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只长体重不长个

时间:2022-04-19 07:10:37

中国股市只长体重不长个

央行9月15日的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占23.6%,其他依次为“基金理财产品”21.3%,“债券投资”14.2%,“股票投资”9.2%。“股票投资”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2001年6月,上海A股曾到过2245点,2006年12月,处于2450点附近,这都与2011年9月的2439点相差无几,而且很多人预测大盘指数还会下跌到2100点去。那则是2000年就曾经到过的点位了。

十年啊!十年过去,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的证券市场竟然还处在这个早就达到的位置。真希望这是人生岁月,十年之后一切没变,仍然年轻。可惜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年龄上,十年之后,情人最后都难免沦为朋友了,也只有中国的股票市场可能如此,让我们和我们的财产回到从前。

十年之前我们的经济社会是什么样子?2000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没有低过7%,严峻的时候只喊过保8的口号,多数时间在9%或10%,十年之后,经济规模应该是当初的2.4倍左右。你只要想一下十年前,汽油是什么价格,房子是什么价格,街上有多少车,就大概能知道各项经济指标有了多大的进步。除了股价和沪深指数,中国没有什么没有大涨的!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吗?如果把股市放倒横着看,还真是的。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标尺,之前的2004年两市有1354家上市公司,各类证券流通市值1.6万亿,总市值4.2万亿。而现在呢?2011年8月底,两市总市值19万亿,上市公司家数已达2300多家。中国证券市场飞速发展,堪比中国的高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速度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是跑赢GDP的,也许可与中国的税收增长速度媲美。

只不过由于指数没有成长,只长了重量没长个,成了一个重量级的武大郎,十年长成个四肢短粗的肥胖侏儒。

有很多原因造成这一畸形发展结果,但这与管理层的工作重心有关,更多地关心上市公司的数量,关注覆盖面,简而言之过多地关注速度,关注规模。与中国各行各业注重粗放型规模增长,只想做大最后却都没有做强的文化价值观有关,当然也与追求政绩有关。在证监会的工作报告中,一定会把上市了多少家公司,市值增长多少写进去,但不会把股票指数上涨了多少当作成绩来自我表扬的。当然中国股市下跌的年份太多所以也没什么可吹嘘的,但在管理层看来,这与他们无关,是投资者自己的事。

证券监管机构(实际上不仅是证监会)与地方政府一样,追求单纯的GDP数字增长,并不真正关心交通如何,环保如何,老百姓生活质量如何,这些真正影响民生质量的问题,在对数量的最大化追求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2000多家上市公司融到资了,而6000多万个投资人把自己的钱交给了上市公司,没有得到多少分红,没有享受股东的权益不说,在这个市场中赔了多少钱,管理层又有多关心呢?按说以现在的数据统计能力,管理层也可以在工作报告中写一下,中国的股市投资人每年赔掉了多少钱。

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过要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这其中股市投资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指数长期不涨,或者说大跌,多数投资人肯定是赔钱的。从这点说,证券管理机构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听说证券管理部门的工作很忙,经常要加班到深夜,可努力工作拼命发新股,把证券市场横向培养成了这样的一个畸形儿,本是个20岁的年轻人,却贪吃虚胖,步履蹒跚,一副年老多病消化不良的模样。

出轨的高铁都降速了。证券监管部门不应搞,不要总想着20年超英赶美,能不能别盲目上数量,铺摊子,能不能先少吃点,调整营养结构,增强体质炼炼内功,增加股票供给时也想着资金面能否大致匹配,兼顾科学性协调性,让股市匀称成长。

希望我们的股市不仅足够大足够重量级,也能更快更高更强,长成个玉树临风的青春少年。

上一篇:正视北京纽约高物价比才是负责任 下一篇:当前最好做防御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