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时间:2022-04-20 11:43:45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应用型人才就是“能上手、上手快、有发展后劲”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为前提、以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着力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以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为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内涵界定;培养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应势而生,它们要么是新建,要么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升格而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大众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应用性”是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略陈管见。

一、以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为前提

专业设置及结构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地方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和优势行业,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高校的规模扩张、引进人才、改善办学条件等提供了财力支持;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再次,地方社会发展为高校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创造了条件;另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通过讲学、聘请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为我所用,以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等等。

地方高校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本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地区的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建设一批地方特点明显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从而扩大社会服务领域,丰富社会服务内容,拓展社会服务形式,增加社会服务途径,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就高校的专业来讲,其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即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增量调整就是在不改变现有专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新的专业,达到平衡和优化专业结构的目的。存量调整是通过现有专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重新变革、整合原有的专业,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应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坚持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以增量结构调整为辅的原则,即在存量调整中谋求专业量的增长。

二、以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

地方高校不断探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结合台州学院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积极构建“两个平台+多个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第一平台”是公共基础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体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第二平台”是学科或专业基础平台,要求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平台课,即学科相同,有不分专业,各专业之间按学科大类设置统一的基础课,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多个模块”指各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即按模块设置专业课,学生通过选读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

当然,不同的专业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岗位群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处理和把握好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并设定合适的比例,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稳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如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与相同专业的专科学生相比,更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可能具备“发展后劲”,这就要求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课教学,加强通识教育;又如工科类专业则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要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5%及以上。

地方高校在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考虑尝试开展“三明治式”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1”或“3+0.5+0.5”或1.5+2.5”等培养模式。“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说的通俗点就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简称WACE)下的定义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2],即工学交替,有厚有薄。人才培养是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合作的事情,即把原培养计划中在第3学期和第6学期开设的生产见习与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放到用人单位进行,让学生直接深入生产第一线,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服务于生产实践,再带着生产一线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和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即“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推动学校课程设置和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突破性改革。

三、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应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地位。在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各专业要基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社会和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要注意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更要注意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传统、现代和前沿的关系,认真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不断以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注意系列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必要的课程重组和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杜绝“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课程设置上要遵循“综合性、整体性、创新性”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倡课程设置的厚基础、综合化,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课程内容上要及时、大胆地吸收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最新成果,鼓励创新和实践;课程选择上要创造条件多开个性化课程,多开前沿性课程,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任课教师、学习时间等。

四、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着力点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能力本位思想,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有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着力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工程实训、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使各专业在设定课程要求时,打破各实践教学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和生产实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有重要位置,要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确保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达到80%,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在各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作用,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训练和科研方法初步训练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和理论掌握情况的有力依据。地方高校要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与管理,制订专门的工作条例,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答辩、成绩评定及教学管理等提出规范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过程管理。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申报校立学生科研项目等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制度,健全各学科竞赛与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五、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策略的总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点拨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支撑,可以这么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学者认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从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实现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实现从讲授为主到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转变[6]。也有学者强调“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认为要以复合互动观来改革教学方法,以完整心理活动为基础来改革教学方法,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来改革教学方法,并强调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置于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和人机之间的复合互动的立体背景上[7]。

笔者觉得,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层面,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对教师加强“教学哲学”的训练。所谓“教学哲学”就是从哲学层次上对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并探讨以后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甚至培养出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建立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其次学生层面,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及人机之间的互动。注重来自学生层面的信息反馈,如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员、学生例会等。第三是管理层面,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学校目前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三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评优、岗位聘任、晋升、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特别是对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新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教师更要加以奖励。以点带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

六、以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为保障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这是提高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首先要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括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课程考核,从学生的作业、试卷到学生的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学校都应该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措施,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后,既为保证和提高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努力方向,也使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应视条件建立一个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可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教学督导、学生等参与,建立学校、二级学院领导两级听课制度,学校校领导、校督导、行政干部、学院领导、系主任或教研组长、教师等都应该有相应的听课任务,同时还要做好听课记录并存档。建立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或管理专家组成,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学、管理与建设过程中的决策咨询与监督评估作用。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广泛收集和客观反映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教学信息。建立学生议事会制度,职能部门要根据信息员和学生反映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相关学院或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教学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 刘耘.务实致实: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2]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6).

[3] 徐波.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论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J].嘉兴学院学报,2006,(9).

[4] 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5] 王根顺,雍克勤.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高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上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下一篇:浅谈高校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