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学生是教学的起点

时间:2022-06-08 04:27:47

预设学生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掌握学生学习的前在与潜能状态,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发展护航。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动态的丰富的课堂资源。因此教师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应着重从预设学生情况入手。因为他们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智力因素不相同,特别是非智力因素,更是五彩缤纷。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预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从而思考其对策,然后储存在自己弹性预设的空间内,有的放矢地施教。本文现从三个方面谈如何预设学生,从学生处挖掘生成教学内容的宝贵资源。

一、预设学生的前在状态

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资源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个体经验、个体差异等组成的真实的前在状态。对于学生的知识的分析是较容易、清晰的,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提问或是让学生做些练习来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相对的,对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差异的分析要抽象、棘手得多,导致我们忽略了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生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资源。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的个体经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排斥学生的主观体验和生活经验,要帮助学生以自己的个人经验为平台,为新知识的内化提供感性支持,参与到知识符号背后的实践活动中并与之对话,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断地提炼抽象形成新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促进生命成长的酶。瑞吉欧认为学生具有作为“资源人”的作用和价值,学生的差异可以说是价值的源泉。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学生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气质、特长等方面的不同。因而,教师要有正确的先进的学生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积极的心态认识差异、分析差异,激活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资源,把差异创生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预设学生的潜能状态

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问题,一些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已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如罗杰斯的“潜能”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说等,向我们展示了开发学生潜能的广阔前景。事实也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善于重视学生的潜能,积极为学生创造激发潜能的教学内容,积极的实践探究学生潜能发展的空间,为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和提供平台的教师是成功的教师,其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效的,其教学是高效的。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可待开发的潜能,不是“朽木”,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热情高涨地培养学生的信心,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会。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地预设学生的各种“可能性”,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和障碍,考虑学生将会出现的各种“可能状态”的原因,思考应对的策略,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课堂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潜能的不同,教师更应该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设计好学习文本、探索真理的教学台阶,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拾级而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目的在于学生的高一级的发展,因而,教师并不能止步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现实水平的转化,应积极诱导并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建构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最近发展区”孕育出学生发展的现实性、高瞻性,实现“教学最佳期”。例如,好多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习惯于先读文章再思考学习目的和要求,这样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习任务之间缺乏更多衔接,甚至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会处于空白状态。教师就应该训练学生打破习惯,预设好学习问题或者预设好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带着问题学习文本、深入文本,新的“发展区”也就会一个个地建构起来,学生获得的知识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价值,实现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的确定性的不断转化。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不是一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是由多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系统引起的,其深层核心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所谓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学生的学习需要会反映出社会变化和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教师如果不了解,会引起“教学任务”与“学习需要”的冲突,教学会输在预设内容的起点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了解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的适应性。具体地说,是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对新学习所做的准备、对新的学习任务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生的自我监控力怎么样、学生哪里有疑问、哪一点是学生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学到某个地方学生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情感要表达……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鉴定教学问题,并以此形成总的教学目的,为分析选择教学内容、编制实施策略、运用媒体等各项设计工作提供依据,有助于理顺问题和方法、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有利于教学设计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需要是学生的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能使学生趋向于学习并对学习有敏锐的感应性,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分析功夫入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可首先预设两种教学内容:一是对“孔乙己”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其自主深入“孔乙己”;二是对“孔乙己”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并进一步探讨“孔乙己的命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需要”,临阵不乱,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教学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其最高理想是“一切学生的一切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预设学生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林凤如 广东省惠来狮石中学 515224)

上一篇: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餐饮连锁企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市场营销对企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