探索内需拉动经济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居民部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方面。促使居民生活碳排放减少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家庭规模、居民能耗结构等[1-3],不过不同因素影响效应的程度与减排潜力存在明显区别。首先,平均消费倾向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起着明显降低效应,但不能依靠该因素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因为这与国家大力刺激内需政策相左。其次,平均家庭规模虽是降低趋势,但不可能一直缩小下去,按照2014年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倡导理想家庭模式为“三或四口之家”,所以未来依靠缩小家庭规模以达到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再者,居民能源消耗结构呈现出无序的变动态势、各种能源比例需要进一步升级、优化,尽量使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明显化。最后,文献对于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显著降低影响有着一致的结论[4-7],这对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对其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就成为基于居民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而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取决于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模式以及居民生活用于购买能源产品的数量,属于影响居民部门碳排放的内生因素[8-10],简而言之,与居民消费结构密切相关。鉴于此,根据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变动特征,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情况下,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效应,并对使其降低的有效途径进行相应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1 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变动

1.1 居民消费信息熵

消费支出用途与所占比重不同,无法综合度量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信息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是对一种物质或体系运动无序度的量化[11],反映其变动结构特征。将信息熵引入居民消费可以很好地考虑到不同消费项目所占的比重,反映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居民消费信息熵的计算方法如下:

为居民消费信息熵(Residential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Entropy), 表示类消费支出, 为 类居民消费支出。 综合考虑各种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特征,是对居民消费无序度的量化。数值越大,表示居民消费无序度越大;良好的居民消费结构是从无序向有序、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演变。但并不表示数值越大,相应的消费结构越好,而在有序的变动过程中,趋于稳定,才视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1.2 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

借鉴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定义,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称为万元居民消费碳排放,表示为满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所消耗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尽可能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满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或效用)所造成的碳排放,是国家积极探索内需启动经济发展、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方面。

1.3 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动态演变特征

由图1所示,1985~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呈现不同方向阶段性波动:

1985~1987年居民消费信息熵缓慢上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较大,居民消费限于基本“衣食住行”。1988~1989年居民消费信息熵有轻微下降,主要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引起结构变动的混乱;同时家用耐用消费品的增加,加大居民生活对能源的消耗,造成碳排放系数上升。1993~2002年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与衣着类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居住、交通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支出比重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处于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转变过程中,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快于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而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持续下降。

2003~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引发居民对住宅、汽车与家用电器等消费热点的需求,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增加。这一时期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整体下降,但对这几类的消费倾向是上升的,进而促使这一时期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提高。2008~2013年居民消费信息熵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呈现不同方向变动,前者持续增加,能源与环境压力的持续增强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10],政府大力倡导与宣扬可持续消费或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节能型产品,引导居民生活减少对能源的压力,促使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下降。

由上文分析不难看出,1985~2013年不同时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12]。因此,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如何升级、优化调整才能促进居民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呢?明显看出,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之间呈现的是非线性特征,因此不能简单地应用以往的线性模型设定两者关系,应该建立适合两者真实互动的关系的模型。阈值协整模型主要分析非线性序列,不同于以往假定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的模型,因此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情况下,构建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揭示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因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不同而呈现机制转移的非线性效应。

2 理论模型

2.1 城乡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

由于我国呈现二元结构,城乡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居民消费水平受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影响,因此构建基于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时,需要兼顾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文献中度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常常采用人均消费支出,但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人口比重的变化,故计算度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泰尔系数[13],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分别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 为消费水平, 为人口。结果表明居民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先上升,继而缓慢下降的变动趋势。

2. 2 阈值协整模型的设定

表示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 表示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信息熵, 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为表征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碳排放系数呈现非线性影响效应,需要定义非线性光滑转移函数 ,大小位于 连续函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对其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随着变动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 为阈值变量, 为机制转移的位置。 为光滑参数,反映两个之间平缓速度的快慢。 为阈值参数,表示机制发生转移时阈值变量的取值。因此,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可设定为:

3 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3.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数据适合构建阈值协整模型,虽然变量不一定是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必须是平稳的。换言之,要求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即要通过变量的单位根检验。运用常用的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即 与 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居民消费信息熵、碳排放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不平稳,但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即三个变量是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2 有关平滑转移函数 存在与形式确定的检验

确定平滑转移函数 是否存在与具体的形式,首先确定机制转移发生的位置参数,其次进行非线性检验,证明在位置参数确定的情况下所设置的模型呈现非线性;最后确定平滑转移函数的具体形式。

3.2.1 确定机制转移位置参数

位置参数的确定方法是基于平滑转移函数的三阶泰勒展开[14-15],将展开式代入式(3),重新参数化后得到:

针对不同的 运用OLS对式(2)进行估计,根据 函数值最小确定相对最优模型,或者拟合优度即 最大时所对应的 即为机制发生转移的位置参数。本文选取 的取值范围在 ,根据表1的结果,选取 最大时对应的 。

3.2.2 非线性检验

进行非线性检验,运用基于极限分布为 的 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非线性,即展开式中 ,拒绝原假设,认为该模型存在非线性。由表2的检验结果得知,拒绝存在线性的原假设,即该模型存在非线性。

3.2.3 平滑转移函数 具体形式的确定

通常平滑转移函数形式有两种,指数函数与逻辑函数,检验方法仍是 检验,不过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设定不同,本文设定原假设 ; ; [16-17],如果不拒绝 而拒绝 ,则式(4)中 为指数函数,否则为逻辑函数。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拒绝 ,则可确定函数形式为逻辑函数。

3.3 阈值协整检验

根据估计的平滑转移函数 的形式对式(4)进行估计,若模型估计的残差是平稳序列,则该模型为阈值协整模型。可以采用部分残差进行检验[18],检验统计量设定为:

4 实证分析

4. 1模型的估计结果

为确定阈值参数,对式(4)进行 迭代估计,直至残差平方和最小,估计结果如下:

光滑函数的结果反映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产生长期效应,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光滑参数 ,表明这种非线性效应机制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

4.2 分阶段分析

阈值参数 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非线性转移发生在居民消费信息熵等于1.905处。如图2所示,1985~2002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小于估计的阈值参数 ,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等于0或接近于0。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遵循第一机制,由 反映。1985年与2002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分别为1.56与1.85,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分别为0.76与0.94,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分别下降了0.31与0.48。其他年份具有类似的结果,即在居民消费以“衣食住”为主的消费模式,居民消费水平还未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处于低级变动状态时,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为负,利于居民生活能源效率的提高。

当居民消费信息熵围绕在估计的阈值参数 周围波动时,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介于0与1之间,从而使得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在第一机制与第二机制之间平滑转移,由 反映,影响效应由负向正、继而由正向负平滑转换。2003~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中私家车、住宅、高端通讯工具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支出总量与比重快速增加,从而加大了居民生活碳排放。在2003年与2007年使得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分别提高0.48与0.51,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众多消费项目分别变动,较为混乱的变动状态,尤其是高能耗消费的增加,提高了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

2008~2013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大于估计阈值参数 ,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等于1或接近于1,这段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服从第二机制,由 反映。居民消费结构中各消费项目呈现不同方向的变动,但逐步形成以住宅、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为主,食品支出为辅的消费格局。“节能减排”理念引导居民向低能耗与低排放的方向转变,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在2008年与2013年分别下降了0.124与0.127,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为负,有利于居民生活中节能减排。但作用程度较弱,说明通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促进居民部门节能减排这一途径还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

4.3 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

根据估计结果分别计算居民消费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对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如图3所示,居民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泰尔系数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由负效应逐渐向正效应转变,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成为阻碍居民部门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呈现先降后升,而后由升向降平缓转移的影响态势,不过后续降低效应不具有明显性。

5 结论

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情况下,构建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85~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长期效应,因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变动,而呈现非线性的转换与演变:1985~2002年居民消费结构中“衣食”类支出逐渐下降,“住行用教”类支出比重上升,两者比重接近,逐步形成“两足鼎立”的消费模式,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服从第一机制,呈现负效应。2003~2007年居民消费中“住行用教”类支出大幅度上升,并且属于高碳排的消费项目,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上升,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增加效应,在第一机制与第二机制之间平缓转换。2008~2013年受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居民消费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方向演变,进而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降低

第二,与之相一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由负向正转换,继而向节能的方向演变,但负效应不是很显著。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整体上呈现负效应,逐渐向正效应演变,表明城乡消费差异不利于居民部门碳排放系数的降低。

从长期上看,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倡可持续消费模式、降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同时缩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提高区域消费水平均衡化,从居民部门出发,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Lenzen M.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s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Policy,1998(6):495-506.

[2] Weidman Thomas.Examin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consumption activities-parts 2: review of input-output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mbodied in trad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3] Park Hi-Chun.The direct and indirect househol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from 1980 to 2000-An inputCoutput analysis [J].Energy Policy , 2007.

[4] Munksgaard J,Pedersen K. A,Wier M.Chang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2 re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01,15(2) :146-158.

[5] Vringer K,Blok K,Engelenburg B,Determining the primary energy requirement of consumption patterns[J]. Economics for Industrial Ecology, 2006.

[6] Qu Jiansheng,Zeng Jingjing,Li Yan,et al.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Peasants and Herdsmen in Northwestern Aridalpine Regions,China[J].Energy Policy,2013(57): 133-140.

[7] 柴士改.最终消费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3:146-166.

[8] 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J].统计研究,2011(28)7:72-78.

[9]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1:48-58.

[10] 汪同三,吴承业.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4-304.

[11] 耿海青,谷树忠,国冬梅.基于信息熵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以无锡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2):56-62.

[12] 向书坚,柴士改.最终需求间接能耗核算模型的改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24:47-54.

[13] Shorrocks A.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 Econometrical, 1980:613-626.

[14] Choi,P.Saikkonen.Testing Linearity in Cointegrating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341-365.

[15] Dijk V D.T,erasvirta P.H.Franse.Smooth Transition Auto regressive Models-A Survey of Recent Developments.Econometric Reviews, 2002:147-150.

[16 ] Sarantis N, Nonlinearit ies,Cyclical Behavior and Predictability in Stock Marke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 2001:459- 482.

[17] Terasvirt T.Specification,Estimation,and Evaluation of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94:208-218.

[18] Choi,Saikkonen,Testing Linearity in Cointegrating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s.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

[19] 欧阳志刚.阈值协整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19-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56-2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国务院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指明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这一部署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消费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下面仅就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略述如下:

1 消费结构影响并决定产业结构

消费结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而且对产业结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而且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1)从基本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条件改善、通信和交通便利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

(2)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复杂性商品消费,如餐饮、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家庭服务等;

(3)从大量的普及性商品消费,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城镇居民手中不断增多的货币以及他们的消费偏好,增加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力,带动了与“吃、穿、用”消费热点有关的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相应地得到了较快发展。

2 消费结构变化决定消费品产业的变化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不同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入手,考察消费结构对消费品产业的影响。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自变量收入增长1%,因变量需求变动的程度。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决定着消费品产业的生产方向。因此,消费结构与消费品产业是密切相关的,需求收入弹性是联系消费需求和消费产业之间的纽带。2005-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构成中类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见表1:

表1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从表1我们看出,2005年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其他商品及服务三项。到2010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衣着、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项。从发展趋势看,纺织工业在消费品工业所占比重下降,从支柱产业退化成夕阳产业。医疗、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开始进入上升轨道。居住、其他商品及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从2005年的0.65和1.28上升到2010年的0.93和1.82。食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升幅也很大,这有利于食品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以上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表明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影响消费品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说明了产业结构中生产低收入弹性消费品的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生产高收入弹性消费品的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3 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农、轻、重产业的构成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食品所占比重减小,用品和服务支出比重则增大。推动着产业结构逐步从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再转向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变化。这与消费结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详见图1:

图1 农、轻、重产业产值及比例构成图

由上图我们看出,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2.5%下降到2010年的11.8%,轻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30.8%下降到2010年的26.4%。由于重工业摆脱了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状况,不仅比重增大,由2005年的46.7%上升到2010年的61.8%。而且内部消费结构的生产也发生了变化,如家用汽车、计算机、家用电器等比重日益增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刺激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农、轻、重产业的构成。

参考文献

[1] 邓永成.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二十年系统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0.

[2] 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文教消费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05,1.

[3] 胡彭辉.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

[4] 何先平.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8,3.

[5] 刘小铭.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均值结构变化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9.

[6] 崔海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99 -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推动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65%上升到2005年的72%,服务业就业人数甚至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长期处于较低的竞争力水平。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亦有抬头之势,外需疲弱,仅仅依靠工业化已经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面临经济转型和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我国既要不断拓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者服务业,亦不能忽略消费者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消费者服务业放在了战略性的高度,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扶持下,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第三次升级迈进,消费数量级也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消费观念的升级正推动消费结构沿着衣食住行的路径逐步趋于高端化。以解决温饱为基础的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消费者服务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将会带领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二、消费结构与转型理论

刘世锦(1998)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消费者导向的经济,消费始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民经济的复杂表现在其具有的循环特性上:收入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引导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之技术进步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这样的结果又会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为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本文将从消费结构升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多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是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收入的提高带来购买力的增强,使消费可能在外延上和内涵上扩大,从只满足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升级,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三种:按照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禀赋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按照支出用途分为衣食住行等;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人和集体消费。

消费结构升级能够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的重心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移动,从易耗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转移,从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向中高档消费品乃至奢侈品转移。《消费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归类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消费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消费重点转向非生活必需品,第三阶段是从数量消费转向高质量、定制化、服务性的产品。对应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由低向高升级。从第一阶段的纺织业、食品业为主导,到第二阶段中家电、家具、塑料制品等耐用消费品工业的极大发展,再到第三阶段个性化消费和高端服务业满足人们的“高尚需求”,从而使得文娱产业、生物保健产品、高档饮料乃至奢侈品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居民消费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学界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进行消费结构分析。与恩格尔系数仅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关系所不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虑了消费需求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能够全面反映消费领域的相互关系。

1973年Liuch在Stone(1954)的效用需求函数基本形式基础上,改进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为:

(1)

其中pi、pj是第i、j种消费品的价格;I表示收入,βi是边际消费倾向,qi表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 ri表示可维持生活的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该模型表明,在一定收入和价格水平之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piri,在余下的收入 中,按照βi的比例在消费第i种商品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消费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为 ,且有0<βi<1, 。

改写式(1)为:

(2)

其中ui是随机扰动项,定义 。对式(2)应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同时可得 。

(二)实证分析

本文收集了1995~2010年浙江江苏以及上海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16年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8小类的数据(即分别是食品、衣着、居住、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杂项商品及服务),分别用C1、C2、C3、C4、C5、C6、C7、C8代表以上8项。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特征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路径

消费结构的变迁,也就是在不同的标准下,各种消费支出所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呈现出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轨迹。恩格尔系数(Engle’sCoefficient)可以用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度量。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更加富裕。因此,对国家而言,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则国家相对更加贫困;反之,则国家更为富裕。中国的发展是自然趋势、规划指导下的市场驱动和规划战略引导三种趋势的结合(胡鞍钢等,2011)。因此,我们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分析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实施阶段作为参照,以五年为基础时间跨度。研究中的人均消费支出结构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标准,划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和杂项,共类。按照恩格尔系数,可以将涵盖“六五”至“十一五”六个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以五年为一个时间跨度)(如表-1):贫困转向温饱阶段(1981—1985年),温饱阶段(1986—1995年),温饱转向小康阶段(1996—2000年)和小康转向富裕阶段(2001—2010年)。与人均收入(或人均GDP)相比,恩格尔系数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城乡地区价格水平不同,真正反映城乡差距最好的指标之一是恩格尔系数,它也明显小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经济发展阶段的刻画也更为准确。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路径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过程。不同阶段下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二、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

第一,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以及最终消费结构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将逐渐集中到能够接触或者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和集团,采用新技术政策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将发生跨越式发展。①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实力第二大国。中国国际科学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产品出口额仍居世界第一位。②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引领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空调器、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家用汽车等现代化产品数量增长趋势明显,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高级化。第二,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大小。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30年,GDP所反映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将达到24%,高居全球第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持续提高,购买能力持续加强。从收入角度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已经进入更加高级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提高将使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在保证基本生存消费支出的同时,不断增加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支出,推动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第三,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口的结构特征对居民消费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过程是人们消费需求不断满足、升级的过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1978年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8%,③到2020年,将会再有2亿至3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届时城镇人口将在8亿左右。④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收入、消费支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等指标均会明显改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为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总额增长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第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影响产品结构,进而影响消费品的供给结构。消费结构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保障。我国工业化虽然还没有完成,但总体上已经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工业化中后期表现为产业持续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进而再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也在不断地再向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结构持续变迁,先是出现重工业化比重提高,接着出现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提高。⑤我国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制造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新兴产业进一步培育。未来信息技术产业、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信息产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居民消费结构带来继续向高层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的机遇。

(二)居民消费升级的挑战

第一,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投资的贡献率,但是需求结构仍然不够协调,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具有较大升级空间。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主要归因于:经济长期依赖于投资的增长方式,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倾向,而削弱了居民的消费动力;居民对预期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谨慎消费倾向加强;产品供给结构滞后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第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国际经验表明,收入分布的合理结构是“橄榄型”,即中等收入居民人数相对最多,富裕和贫穷人口相对较少。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高收入居民与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逐步将会缩小,实现消费结构的整体升级。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工资收入差距拉大,垄断性行业企业工资水平过高,私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偏低,国有企业薪酬增长过快,水平过高,一线滞后工资增长缓慢,水平低。⑥在此背景下,中低收入群体巨大,居民消费意愿将受到严重抑制,难以形成社会消费需求扩大的规模效应,会对消费结构的整体升级产生一定阻力。第三,消费环境有待改善。首先,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大的环境压力。⑦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行为,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其次,消费的社会环境需要改善。食品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广告、行业垄断、强制交易等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服装鞋帽、移动电话、食品、电信和销售的投诉量长期处于相对高位,销售、航空运输、互联网等方面的服务投诉量增长明显。最后,消费文化需要加强引导。我国的传统消费观念相对保守,趋于稳健性消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增长较缓慢。浪费性、炫耀性、迷信性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仍然存在,极大地浪费了经济社会资源。

三、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与特征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性结构特征,使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化过程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差异性。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⑧两者的总体方向比较一致,均呈现持续降低的变动趋势,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向富裕生活水平不断迈进。同时,从两者的相对时间差距来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滞后于城镇居民,但滞后时期不断缩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呈现趋同的发展方向。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将于2018年和2023年左右低于30%,居民生活水平进入更加富裕阶段。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进入富裕阶段的时间间隔进一步缩短,大致为5年。因此,从变动趋势来看,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趋同,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接近。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幅度下降,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城乡差距缩小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趋同具有四大传导途径。首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正在“四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民兼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城镇化。其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使得占90%以上的非农业可以大力支持和反哺农业。第三,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并将大大超过农村人口,使得城市可以大力扶助和带动农村发展。第四,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既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又减少对农业、农民的税费,进而合力促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区域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趋同

四大区域间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项目,可以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划分,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对比分析。⑨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的不同,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异较大。从恩格尔系数的绝对数值来看,区域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呈阶梯形,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也体现出区域消费水平分布不平衡,居民在消费意愿及消费内容和结构上具有区域差异性。以生活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为基准,对各区域恩格尔系数的相对差距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各区域与东部地区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均具有先增大而后缩小的变动趋势。不同区域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差距也呈现逐渐缩小的变动趋势。如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来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同样也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水平最高的区域。在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城市,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消费品的消费量和家庭普及水平要高于其他区域。在一些传统的家庭耐用消费品上,如彩电、冰箱,东、中、西、东北部居民消费比较接近,反映出这些类型的消费品,已经在全国城镇地区基本得到了普及。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品的比重相对更大,是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结构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主要区别。同时,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耐用消费品相对差距仍然存在,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其他地区耐用消费品消费量增长相对更快,因此这种差距具有逐渐缩小的变动趋势。省际恩格尔系数变化同样表明区域间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相对差距呈现缩小趋势。预计到2030年,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较高水平数量多的省份(或地区)分布将更加显著,基本实现所有省份(或地区)的居民生活处于同一水平,将有29个省份(或地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30%,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更加富裕状态。

(三)中国与美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趋同

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来看,中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速度远远快于美国,并且这一变化趋势将继续保持。按照基于恩格尔系数的生活水平判别标准,我国城镇居民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富裕阶段,而美国恩格尔系数则低于30%的更加富裕标准,居民生活水平属于更加富裕阶段。⑩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生活水平将达到更加富裕水平,与美国居民处于同一生活水平阶段。美国的消费结构特征表明,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潜力巨大。首先,恩格尔系数具有下降空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还有较大下降空间。其次,教育消费支出比重能够进一步降低。美国居民教育支出的比重则相对较低。如果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财政支出水平,居民的教育支出比重可以较大幅度缩减。第三,交通通信支出比重能够进一步降低。近年来美国居民在该项目上的消费支出大约只占其消费支出总额的4%。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比重会进一步降低。最后,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具有较大提高空间。我国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比重虽然上升趋势明显,但与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美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主要得益于四大推动因素。第一,总体消费规模巨大。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为主要特征,家庭消费量约占美国GDP的70%,美国经济因此堪称“消费者经济”。第二,技术进步推动作用明显。技术革新和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有线电视、电脑、电子玩具和游戏、移动电话服务、音像设备、因特网服务、音像产品出租以及新开发的医疗服务和处方药等成为消费者热衷的新领域。第三,消费信贷发达。美国的消费信贷起步于1929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得到普遍推广以来,分期付款、借贷消费目前已经成为美国居民消费开支的重要方式。第四,消费模式多样化。美国地域广大、移民人口众多,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造成消费模式的多样性显著。年龄、种族、收入、地理区域等等因素的差异,使美国消费市场具有多层次性、多元性特征。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力量更加明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为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极佳的历史机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爆发出来的增长带动力量将是史无前例的。我国如果能够顺利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可以降低居民的未来不确定性风险,使居民更有信心地消费,我国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与美国进一步趋同。

四、小结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面临生产力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历史机遇,又要应对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环境不佳的挑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在“国家政策之手”与“市场经济之手”的协调配合、作用下,中国消费结构必然会持续升级,居民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消费结构发展将具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三维趋同特征。(1)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将于2018年和2023年左右低于30%,居民生活水平进入更加富裕阶段。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进入富裕阶段的时间间隔进一步缩短,大致为5年。(2)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均具有先增大而后缩小的变动趋势。预计到2030年,将有29个省份(或地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30%,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更加富裕状态。(3)中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速度远远快于美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生活水平将达到更加富裕水平,与美国居民处于同一生活水平阶段。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以消费,特别是绿色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需求结构的不断转变。需求结构转变,就是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正确消费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合理调整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且加强对居民消费弹性的识别与判断,有效利用供给与需求管理政策调控居民的消费行为,推进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消费支出增长加快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5.2%,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十分有限,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改革前,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教育改革后,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未来的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出于谨慎动机,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农民有特产运不出,工业品也难以进入,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深受其害,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如平时省吃俭用,到节假日过度消费,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在生产生活消费时,如自有资金不足,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易灵.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13.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三农问题”被国家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的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富民强的成败。同时,农村居民又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提高,可以拉动内需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三农问题”归根结底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能否共享经济繁荣,这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

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环境、非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这些是由宏观环境所左右的外部条件;二是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欲望等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内在因素所影响的。下面就对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分析。

一、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

1.务实性消费

以服装消费为例进行分析。当今社会服装市场消费品的供应无论是从款式还是质量的可选择性是很多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选择服装消费上出发点上就存在着明显地不同。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的社会交际的需求比较多,所在在购买选择服装时首先考虑的是服装的款式是否适合自身的整体形象,其次再考虑的因素是服装的质量和价格。从这方面讲,尽管市场上服装商品很多,但是农村居民最为注重考虑的是服装的实用性,这种务实的消费理念使得她们消费上更加注重结实耐穿适合劳动生产需要。对农村消费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0%以上的农民在购买消费品之前需要考虑的因素选择了实用功能和使用方便,可见农民比较看中消费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2.谨慎性消费

近年来,农村居民在家用电器上和农用车的消费应该视作为大型消费品消费,卫星电视节目的普及,使得农村居民可以从电视媒体中获得消费的信息,由此消费时开始特别注重消费品的品牌,知名品牌的产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产品实用价值(产品使用年限等)。对农村消费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农民对于质量特变关注,在购买大型家电消费品时对于品牌特别关注,在购买之前有较为详尽的消费品资料收集的过程,消费呈现出了谨慎性。

二、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

1.人情消费频繁。农村居民之间的亲戚关系性比较大,由于居住范围比较小,邻里之间比较熟识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使得人情消费严重,名目繁多,甚至相互之间攀比。婚丧嫁娶、新建房屋、孩子升学等大摆宴席,当然主办人有借机敛财的嫌疑,但碍于情面,乡里乡亲间还必须付出礼金,变相成为了一种消费方式。

2.面子消费大。“面子消费”是最具“中国色彩”、独特的消费文化。中国人自古就有重人情、讲脸面的文化习俗,“面子”俨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一大鲜明特色。“面子”思想成了维系体面和关系的情感支撑。重排场,讲面子、比阔气,在农村的嫁娶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表面上看婚嫁光鲜亮丽,但是这种奢侈消费给农村家庭整体带来了外债,而实际的消费意义不大。

三、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

1.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食品支出结构性变化

有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在总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的减少。这是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后,又加大了农业补助的支出,有效的保证了农民的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村居民不仅仅是满足“食”,而是注重“食”的质量,在食品种类和数量的构成中,细粮比例增加、粗粮比例大幅减少。肉、蛋、水产品食物明显增加,食品消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食品结构逐渐向营养化、多元化、科学化发展。[3]

2.衣着支出占总生活消费的比重有所下降

衣着消费是居民消费的基本消费之一。衣着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衣着的追求从单纯的蓝黑灰到颜色的多样化、从单纯的保暖、实用转变为讲究质量、舒适、款式、品牌和时尚,由低档向中档转变,这个是衣着消费的大趋势。

3.医疗保健、教育服务、交通通信等其他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

首先医疗方面,由于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不断加大;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大幅提高,这些都促使农村居民注重了医疗方面的支出。再说教育方面,为了子女将来可以去城市发展,增强子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教育问题就不容忽视,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随之的就是教育投资的加大,子女的教育培训支出占家庭总体支出的比例上升,使教育支出成为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交通通信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变得越来越发达和便利,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国家开展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活动,大力促进了交通和电子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消费,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交通和通讯消费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新亮点和热点[4]。

对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从传统消费心理、消费特点和消费结构变化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可以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提出提供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邬德政,刘鸿渊.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2007,01.

[3]陈强强.甘肃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与消费结构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8).

[4]吴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上一篇:消费心理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知情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