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时间:2022-04-19 10:54:39

例谈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标施教”的教学理念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依标施教”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依据《课标》选择教学内容是“依标施教”的基础

“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前首先要准确地解读《课标》的有关要求。

【例1】 《课标》1-2-8内容目标: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除去标点和数字,该《课标》内容目标共41个汉字;同样内容,2012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中却用了整个第三单元的篇幅来阐述,且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选择什么内容才能“依标施教”的确让人“纠结”。经过研读和思考,笔者发现,应从宏观角度去解读该条课标的地位和作用,思路如下。

与《课标》1-2-8有一定关联或者相对应的《课标》内容目标至少还有:

1-1-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上述几条《课标》内容目标,或分担了1-2-8的一些具体要求,或为1-2-8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些方法。例如,要描述一些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需要描述与之相关的地形、水域、气候等内容,那就离不开1-1-2;而如何来描述,则需要一些工具,于是1-4-2就发挥了工具的作用。同样,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描述人们的社会生活,而1-1-3中对之就有所体现;1-2-1和1-2-6,要解决的是和1-2-8一样的问题,只是范围缩小了而已。

最终,在仔细分析《课标》的基础上,笔者将《课标》1-2-8内容目标具体分解为下列教学目标与内容: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学会从具体的情景中获取信息,了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比较其与学生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在探究和比较中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道难题最终化解了,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当然,“依标施教”绝不是“死板照搬”,完全可以做一些弹性处理。例如,《课标》2-3-8内容目标: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课标》在其要点中提示下列内容: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步步加深。很显然,这么多内容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的,所以,笔者最终只选取了其中的“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这部分内容。虽没有面面俱到,但是却很好地阐释了《课标》的要求。

总之,准确解读《课标》,并且依据《课标》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依标施教的前提和基础,而我们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夯实基础,无论如何不能偏离《课标》要求。

二、围绕“学情”组织课堂教学是“依标施教”的关键

“依标施教”过程中,除了要清晰地解读《课标》内容,根据《课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还必须非常关注“学情”这一关键点,以设定准确的教学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以2-3-8这一课标内容目标为例,它要求“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但这一《课标》内容原本该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近代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海外殖民贸易等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的课文内容后,才能与清末中国进行比较,看出孰优孰劣。而笔者的学生却连《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都还没学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以马戛尔尼使华这一具体的史实呈现宏大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用抽象的数据、理论来说明问题,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整堂课的设计都以马戛尔尼使华为线索,设置了礼品备置、沿途见闻、礼仪冲突、英使请求、回国汇报五个环节,把这节课所要涉及到的中英两国在技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差异都渗透进去,使学生在有趣的史实当中,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认识到乾隆盛世背后的种种危机,并分析清末出现重重危机的缘由。这样安排出于如下考虑:学生的知识存在着断层,要让学生跳过这一断层,很好地参与学习,应在教学难度上做适当的浅化处理,为学生准备好“跳板”――史料。在中英两国的对比中,笔者弱化了对英国的要求,侧重于对中国的社会状况的认识,也为学生顺利跳过断层作了铺垫。

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和探究的空间,以自主地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例如,“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要告诉我的?你体会到了什么?”“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你会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等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自主地表达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最终的结论或者观点也都是由学生得出。这样,学生的参与意愿就很高,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综上可见,我们首先要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然后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和环节,这些都是使“依标施教”成功展开的关键。

三、因势利导是“依标施教”的重要途经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形式和环节之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势利导,有效地达成《课标》的要求,这是“依标施教”的重要途经。

例如,《课标》1-2-8有一个隐含的要求:在探究和比较中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更深层次的要求,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往往难以达成,而通过因势利导,笔者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笔者的做法是:让前后四个学生为一个协作小组,根据上一学习环节得出的关键词,进一步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尝试进行板书设计,建立知识结构图。然后,请学生重新对自己的板书进行排列,并作出解释。

生:沙特阿拉伯是热带沙漠气候,那里石油资源十分丰富。热带沙漠气候决定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缺少淡水;石油资源丰富,出口后可得到大量的金钱进行海水淡化;有了淡水就可以发展工业和农业,衣食住行也就有了保障,而且那里的人们十分注意节约淡水,绿洲农业都是用很少的水来进行浇灌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回答中虽未出现“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字眼,但已包含着相关的思想,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笔者顺势进行了引导。

师:气候和资源其实都是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生产和生活则是人文环境。在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沙特阿拉伯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当地生活。

笔者的因势利导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题,并给了笔者重要的启示:因势利导,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课标》的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入手。

“知识与技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往往就是具体的知识点,要是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往往效率低下,效果很差,但是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结果就事半功倍。例如,1-2-8这一《课标》教学的第二环节是:“根据各种资料及你的理解,请用一种颜色填充阿拉伯王国,并请说明你选择这一颜色的理由。”结果有学生选择了蓝色,说其周边有很多海域。笔者就顺势展示了有关地图,让学生自己指出其周边具体有哪些海域,收获了比直接讲解好得多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因势利导有利于解决问题。《课标》2-3-8要求“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难点是“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为此,笔者在课堂的总结阶段设置了“归国报告”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概述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顺利地完成马戛尔尼的使华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达成也离不开因势利导。对1-2-8这一《课标》,当学生点出了“应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之后,笔者马上话锋一转:“沙特阿拉伯王国那么缺水也能创造出那么美好的生活,那我们这里自然环境这样好,就更应该珍惜各种自然资源了。”有效地引导让学生感同身受,纷纷表示赞同。

总之,要真正做到“依标施教”,不仅仅需要教师能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还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等,并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生成,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捕捉细节 演绎精彩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应适时联系实际