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例研究

时间:2022-04-20 03:09:13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例研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准》将其单独列出,充分说明了教育对综合性学习的高度重视。

但是,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并未对此引以为重,在许多教研活动或各类公开课中极少看见综合性学习的影子。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把握不准,不敢盲目实践;另一方面可能是这种新的课型操作起来没有一般讲读课或写作课那么得心应手,不愿主动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题型,让学生做一些相关题目而已,并未真正将综合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北京市中考命题已取消了这个新课标的标志性题型,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可能会给广大教师造成综合性学习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错觉。事实上,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本文以“家乡赞”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1]。由于综合性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因此能够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养成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综合性学习的课例实践

之所以选择“家乡赞”课例,是因为家乡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走出教室,回到家乡这个大课堂走一走、看一看,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将这种真情实感诉之笔端,从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1.教学目标设定

通过“家乡赞”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同时渗透并培养学生爱祖国先从爱家乡开始的思想意识。具体目标设定为:通过历时两周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历史,感受家乡文化,进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语文表达能力,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抒发对家乡的热爱。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难点在于学生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和语言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教学过程组织

课堂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而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也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尤其是针对那些平时成绩较差、沉默寡言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如此熟悉的话题时也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环节一:品名篇佳作

从“品名篇佳作”入手,让学生在朗读、欣赏中感悟名家名篇的语言美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用洪亮的声音、充沛的感情朗读文段;如实地评价同学的朗读并说出文段的写作特点。

环节二:说家乡风貌

这一环节以个人或分组比赛两种形式,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散文朗诵、歌曲、小品、相声等,让学生畅谈家乡的风土人情,描摹家乡的自然风光。如果教师作为小组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以身示范,气氛会更融洽,场面会更精彩。但要求教师尽量用文学语言、古诗文等形式赞美自己的家乡,以激发学生养成积累语文知识的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除了教师的发言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之外,还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在整个活动中放松心情。这样,那些平常少言寡语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通过“说―听―比”活动,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从中抓住重点、感悟用意;锻炼说话习惯――用连贯、准确、优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

环节三:写家乡美景

教师在学生余兴未尽之际布置写作任务:既然大家的家乡都那么美丽,那么就请你们用优美的文字把自己家乡的美景展现在文章上吧,也许你们的文章也能和名家名篇相媲美呢。15分钟以后,大家一起分享优美文段。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但乐于写作,而且写出来的文段内容更加充实,语言更加生动优美,在展现自己的笔墨文采时,也会更有信心、更积极主动。这是一个练习写作的极好机会,又是一种锻炼胆量、培养朗读能力的最好方法。而且这个材料可以延伸到课下,让学生继续修改完善,为下一次的“朗读比赛”做准备。

环节四:悟家乡内涵

从“品名篇佳作”到“写家乡美景”,学生在“读、听、赏、写”活动中领略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品味、升华家乡的真正内涵:现在我们说起家乡还是某个乡镇某个村落,那是因为你们还小。等将来离开生我养我的村落,家乡可能就是某个城市某个地区,有朝一日你们可能会有机会出国,那时的家乡就是我们的祖国,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也就油然而生。而此刻教师最有发言权,他应该借机告诉学生: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是我们灵魂和精神的栖息地,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祖国的灾难和复兴。

上述教学活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侧重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调查、访问、观察等实践中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合作交流,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活动承载着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最终的目的在于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万万不可偏离。另外,在整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开展综合性学习,不是让学生随意研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展开,既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又要适时引导,保证学生不偏离预设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

[2]蔡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 初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0.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北潞园学校)

上一篇:探索培育“四有”教师的路径 下一篇:即时链接,让课外练笔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