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1:44:27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1

>>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销售面积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走势分析 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浅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浙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合理化程度评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与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③ 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④ T.H.Marshall, social policy, London, Hutchinson univ. library, 1965,p.7.

⑤ 韩枫《大众媒体与乡村文化福利构建》,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 吕效华《流动人口文化福利支持机制构建研究》,《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⑦ Cultural Well-Be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Report 1: Definitions and contexts of cultural wellbeing。http://www.mch.govt.nz/search/site/cultural%20wellbeing,2012.

⑧ 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⑨ 同⑥。

⑩ 李占乐《现代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兴起――变迁与模式转换――以武汉市为个案的制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B11 侯志阳、孙琼茹《农村文化福利资本与文化福利治理》,《改革与发展》,2013年第3期。

B12 方福前、吕文慧《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B13 Jarrod M. Haar,Dave M. Brougham :An Indigenous Model of Career Satisfaction: Exploring the Role of Workplace Cultural Wellbeing ,Soc Indic Res,2013.110:873890 .

B14 也包括在城镇、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以及短时居住在城镇的居民。

B15 欧文・休斯认为对于公益性部门的绩效评估除了应该有关于目标的全面进展情况,或者关于财政目标的成就指标之外,还应该有关于顾客或委托人满意程度的指标。[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wnsfolk'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in China:

Based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Opening for Free

CHEN Bo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

Abstract:Cultural benefit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e of residents' benefit level. In the context of opening for free, to visit museum, cultural center, library and other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becomes significant benefit source for townsfolk. Through questionnaire data, this paper will us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wnsfolk'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in the background of opening for free. The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as regards to residents who visit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their degree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level impact a lot upon the cultural benefit level they attain. 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and service will help to promote resident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2

关键词:农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跟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343元,同比增加了935元,名义增长了12.6%,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了9.7%。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经营,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收入结构已向更稳定的方向转变。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467元,同比增加了731元,名义增长了15.4%,扣除掉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9.3%。从消费类别看,享受型、发展型等非食品类支出增长快于食品类支出,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虽然海南农村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农村消费环境改善缓慢,农村消费水平难有提高。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去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分析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模型

1.模型估计

分析1993-2013年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

由数据分析,建立模型:

Yt=β0+β1X1+β2X2+μt

β0为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β1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β2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μt是随机扰动项。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结果以下:

Yt=1387.978+0.793391 X1C13.14005X2

(704.3340) (0.024215) (6.597850)

t=(1.970625) (32.76379) (-1.991566)

R2=0.984346 Adjusted R-squared=0.982607

F=565.9392 DW=0.698484

根据以上模型,R2=0.984346,Adjusted R-squared=0.982607,可决系数高,拟合度较好。说明了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比较显著。

参数β1=0.793391,β2=-13.14005,而且0

由H0:β1=β2=0,设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F分布表可查出自由度为k-1=2, n-k=18的临界值Fα(2,18)=19.4,由上表知F=565.9392> Fα(2,18)=19.4,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0,回归方程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结起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针对H0:βj=0(j=1,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为n-k=18的临界值tα/2(n-k)=1.734.由上表知β1、β2所对应t统计量分别是32.76379、-1.991566,它的绝对值均大于tα/2(n-k)=1.734,可以分别拒绝各个H0,说明了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下,解释变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都显著。

2.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令Y分别对X1、X2做回归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的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如图:

Y和X1的组合是最优方程,虽然X2跟Y的拟合度不好,但是引入了X2后,R2=0.984346,大于Y和X1回归后的R2=0.980897,对整体模型来说X2这个解释变量具有改善作用,并且t检验也符合,因此解释变量X2不能舍弃,模型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

可得出nR2=8.606542,由White检验知,在显著水平α=0.05下临界值χ20.05(5)=11.0705,比较统计值与临界值,nR2

(3)自相关检验

由上得DW=0.698484,若给定α=0.05,查表得DW检验临界值dL=1.125、du=1.538,因为du

二、结论

通过模型说明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于消费水平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王真.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学年论文.2011(5).

[3]肖毅.石海峰.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庞浩.《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5]韩红梅.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海南日报.去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破8000元.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3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多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还与城镇化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都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我国城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必然会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量化关系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必然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否则推荐城镇化进程就失去意义。长期以来,很多学者研究了居民消费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徐凤等运用协整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1]。付波航等基于中国29个省份1989—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人口年龄结构这些人口消费环境或制度变量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2]。刘厚莲指出,人口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3]。田青等利用1999—2006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分析消费习惯、收入、购房支出、医疗、教育支出、收入波动及利率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习惯、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而收入波动及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4]。以我国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消费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动态影响,并指出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累积效应,并且正向拉动效应的持续时问更长也更稳定[5]。储德银等通过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城乡比较视角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得出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收入分配和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绝对程度基本相同[6]。潘明清等从劳动力流动视角分析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制,使用1996—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重点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城镇化进程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证明了城镇化的积聚效应大于外部成本效应,城镇化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7]。祁毓等在理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2002—2008年和1997—200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相关变量叙述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8]。

(一)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劳务或者物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发展、享受和生存需要达到的程度,可以用劳务和物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反映出来也可以通过消费过程中消耗的货币量反映出来。本文所采用的就是地区居民消费的货币金额数来反应这个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

(二)城镇化程度城镇化程度在不同学科中的定义不同,比如,人口学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地理学上是指城市景观的比重。本文依据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用一个地区城镇人口占这个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的城镇化程度。

(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本文采用一个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变量数据来源本论文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有些是直接采用网站的统计数据,有些是根据需要对网站的数据进行了简化计算,因此,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模型与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看其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存在单位根则数据不平稳,不能直接进行分析,必须对其差分项进行平稳性检验直至平稳为止。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用JMXF、CZH和JJFZ表示。平稳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ADF-Fisher卡方检验、PP-Fisher卡方检验、Im,PesaranandShinW-stat和Levin,Lin&Chu-t检验[6],本文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ADF-Fisher卡方检验与Im,Pe-saranandShinW-stat作为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JMXF、CZH和JJFZ都为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Kao检验、Pedroni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基础上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本文如表2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JMXF、CZH和JJFZ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模型估计本文依据一般构建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构建模型如下:由表3可知,JMXFit=-3625.236+12207.27×CZHit+0.261261×JJFZit。JJFZ与CZH都和JMXF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推出,城镇化程度与人均生产总值都对提升人结论民的消费水平、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促进作用。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程度也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人均消费水平依然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依赖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徐凤,金克琴.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24(2):109-113.

[2]付波航,方齐云,宋德勇.城镇化、人日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108-114.

[3]刘厚莲.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资源,2013,(6):63-70.

[4]田青.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8,(7):27-33.

[5]胡日东,苏桔芳.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5):58-65.

[6]储德银,经庭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7]潘明清,高文亮.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脸与介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18-125.

[8]祁毓.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0,(9):45-55.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4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中特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质内容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5

关键词:消费性支出 Eviews 多元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20-02

一、引言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制约,但是在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使山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也随着增加。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渐显现。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山西省属于内陆省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国际经济萧条的影响,从而使得投资和消费失衡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此,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就愈显重要。因此,研究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趋势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政策等等。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本文把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消费性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年利率定为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其中,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二、原始数据

本文选取的影响山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有: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CPI和年利率。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

三、模型建立与修正

(一)平稳性分析

所谓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数据的平稳性对于模型的估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有两列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非平稳的,即使它们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但是进行回归时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由于在实际中遇到的时间序列数据很可能是非平稳的,而平稳性在计量经济建模中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观测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人均消费性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消费意愿(X2)、CPI(X3)和年利率(X4)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通过分别观察各个序列随时间的走势来确定是否需要选择截距和趋势,各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原序列中,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和CPI都是非平稳序列,消费意愿和年利率的原序列是平稳的,接下来对各个序列分别取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并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检验数据可知,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阶差分仍然不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序列成为平稳的序列;消费意愿、CPI和年利率经过一阶差分后虽然序列已经平稳,但是所有变量需同阶平稳,故对其进行二阶差分后再检验其平稳性,检验结论为二阶差分平稳。即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CPI和年利率均为二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在进行时间系列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所用的时间系列必须是平稳的,即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趋势,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由于本文所选择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其进行二阶差分后变成了平稳序列,但这样会让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必要的,所以用协整来解决此问题。本文所采用的协整性检验的方法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这种检验也称单一方程的协整检验。

先对方程序列进行回归,生成残差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输出结果概率P=0.0847,故在=0.05水平下,残差存在单位根,即不平稳。再次观察回归方程输出结果报表,由于变量X2(消费意愿)标准误差较大,而且运用Eviews输出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消费意愿X2与消费支出Y的相关系数为-0.946,即二者呈负相关,但是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当消费意愿越大时,消费支出应该也随之增大,故试图将变量消费意愿X2删除。

对剩余的变量Y、X1、X3、X4进行回归生成残差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P=0.0048,ADF检验值为-3.157,大于临界值,故此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人均消费性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CPI(X3)和年利率(X4)存在协整关系。

(三)模型建立与完善

1.模型建立。设人均消费性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CPI(X3)和年利率(X4)的多元线性回归为:

Y=C+β0X1+β1X3+β2X4+μi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各系数进行估计,本文运用Eviews的回归功能,对各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后的输出报告如下:

回归后的输出结果为:

由上述报告结果可知,X3、X4没有通过t检验,很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模型还有待于完善。

2.模型修正。

(1)多重共线性检验。所谓多重共线性是指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由于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高度相关关系而使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从而使得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的估计量为无效值。

运用Eviews输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序列相关检验。序列相关性是指随机干扰之间不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某种相关性,又称自相关,即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回归模型的古典假定中是假设随机误差项是无自相关的,即在不同观测点之间是不相关的。如果该假定不能满足,就称与存在自相关,即不同观测点上的误差项彼此相关。

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存在自相关,就违背了线性回归方程的古典假设,如果此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故需检验模型的自相关。在回归方程窗口查看残差的Q统计图,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残差序列均位于虚线之内,故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3)异方差。由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和序列相关,试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异方差性是为了保证回归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是:总体回归函数中的随机误差项满足同方差性,即它们都有相同的方差。如果这一假定不满足,则称线性回归模型存在异方差性。运用Eviews的BPG异方差检验功能来完成,由输出结果可知,X3和X4的t值在0.05的水平下未通过检验,因此,方程存在异方差。

异方差的修正:用增加权重的方法来消除异方差。试选取权重w1为残差的绝对值,再次进行回归,此时仍没有通过相关检验,换取权重w2为残差的平方,再次进行回归,此时通过了相关检验,解释变量的t值均达到了理想水平,P值在0.05的水平下也通过了检验,异方差现象消除,模型得到了修正。

四、模型最终完善结果

由Eviews模型输出结果,可得出均消费性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CPI(X3)和年利率(X4)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0.609X1+1212.5X3-2657.9X4+924.3

由模型输出结果可知,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2=0.999,F值为6570,模型拟合度较高,年利率(X4)前面的系数为负值,这与经济意义是一致的,当年利率上升时,居民储蓄的意愿会比没上升时强烈,从而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下降。可用来进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预测。

参考文献:

1.邓鹏翔.基于多社会经济因素的地铁出行需求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刘春玉.网络视角的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研究——以烟台汽车产业集群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刘亮.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对1982-2005年数据的实证检验[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苏林森.媒介消费和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基于美国和中国的时间序列分析(相对常数原则的检验与创新)[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6

[关键词] 居民消费 影响因素 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 F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44-04

[作者简介] 王吉恒(1964-),山东沾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李敏(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孟菲(1987-),女,山东梁山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拉动。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下降,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增长。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居民消费率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国内居民消费所占的份额却不断下降,其突出特征是,虽然消费总额在增加,但是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4.41%,与前20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了20多个百分点。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在1978年为62.1%,从1982年开始下降,而在1994年和1995年降低至57%左右,此后稍微有增长,但增长极为缓慢。从2002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再次大幅度走低,2009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48%。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结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率。

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1. 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评价一国的富裕程度,通常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联系。本文选取了我国1995~2009年全国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

自1990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在1990~2009年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347.8亿元上升到345023.6亿元,居民消费支出随之由9450.9亿元上升到121129.9亿元。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并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2. 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根据传统及现代的消费理论,消费都与收入紧密相关。因而,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我国长期不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缺乏充分的收入保障。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4.7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2元,虽然都不断增加,但仍然很低,增幅也很缓慢。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是2009年大幅度下降,也说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3. 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而过高的储蓄率是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1991~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更是从9241.6元增长到260771.1元。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1~1995年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后有波动性的增长,到2008年达到近年来最大值13.5%,而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只达到8.7%,而同期的居民储蓄增长率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长率。纵观1991~2009年间的居民消费和储蓄状况,各年度消费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居民储蓄对消费有很大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0 年间物价总体上张 25.3 7%。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于那些将要购房的人来说,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也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率。通货膨胀使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价格普遍上涨,这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缩水。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提高,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下降。

5. 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因此即使老百姓手中有钱,也不会过度消费,因为他们要保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防老、防病、防失业,养育下一代。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参与人逐年上升,但是总体比例还是很低。2009年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比例仅为25.80%和24.04%。因此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抑制了百姓的消费意愿。

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量化,通过多目标多层次分析而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模型构建步骤: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建立比较矩阵,设指标层的同一层内的各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通过级比例标度值得到比较矩阵;

3. 计算相对权重,并且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模型应用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我国居民消费,中间层即准则层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见图1)。

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权重。依据比例标度值1~9的9个等级,由不同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评分,并对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权重w、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指标CR,如表2、表3所示。

A 利用MATLAB求其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得:

λmax=5.237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0.8034,0.5373,0.2210,0.1159,0.0587];

将其进行归一化,求得的权向量为:W=[0.4626,

0.3094,0.1273,0.0667,0.0339]。

3. 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CI=(λ-n)/n-1,CR=CI/RI,(n=5时,RI=1.12)

求得CI=0.0309,CR=0.028

(三)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分别为0.4626和0.3094。而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也有比较大的贡献,其权重为0.1273、0.0667和0.0339。

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消费总体水平才能真正增加。一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协调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与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促进其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2. 缩小城乡消费差异。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策,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实现城乡之间的转移支付。韩国农民收入的20%来源于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而我国尚不足3%。另外增加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少社会差距。

3. 建立和完善价格调控手段,整顿流通秩序。针对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过高和价格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整顿规范其价格行为,以保证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政府应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4.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即期消费;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创造再就业机会,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四是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最后,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许光建,赵宇,戴李元,钟吉鹏.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 (390).

[2]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4-12.

[3]张艳阳.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4]王亚丽.谈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西财经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于泳.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J].山东大学.2008.

On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Consumption Levels

Wang Jiheng, Li Min, Meng Fei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30)

Abstract: The economy grows with the high-speed and the consumption of the residents keep improv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Being affec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consumption stays low in china, which ha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Gross national income, savings, inf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are main factors, which affect our country's consumption level. The paper mainly analysis these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o some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our country's consumption level.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7

【关键词】邢台市,居民消费

一、邢台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邢台城镇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44.43元,比上年增长12.3%。具体来看,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食品支出3834.76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着装追求时尚、体现品味,更注重服装质量、品牌和款式,消费档次提高。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56.45元,居住消费支出增幅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1099.66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两位数增长,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类支出1343.95元。(资料来源:2011年邢台统计年鉴)。通对我市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攀升,消费结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有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当中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们对旅游、交通的巨大潜在需求必将转为现实需求,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

二、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一)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从我市2011经济年鉴的数据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详细资料如下:2010年在食品消费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1351.41,衣着消费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50.92元,居住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839.66元,交通和通信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96.11元,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344.25元,医疗保健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64.80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务218.90元。

(二)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趋势。需求收入弹性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变时,收入变动比率所引起的消费需求量的变动比率,即消费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市2010年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消费需求整体比收入变化迟缓。其中食品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这显示即使收入增加,食品增幅也不大。相比之下,交通通信和居住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说明农村居民有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愿望。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措施和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对消费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也会相应增大,但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而家庭设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居住的支出比例将会上升,结合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可以预测住房消费及其带动的住房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通信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假日旅游消费以及教育投资等高层次消费项目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扩大我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建议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措施主要有: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稳定和发展乡村工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家庭的务工收入。三是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市场化的前进步伐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

(二)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把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和部署,切实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进程,特别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保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使之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救助机制,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农户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扶持,使其生产和生活尽快走出困境。

(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细化新农村建没的政策措施,并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当前,应重点加快乡村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有线电视、广播、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增加在文化娱乐、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逐步扩大其服务性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和购买欲望。

(四)为农村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健康有序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打造农村消费硬件环境,要继续在我市推进国家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同时鼓励和支持我市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超市下乡”,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总之,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就可以使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提升作用。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才能有效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引导农村居民重服务和精神的消费意识,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丽娟.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004

[2]陈启杰,田圣炳.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发展分析,上海商业,2005,(l):2529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004

[3]韩超群.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暨南大学国民经济学,2006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论文篇8

关键词:寿险;保费;多元回归;stata

一、我国寿险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整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统计数据,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从1999年的13932179万元一直稳固地上升到2010年的145279715万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处于主导地位,其份额占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的比重在0.6―0.8区间浮动。而在另一方面,寿险保费收入短期内有明显下降趋势,如2008、2009、2010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0.76、0.74、0.73。

我国保险市场主要有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业务部门,两个部门的业务类别均比较单一。在国内保险业一定程度上存在垄断现象;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业务水平和业务质量上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人们保险意识较低,对于保险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同时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大,潜在市场容量不容忽视。

由于数据的可用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利用2011年我国各地区寿险保费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采用2011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保障福利费用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找出对寿险保费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子。

二、人寿保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在对寿险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寿险的影响因素。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以及我国寿险业发展初期的一些特点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1)寿险保费收入,用PI表示。作为寿险起步刚刚20多年的中国,保费收入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增长,寿险品种缺乏多样化,保险监管不是十分规范,寿险需求的重要反映因素――保费收入,依然是衡量我国寿险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自然成为影响寿险业的重要指标。Beenstock和Dickinson的模型及Fischer、Campbell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与寿险业的波动趋势具有一致性。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用DCCI表示。寿险是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障的工具,居民的储蓄水平反映了居民在消费以后可以用于其它投资的水平,它对下期的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4)社会保障福利费用,用SSW表示。经济学的原理表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替代品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其引入模型可以观察社会保障福利对商业寿险的价格替代效应。

(5)消费价格指数,用CPI表示,用于对寿险保费、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福利费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行调整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6)总人口数,用GP表示,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将其引入以考察它对寿险业发展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以下分析采用2011年我国保费收入总额、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几个横截面数据。数据均来自国家或地区统计年鉴。

(二)模型形式及假设。(1)初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PIi=β0+β1GDPi+β2DCCIi+β3GPi+β4SSWi+β5CPIi+μi

PIi为第i个地区的保费收入金额,i=1,2,3…31,

β0为回归常数项,μi为回归误差项,GDPi,DCCIi,GPi,

SSWi,CPIi分别为第i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人口数量、社会福利保障费用、消费价格指数。

用stata软件进行初步线性回归:

根据各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可发现,除DCCI,即城镇居民的存款余额,对PI有显著影响外,其余自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模型拟合效果R-squared = 0.8752较好。

(2)模型拓展。考虑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将模型拓展为:

对所有变量线性回归后,得到R-squared = 0.9647,该模型的拟合度很高。为了减少自变量,简化模型,先选取在的显著性水平下,关于PI显著相关的因子GDP,DCCI,GDP_CPI,DC

CI_CPI,作为新的多元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开始对t统计量的绝对值较大的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逐步回归后,综合自变量和截距项的p-value和各次回归的R-squared,选用在10%置信度下因子都显著,且拟合度达93.54%的模型,即:

(3)模型修正。异方差检验:Hettest异方差检验,得 prob>

chi2=0.0296 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模型存在异方差。

因此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来对模型中各自变量的系数进行估计:

得到最终模型为:

可以看出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后,拟合优度提高到98.81%,比OLS模型得到的优度提高了5.27%,且各自变量在5 % 的置信度下均显著影响PI。

四、结果分析

通过回归结果的分析,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社会保障福利费用(SSW)不是影响各地区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数量(GP)、城镇居民存款余额(DCCI)为影响该地区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与已有的研究论文不同,本次的模型考虑了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并发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城镇居民存款余额(DCCI)、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交互作用对于寿险保费的显著影响。

从最终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地区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DCCI)、地区人口总数(GP)、对保费收入(PI)的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而社会保障福利费(SSW)对保费收入(PI) 的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不一致。虽然GDP的系数是负数,即GDP与PI负相关,但居民存款余额的正相关系数较大,其绝对值大于GDP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可看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于寿险保费PI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根本原因仍是因为当居民的储蓄余额增加时,他们才会有多余的闲钱去购买寿险产品。最终模型所反映的是中国的实际情况,理论分析是对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总结。

五、结论与建议

结合我国保险业与世界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可以归纳出我国保险业存在以下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我国保险市场结构简单、产品单一;二是我国保险地区差异程度大,地区发展不均衡;三是我国人民保险意识较低,保险普及率即保险密度不高;四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受到经济欠发达的严重制约。

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具体情况,可对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某一地区,可收集其多年的历史数据,建立针对该地区的回归模型以得到更加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回归系数和显著影响的因子,并根据影响因子和其系数,来制定灵活多样的适合该地区的寿险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兆波,张汉儒.我国寿险有效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2] 穆静静. 我国人身保险需求地区差异的模型实证[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9, 18(2): 17-20.

[3] 张伟, 郭金龙, 张许颖, 等.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108-117.

[4] 陈之楚, 刘晓敬. 我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J]. 保险研究,

2004, 6: 7-1O.

[5] 黄佐, 吴凤平.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保费规模预测[J]. 预

上一篇:保护消费者权益议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行为研究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