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教学的误区举隅

时间:2022-04-20 06:04:38

语文美育教学的误区举隅

教师要摒弃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对蕴含着丰富内容、文质兼美、蕴情含理的文本产生感悟,获得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真谛,并在美的光茫的照耀下,实现理趣的回归和智慧的建构。

“文道统一,文质兼美的文本是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又受到人文教育、审美熏陶和精神启迪的决定性因素。”[1]《大纲》中说:“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文本作为凭借。”为此,学生学习和欣赏文本,要对那些蕴含着丰富内容、文质兼美、蕴情含理的选文产生感悟,获得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真谛,并在美的光茫的照耀下,孕育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实现理趣的回归和智慧的建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文本,可以说是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2]它要求语文教师以美为灵性,带着美学的眼光来思考一系列语文教育问题,以美的法则来优化和规范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在生命体验与学习维度上实现超越。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对美育的错误理解,现就这些错误理解举隅一二。

一、为同而失差异

指在语文美育中尊重了学生的共同视阈,却忽视学生的美的差异。个体美的情趣存在差异性是合情合理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美的情趣的个体差异,才能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发现,才能从多个角度获得美的感悟。如果用一种模式去观照文本,更多地从思想上去规范文本,就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绿》表现的生命活力必须要解读成对蓬勃革命活动的赞美。这种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消解了美的主体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教师要在不歪曲或偏离了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认识和解读,加深他们对作家文本的理解,并提出自己个性化合理的见解。

二、为教而失文本

当今教学,“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的开始充斥语文,其对文学教育的杀伤更大”[3]。因为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和根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和把握文本的特点,不能脱离文本本身进行美育,忽视通过文本来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会造成学生语文积累贫乏、运用能力低下。“失本”的文本解读的类型,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空洞和低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且,脱离文本一旦成为语文文本解读的普遍现象并反复实践,那么必然会暗示甚至形成某种阅读“经验”,势必会导致学生阅读心理的浮躁、媚俗和对文本解读的肤浅、庸俗。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使语文文本甚至上成了生活常识、思想方法、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的角度的某种体现,脱离了文本本身,更脱离了对文本美的挖掘,无异于镜花水月。如有的教师教授《兰亭集序》,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之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兰亭的古代图画。结果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知识。虽然也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但没有对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极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美文进行好好地研读、感悟,而偏偏要去单纯地追求内容的丰富、知识的延伸,失去了语文的根本。

三、为政而失美感

语文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母语教育的特性要比政治性更具宽广的外延,要比思想品德更具有超越性和开放性。它以对个体的生存形态、生命意识为最终的价值关怀。文本的挖掘,即对深蕴着美感的文本的涵咏、品味和全身心的融入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着学生个体对语文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欣赏能力,久而久之必将收到怡养性情、健全人格、美化生命的功效。然而,有的语文教师把文本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贴上政治的防伪标志,无疑将是美育的缺失。这种解读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在今后自己的阅读中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性话语体系,而把习得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系统隐藏起来。他们看到秋风扫落叶就会想到雷锋,看到一条黄牛汗流浃背地劳作就会想到人民的公仆。这样的话语给本来灵动的文本美感贴上了一个政治化的标签,对于个性灵动丰富的学生来说,无疑显得刻板、单一。

总之,作为语文课程的载体,语文文本的美学精神表现为培育和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一个个文本其实就是一种美的构成,一个美的世界,是一个个具体而微化、人化的自然,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主观心灵的现实折射,是美的根本源泉。语文文本富含着多元的文化信息,凝聚着浓郁的美的内涵。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以上错误认识,真正地贯穿美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产生无穷的意韵与张力。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彭思武.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J].教育与职业,2004,(30).

[3]黄本荣.警惕语文教学中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J].语文教学通讯, 2007,(01).

(李琳 河南省郑州中学 450001)

上一篇:分类指导 培养兴趣 下一篇:浅谈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